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煙波浩渺的灤河河畔,在交通閉塞的大山深處,有一個53歲的農村漢子,睿智的眼神顯得精明強干,微黑的臉上總是綻放出讓人倍感親切的笑容,這就是全村人敬重的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獨石溝鄉藍旗地村黨支部書記劉振彪。
2009年,劉振彪擔任村支書。藍旗地村屬于潘家口水庫庫區,僅有96口人,土地200畝,是個交通閉塞,經濟落后,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的移民村。長期以來由于主導產業不明確、生產力水平不高,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速度緩慢,資源優勢沒有很好轉化為經濟優勢,群眾沒有獲得較大經濟實惠,農民增產增收困難。為了擺脫現狀,劉振彪積極參加了農廣校組織的東北農業大學網絡大專學習。
劉振彪格外珍惜這個學習機會,雖已年過五旬,他卻是學員中學得最認真、最刻苦的一位。遇到問題不懂就問,教材看得起皺,有什么不明白的就反復請教老師。
通過學習,劉振彪開拓了視野,對村子未來發展充滿了信心,他發動村民們靠科技致富。藍旗地村水多地少,副業主要是種植板栗。僅靠板栗種植讓一個貧困村改變是不太現實的,根據村子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搞網箱養魚是個不錯的選擇。劉振彪決定要用自己的成果來證實給村民們看,以便讓他們也參與到網箱養魚產業中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振彪富了,每年僅養魚一項收入就達到3萬元,板栗等副業還能收入5000多元,劉振彪成了窮村里的富人。一些村民看到劉振彪富了,也開始嘗試著養魚。劉振彪沒有忘記帶村民們致富。他免費為村民提供種養殖技術,為他們搞開發、跑資金、找優惠政策。產業開發起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又擺在了面前,技術更新、魚苗或樹種供應以及銷路等方面無法跟上發展的步伐,成了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如何才能讓養殖和種植的技術不斷地更新和加強,讓村民們不愁銷路呢?劉振彪成立了移民養魚協會,把村里種植和養殖技術精的大戶捆在一起,為村民們傳授技術、進行加工、提供銷路,使全村的漁業在產、供、銷上都有了保障。
此后,劉振彪帶領村“兩委”一班人按照“群眾自愿、村民自治、由易到難、重點突破、點面結合、分布推進”的建設原則,全面實施“綠化、凈化、亮化”工程,改善村容村貌;改善了人居環境,使廣大村民逐漸形成了講衛生、有禮貌的好習慣。通過努力全村90%以上農民掌握2門以上實用技術,96%以上農民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
為了長足發展,劉振彪把目光投得更遠。根據村里特殊的地理條件,決心開發旅游業,開辦占地60畝滿族文化風情園,建立農家院,告別傳統的觀光旅游,變成現代意義的休閑旅游。
走進村頭,當談到劉振彪時,鄉親們眾口如一親切褒揚,他們說:無論在什么地方、什么時間,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有什么要求,劉振彪都會耐心傾聽、真情解答,并將情況記錄在一個小日志本中,對于鄉親們反映的問題能立即解決的,劉振彪馬上會幫你解決。不能當即解決的,幫你出謀劃策,直到你滿意為止。翻開劉振彪那被歲月磨爛邊角的“民生日志”,你會發現里面內容的厚重,記錄的是鄉親們憨直樸實的語言,記錄的是各級領導心恤百姓的回音,記錄的是一個普通農民兒子對父老鄉親的款款深情。
通過不斷地深造學習,劉振彪用智慧、用他致富事業的執著,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如今的藍旗地村形成了以水上養殖、旅游為主產業的良好經濟發展形勢。全村有網箱養魚500箱。這個過去靠救濟過日子的貧窮落后的庫區移民村,一躍成為風景如畫、文明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