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田的老漢播種的婆”、“種田的老漢采茶的婆”,眼下這種“村村難見年輕人”的農業種植景象在全國各地非常普遍。
如今,我國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老齡化”現象日益突出。在農村務農人群中,50歲的是壯勞力,60歲的成種田主力,70歲的仍在下地。田間地頭忙于農活的幾乎全是上了年紀的 “農民爺爺”和“農民奶奶”,老人漸漸成為從事農業生產的主力軍,精壯勞力短缺成了農村中的普遍現象。
造成農業人口“老齡化”的原因眾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種糧比較效益偏低,農村中的青壯年寧愿選擇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在家耕種土地。有些地方甚至流行“外出打工一月勝過在家種地一年”的說法。而在農村的大齡勞動力又舍不得拋荒,繼續種地。
不可否認,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使現代農業在播種、收割環節方便不少,但機器永遠替代不了人,尤其不能替代具有現代農業知識和技能的種田能手。而目前我國的農業從業人員的文化水平較低,接觸的農業專業技能培訓少,對新品種、新技術了解少,種田多靠以前的老經驗,缺乏科學種田技術,同時對市場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有限。再加上年齡偏大、體力不支,以往的精耕細作都成過去時了。
多數種田農民以糧食夠自家吃為標準,對土地進行粗放式管理,投入的熱情、精力有限,靠天收的現象比比皆是。
農業是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從小處說,它關系到普通民眾的口糧問題,關乎國計民生,是全國人民的生活、生產、生存、發展的基礎產業,我們日常所需離不開農業的發展,同時農業可以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從大處說,它關系到國家的糧食戰略安全,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外交內政。農業生產活動對整個國家的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關鍵作用。
面對“后繼乏人”的農業生產活動,我們不禁擔憂,不久的將來,究竟誰來種田?
碧草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