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過了一條以工業化帶動經濟增長為主的發展道路,在較短時期內迅速實現了向工業化中期階段的邁進,數以億計的農村勞動力成為產業工人,實現了職業轉換?,F在各大城市中都有大量的農民,這已是無法否認的事實了。農村里的空巢現象同樣是極為普遍,農家院中老少留守護家看院,中青年人都在城鎮經商和打工多年,到了農忙季節開著車從城市里回家去收獲,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時尚和潮流。工人做工、農民種地這種天經地義的傳承似乎受到了挑戰。隨著進城務工的青壯年農民增多,農地拋荒現象凸顯,而留守在農村種地的農民多為“386199”留守部隊(“38”指留守婦女、“61”指留守兒童、“99”指留守老人)。中國農村已嚴重空心化,這也是中國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一大障礙。
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至2006年末,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為53100萬人,其中外出從業勞動力13181萬人,男性占64%。留守的婦女主要是照顧老人和孩子,不能外出,留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留守的老人大多是因為沒有外出打工經歷,一直從事農業生產,而留在家中種地。
中國目前有2.5億左右的農戶,耕種了約18億畝土地,平均每戶不到半公頃耕地,平均每個農戶每年也就能得到3000元左右的收入。加之糧食收購價漲幅遠低于種植成本漲幅,種地利潤低、收入少,農民種糧積極性已經下降,寧愿進城打工也不愿再種糧。
有關部門在對河北某鄉鎮中學學生進行一項問卷調查中發現,該中學96%的學生表示畢業后不愿當農民,僅有4%的學生表示愿意留在農村;“厭農”、“輕農”的意識在當地很多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農業后繼勞動力的來源讓人擔心。嚴峻的現實,令人急呼:未來誰來種地?
春 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