農民教育培訓是以全面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為目的的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如何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使之成為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新型農民,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增收,需要我們積極探索一個比較系統的、科學的、完善的農民教育培訓的長效機制。
一、建立健全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1. 建立好農民培訓需求和培訓機構的能力銜接。要向社會公示培訓機構、培訓時間、培訓內容、培訓費用等相關培訓“菜單”信息,讓農民自己來“點菜”。要改變農民想學無處學,培訓機構有力無處使的局面。
2. 注意短期培訓和中長期培訓相銜接。堅持多樣化辦學,短期培訓雖然時間短,但見效快、成效好,能較快地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中長期培訓卻能培養知識更全面、技能更優秀的農村勞動力,是打造勞動力品牌的重要手段。
3. 重視涉農部門和培訓機構的銜接。培訓機構要在培訓質量上下功夫,涉農部門要在政策指導、資金投入、信息公開上下功夫,努力營造良好的培訓環境。
4. 搞好縣、鄉、村培訓網絡的銜接。由于農民教育培訓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因此就需要優化配置培訓機構,建立縣、鄉、村三級培訓網絡。同時,在縣、鄉、村、組確定專門的培訓聯絡員,專人負責農民培訓聯系工作。
二、有效整合培訓資源,拓寬農民培訓的主陣地
1. 建立完善農民培訓基地。要把職教中心、農廣校等職業教育資源納入農民教育培訓的主要骨干基地,充分發揮骨干基地的培訓優勢,同時,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的作用和農民夜校的作用,拓寬培訓面。
2. 整合培訓資源,提高培訓效果。農民培訓項目很多,來自政府的不同部門,但項目培訓間的相對獨立性,在農村農民培訓上出現“撒胡椒面”現象,導致“事倍功半”。
3. 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建立農民培訓的長效機制。農民培訓工作是一項社會性、公益性的事業,培訓的種類繁多,涉及的行業較多。因此,一定要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農民教育培訓中長期規劃,建立配套完善、便于操作的政策措施。這就需要政府來統籌,做到政府統籌領導、統籌規劃、統籌管理、統籌經費,建立一個在政府領導下,農業、勞動、教育、科技等相關部門相互協作、相互配合、廣泛參與的培訓機制。通過政策引導、科技和技能培訓與服務,在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的基礎上,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4. 創新培訓模式,確保培訓效果。農民培訓工作應堅持“依照農民意愿培訓,依照主導產業辦班,依照市場機制授課,依靠社會廣泛參與”的思路,不斷創新培訓模式。一是進村入戶,建立村級教學點,結合產業特點,進村辦班,深入田間地頭,舉辦“田間課堂”、“地頭課堂”;二是積極組建農民夜校,使農民不出村組、不誤農時,利用閑暇時間就能學到科技知識;三是積極發揮廣播、網絡和手機信息的作用,通過網絡信息、手機短信的形式,向農民發送有針對性的農事信息;四是在培訓上實行“培訓劵制度”,給農民選擇培訓方式的自由,農民可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選擇地參加培訓。
5. 建立多元化的培訓投入機制,確保培訓經費。要建立在政府主導下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完善“政府主導,多方籌措”的培訓投入機制。建議采取三部分來籌措資金,一是縣級財政要每年將農民教育培訓經費列入財政預算,設立專項資金,用于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二是進一步拓寬農民教育培訓的資金來源,通過財政撥一些、部門拿一些、培訓機構讓一些、社會籌一些等多途徑籌措培訓經費,建立農民教育培訓的專項基金;三是積極爭取培訓項目,整合培訓項目資金,以項目為支撐,合理地使用培訓資金,使培訓資金發揮最佳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