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探索和實踐表明,只有適合農業產業特點,針對農民現實需求的培訓模式,才能切實提高農民培訓時效。河南省汝南縣農廣校在探索和發現農民培訓需求中,不斷創新培訓模式,總結出一些適合農民的培訓方法。
一是針對農民的產業特色,做到“學校搭臺,農民點戲,專家唱戲”。農廣校每年組織3~5次農民產業特色及培訓需求調查,根據培訓村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需求,做到農民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根據當年農民在稻麥、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配方施肥、農產品加工和流通環節中遇到的問題、難題,制定授課計劃,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切實幫助農民解決在農業生產和經營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引導農民學習和接受新的農業科技知識。既促進了特色產業的發展,又調動了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二是根據農民離土不離鄉的培訓需求,開展入村集中培訓。目前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以婦女和中老年人為主,他們多是一邊務農,一邊做家務,所以就近參加培訓就成了他們的渴望。學校與當地村委聯合,由村委組織人員,選定培訓內容,學校派出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每天授課3小時左右,授課內容一般為時令性較強的春播、夏管、秋收類的專業技術講座,易懂易學,現學現用。家務生產兩不誤,學習實踐一條龍,極大地促進了農民參加培訓。
三是根據農民培訓的需求,開展不同層次的培訓。學校遵循教育規律和特點,分類指導,分層次按需求培訓,探索建立培訓——扶持——創業相結合的農民教育新模式。在開展常規培訓的同時,先后開辦了先導農民EMBA、CEO培訓班,學校專門聘請專家教授為學員量體裁衣,打造知識盛宴,培育新農村建設帶頭人。
四是根據農民學用合一的培訓需求,開展圍繞核心、做足文章、辦好教學行動。根據當地農業產業特色收集整理材料,編制了汝南縣農業產業培訓教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展現了農業生產技術知識,專家帶領學員,深入田間地頭、棚內、園區,面對面講解,手把手操作,說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學。
五是滿足農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開展了多媒體教學。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農民理解更透、記得更牢;利用“村村通”建立遠程網絡教育平臺,并預留了專家信箱,方便農民通過網絡學習和遇到問題后求解;制作VCD教學光碟、實用技術手冊、技術明白紙,讓農民方便看,看得懂,記得住。
近5年來汝南縣農廣校開展農業技術培訓2500多場次,培訓農民近12萬人,提高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加快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培訓效應突出。
一是通過培訓讓受訓農民每人掌握1~2項農業實用技術,有效地促進了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2010年,小麥新品種推廣率達92.35%,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綠色防控等技術的推廣率都達78%以上;玉米新品種推廣率90.2%;花生年均推廣優質品種6.6萬畝;生態養蟹、健康養殖等主推技術推廣率都在89%以上,特色水產宿鴨湖大閘蟹以優質而遠近聞名;高效養殖技術推廣應用,使汝南縣成為全國生豬大縣;蔬菜病蟲害防治技術等推廣率均達95%。
二是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與推廣應用推動了全縣糧食持續6年增產。全縣2010年糧食總產達56.2萬噸,比2005年增長30.1%;小麥平均畝產2006年以來連創新高,2010年達498公斤;玉米平均畝產510.2公斤,比2005年增長23.1%。
三是高效農業技術培訓促進了現代高效農業規模化的發展,2010年全縣高效種植業面積20.6萬畝,占比由2005年的8.2%增加到35.3%,其中高效蔬菜種植面積12萬畝,占比由2005年的6.2%增加到63.9%;高效畜牧業規模養殖比占63.1%,比2005年上升42.2%。
四是按照技術培訓到村、技術明白紙到戶、技術要領到人的要求,集中向廣大農民推介和傳授種植、養殖新品種、新技術,新知識,廣大農民應用農業實用技術的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五是積極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培訓,提升合作社社員的專業素質,增加產能、提高收人,從而增強合作社的影響力,推動了這一新型農業組織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