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手法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在高三語文復習過程中是一個難點,也是高考的一個必考點。詩歌鑒賞、文學類文本閱讀都涉及到藝術表現手法。考試說明要求“把握作品內容,注意傳統文化底蘊和表現方法”。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中也涉及到如何巧妙地熟練運用表達技巧的問題。所以,“藝術表現手法”也是高三語文復習的一個重點。
一、帶領學生搞清楚什么是“藝術手法”
“藝術手法”這個概念,很多學生搞不明白。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做題。藝術手法是藝術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稱表現手法,指藝術家在藝術創造過程中為塑造藝術形象、表現審美情感時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手段。要理解這個概念,就是要把握“各種具體的表現手段”到底包含哪些手段,要從整體上去把握它。在很多的教學參考書里,一般認為包括這幾個方面:“修辭手法”“常見的表現手法”“表達方式”“篇章結構技巧”。
修辭手法這個概念學生較熟悉。通過修飾、調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式或方法,運用各種方法,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情感真摯、強烈而又引人入勝。包括比喻、擬人、夸張、借代等等。一般來講,修辭手法是對詞句而言的。
對于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我們就會談到“常見的表現手法”。不同文體的表現手法也有一些區別。在高考中考到表現手法的文體有散文、小說、詩歌、論述文。散文的表現手法是豐富多樣的。有象征、揚抑結合、托物言志、虛實結合、白描、借景抒情、開門見山、襯托或渲染、點面結合、以小見大、聯想、想象、動靜結合、對比、類比等。詩歌的表現手法通常有賦、比、興、用典故、襯托、渲染、借古諷今、以景結情、描寫、虛實結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雙關、借代、比喻、夸張等。而小說里涉及的表現手法有描寫,有伏筆、鋪墊、照應,有實寫和虛寫等。論述類文本中的表現手法會出現引經據典、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
二、帶領學生梳理有關知識,弄清楚不明白的概念
在教學過程中,我總結了一下,經常被為數不少的學生弄錯的有關表現手法的概念大致有借代、比喻、烘托、虛實結合、聯想、想象、對比、反襯、類比等。如果想讓學生清楚地判斷出一段話或一篇文章運用了何種表現手法并進行賞析,在平常的教學中只灌輸概念是不行的,必須結合具體的篇章進行賞析。可以用課文中的例子,因為學生很熟悉;可以用高考試題,因為高考試題比較規范;可以用課外的名篇名句,因為學生對這些名篇名句的印象深刻,理解起來也容易。
比如借代。先弄清楚借代的概念。借代是指稱人稱物時不直接用原來的名稱,而用籍貫、官職或者某樣特征來代稱的修辭格。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中“朱門”指代的是富豪之門,因為這些人家的大門經常漆成紅色,以顯示府邸的華貴和顯赫。
有時候需要把兩種概念聯系在一起復習,比如類比和比喻。這兩個概念經常被混淆:比喻是指在描寫或說明道理時,用同它有相似點的別的事物或道理來打比方的一種修辭格;類比是一種推理方法,根據兩種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得出它們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結論。
比喻屬于修辭范疇,側重形象生動的表現對象的特征;而類比屬于推理范疇,側重于用推理的方式得出結論。比喻的基本構成方式是,本體與喻體具有相似的特點,用喻體來表現本體;類比的基本構成方式是,甲乙二者有相似的特點一,而甲又有特點二,由此推出乙也應當有特點二。
三、掌握表現手法的實質,對表現手法的賞析要到位
無論作者在寫作過程中運用何種表現手法,都是為了更好的突出某些人或某些事的特點,營造出特定的意境,或者為了將矛盾更加突出等等。任何一種表現手法,都是為了將自己的思想感情最大程度地表現出來。所以在賞析表現手法的時候,一般是先準確指出文字中運用了哪些手法,寫出了什么,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很多情況下,對表現手法的賞析都要落實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四、把復習藝術手法跟寫作實踐結合起來
把學生變成作者,讓他們在寫作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運用表現手法的好處、接受知識的重要,主動的運用會使我們更加地了解藝術手法。這樣,在考試中我們也能很好地對藝術手法進行分析。
對藝術手法如何復習這個問題,我認為還要繼續探討,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應試,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也為了讓學生能熟練地在寫作中去運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