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他扎根基層,走田坎,進院壩,送科技,足跡遍布江津27個鎮街的1000多個村莊,培訓農民26萬多人(次),有10萬農民走上科教致富路,農廣校成為了農民創業、增收致富的“金鑰匙”。2010年,江津農民人均增收7074元,其中農業科技貢獻率達30%。
他,就是重慶市江津區農委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主任、重慶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江津分校專職校長、區綠色證書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區科協副主席陳正華。
帶著真愛,堅持不斷學習提高
著名教育家亞米契斯說:“教育是愛。” 陳正華以他30年的農民教育歷程,對這一命題做出了特殊的詮釋——農民教育也是愛。
上山下鄉,接受過農民教育的陳正華,沒有忘記泥土的味道。面對現代農業發展日新月異,他明顯感覺自己學歷低、知識儲備不夠,要授之于一桶水,必須自身要有兩桶水。他連續用5年時間,修完了農學大專到本科的全部課程,還進修了經濟管理本科學歷,實現了從教師向推廣管理型人才的成功轉變。學而后勁更足。他任專職校長10多年來,不斷探索農民教育新特點、新方法,培養了一大批合格學員;他還從聯合辦學、健全基層辦學體系入手,開發出農村基層干部、農業服務體系大專和本科班,使農廣校始終站在服務“三農”的潮頭。近年來,陳正華科研成果不斷:參加中國農業技術教育協會《綠色證書培訓機制研究》課題,獲一等獎;《江津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思路和創新初探》在中國成人教育協會農村遠距離教育專業委員會第六屆論文評選會上被評為一等獎…… 他本人也先后被評為國家農業部表彰的“實施綠色證書工程”先進工作者、全國農業廣播電視教育先進工作者和重慶市農廣校“十佳校長”稱號等。
圖變圖新,捧出“鑰匙”打開“農門”
農民教育沒有創新思維,就無法達到服務“三農”、幫助農民增收的目的。陳正華和同事們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一套“江津模式”。
“四大支柱”撐起服務“三農”的發展空間。抓住農業機構改革契機,成立“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使科教站、陽光辦、信息中心等職能進入農科教中心,加上農廣校培訓資源,形成了“資源整合,一統服務”的新格局。經過幾年努力,農廣校在27個鎮街建立了分校,試辦村級分校10個,擁有專兼職教師76人,在39個村建立“農民科技書屋”。2010年,江津區農廣校先后榮獲全國縣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辦學水平評估A級校和農民培訓工作突出學校兩項稱號;包攬了重慶市農廣校“農業廣播電視教育先進集體”、“農業職業技能鑒定先進集體”、“農民技能培訓先進集體”、“媒體資源開發利用先進集體”4個獎項。
“一主多元”,農民教育“集團化”效應。江津農民教育體系健全,形成了以農廣校為主線,以基層農業服務體系、產業協會、專業合作組織、農業企業為網絡“一主多元”的新型農業培訓、推廣、服務體系。農廣校以這一體系為支點,培訓綠色證書學員56997人,持證農民46987人。他親身選擇“三進村”示范村,規劃“村級培訓中心”、“村農廣分校”,實施“百萬中專生計劃”,實現了科教興農、文化促農的融合。他說:“讓農民培訓不出村,這是農廣人的夢想”。
“校企結合”,培育一批“勞務品牌”。“農廣校發展如果不抓住機遇,機遇就會稍縱即逝”,一次,陳正華在農廣校舉辦的首期全日制計算機管理與應用中專班上,發現大多畢業學員不愿意返鄉當村社干部,都選擇進入企業務工,于是,有創新思維的他蹦出了一個工作“火花”:以“校企結合”為平臺,開展農民轉崗就業培訓。說干就干,他帶著學生闖市場,使農廣校與重慶富僑保健有限公司走到一起,學校吸引企業投資20多萬元建立培訓基地,先后為企業培訓輸送農民工5360人。“富僑足浴”、“津北建工”等勞務品牌走出重慶,叫響全國。農業部在重慶召開的“全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經驗交流會”現場被搬到江津;由陳正華牽頭撰寫的調研論文《富僑品牌:始“足”行千里》還收入了《中組部縣級領導干部教育讀本》。
以教促推,撬動產業提檔升級
2007年,陳正華通過農村現狀和農民教育培訓調研,形成了《開展農民培訓“三進村”服務,推進江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報告》。完成了他以教促推,服務三農,撬動產業提檔升級的構想。
一是開展農民創業培訓。近年來,農廣校培訓創業農民650人,在學員帶動下,全區新栽花椒5萬畝,更新10萬畝,50萬畝花椒全國第一;陳正華聯系石蟆鎮橄欖產業,支持創業學員劉才文創辦了“輝平橄欖專業合作社”;在他的示范下,蜀津、良旭等5個專業合作社先后成立,擁有社員1300多人,建養殖場5個,橄欖園8個2000多畝,在農廣校支持下,開展培訓1400多人次,為石蟆鎮創建10萬畝橄欖園提供了人才支撐。由陳正華撰寫的《農民創業,支撐“一鎮一業”》,在《中國農村小康科技》上發表。
二是,創辦“江津創業協會”。創業協會聚集人才。在陳正華的努力下,學員羅平、劉才文牽頭創辦“江津區創業協會”。目前,協會建起了“創業人才資源信息庫”,入庫農民860人。在農廣校和創業協會的推動下,吸引農業各類人才46660人,全區柑橘試驗示范基地、橄欖示范園、花椒園達到100多個,農民人均增收達200多元。
三是建立農民科技示范基地。農廣校同農技、經作部門共建雙福柑橘品種園示范基地400畝,引進試驗品種70個;白沙恒河村50畝柑橘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集成了柑橘改土建園和栽培管理技術,機械化壕溝式改土、豬——沼——果循環農業、肥水一體化施肥高標準建園和管理技術;先鋒鎮老花椒樹更新復壯豐產栽培技術示范基地,示范回縮更新改造新技術1000畝,學員畝增鮮椒150公斤,增收1500元。
四是重推“農民田間學校”。以農民為中心的參與式、互動式培訓是陳正華多年來探索“農家課堂”的核心內容,他把“農家課堂”的精髓融入“農民田間學校”。在全區確定3個“農民田間學校”示范村,蔬菜,注重以蔬菜產加銷的江津第一村——花鋪村為基地,示范帶動“一村一品”的沿長江蔬菜帶發展;橄欖,側重以橄欖生產銷售的江津第一鎮——石蟆鎮輝平專業協會為基地,示范帶動“一鎮一業”的10萬畝橄欖產業發展;花椒,偏重以重慶市現代農業園區花椒核心區——慈云鎮聊月村為基地,示范帶動全區50萬畝花椒的主推技術。目前,田間學校培訓學員88人,開展“農民活動日”12次。陳正華支農所在的花鋪村蔬菜學員代新林參加田間學校培訓,踴躍提問發言,開展田間調查、綜合防治,他種植的蔬菜果型均勻好看,嫁接茄子價格每公斤高出1元,畝增產30%,增收5000余元。
真愛是勤勉敬業、樂于奉獻的源泉和動力。30年來,陳正華在科教興農上腳踏實地,不斷創新,與農民朋友交真心,為農民朋友辦好事、解困難。面對用汗水澆注的業績,他顯得很淡定。“農業科技教育事業選擇了你,就應該愛這項事業,就應該傾心向農民奉獻你的真情和厚愛。”如此語言道出了陳正華大半輩子奉獻農民教育事業的農廣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