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將來入選的潛航員來說,能承受深度和水壓帶來的終極挑戰是成為潛航員必須經受的歷練。
5個月前,“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完成了7000米級海上試驗,從馬里亞納海溝載譽凱旋。在11月22~23日在京召開的第三屆“大陸架和國際海底區域制度科學與法律問題國際研討會”,再度讓人們將目光聚焦到“蛟龍”號身上。這艘中國自主研發的深海載人潛水器,將從明年開始進入實驗性應用階段,與之相應的是,第二批潛航員的選拔工作也將在明年初正式開始。
操作“蛟龍”號多次潛入深海的付文韜,如今已是一位“老”潛航員。我們再次連線付文韜,聽他講述潛入太平洋底的真實感受,以及成為潛航員需要經受的歷練。
成為“蛟龍騎士”要過三道關
明年“蛟龍”號要開展的任務,包括中國科學家提出的“南海深部計劃”,以及前往東北太平洋,到國際海底區域里屬于中國的多金屬結核專屬勘探礦區進行資源勘探。
付文韜說:“針對實驗性應用階段的潛航員訓練,目前還沒有開始。在明年出海之前,我將針對‘蛟龍’號承擔的任務接受集中訓練。大約與此同時或在此之前一些時間,也就是明年年初,設在青島的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會開始選拔第二批潛航員。”
付文韜自己是從蘭州理工大學畢業后,2006年冬天到浙江大學準備考研時應招成為潛航員的。在當年,成為潛航員的基本條件,就是要身體健壯,擁有通信、船舶或機械專業的本科學歷,而且不暈船。
付文韜說:“經過幾年海試和對我們這一批潛航員的培養,國家對潛航員的選拔已經積累了初步經驗。待到明年年初選拔標準正式確定的時候,我們或許會看到一些細節方面的調整。而且新的任務形式也會讓潛航員的選拔標準更有針對性。”
盡管如此,對潛航員的基本素質要求不會有太大變化。具體來說,就是成為潛航員需要經過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特種測試“三道關”。
身體素質自不待言。駕駛“蛟龍”號在不見陽光的海底作業近10個小時,而且始終要保持操作的精準,不僅是對耐力的考驗,對于沒有經驗的人來說,也是心理方面的嚴峻挑戰。
付文韜介紹說:“長時間的海底作業,對動作的穩定性和精細程度的要求都比較高,這就要求潛航員必須有良好的耐力,而且身體動作協調性要強于常人。除此之外,‘蛟龍’號是在海上作業,因此抗眩暈測試和抗眩暈訓練是成為潛航員的關鍵,通俗來說就是‘潛航員不能暈船’。在我參加選拔時,有一項測試就是乘坐快艇在風急浪高的日子出海,以此來判斷受試者是否容易暈船。此外,我也曾接受九洞儀、平衡儀等儀器的測試,以判斷我是否會在作業時保持動作穩定。顯然與抗眩暈有關的特種測試是確定潛航員人選的關鍵。”
深度和水壓帶來終極挑戰
今年6月,“蛟龍”號成功潛入到7000米進行海上試驗,對于要入選的潛航員來說,得承受住深度和水壓帶來的終極挑戰。
相比于2011年在太平洋東北部進行的5000米級海試,2012年的7000米級海試被安排在馬里亞納海溝進行。這個海溝與深海載人潛水器緣分不淺,1960年,著名的“的里雅斯特”號就曾抵達馬里亞納海溝的最深處,深度達10916米的“挑戰者深淵”。52年后,著名電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也曾親臨“挑戰者深淵”探險。
雖然“蛟龍”號海試地點的水深不及“挑戰者深淵”,但厚達7公里而且完全沒有陽光的海水,仍然會讓人有“泰山壓頂”之感。但對于這種壓力,付文韜卻并不以為然。他認為,潛入7000米深海是“蛟龍”號團隊準備多年方才實現的終極目標。終嘗夙愿的興奮和自豪,讓他在水下幾乎完全感覺不到自己正身處險境。
“如果說7000米深海的極端環境給‘蛟龍’號和我們潛航員帶來了什么麻煩,那么潛水深度增加帶來的作業時間延長,以及水壓對潛水器機械手的影響,或許是最大的挑戰。”付文韜說。
在7000米深的水下,“蛟龍”號會面臨700倍于大氣壓力的強大水壓。這樣巨大的壓力,會對液壓驅動的機械手造成不小的影響。“相比于5000米級海試的時候,‘蛟龍’號下潛到7000米之后,由于水壓加大,作業系統的響應速度會遲緩很多。也就是說,雖然操作方式沒有變化,但到達7000米深海的時候,我卻可以明顯感覺到機械手不太靈便。這就需要我的操作比以前更加細致和準確,讓機械手盡可能發揮出最佳的效能。”付文韜回憶說。
不僅如此,考慮到“蛟龍”號的下潛和上浮速度,7000米級海試的總時長,比5000米級海試要增加大約2個小時。這就意味著付文韜需要在大約12個小時的時間里,始終保持精力充沛,全神貫注地操作潛水器。對于任何人來說,這都是一項不小的挑戰。
潛入深海如同“朝圣之旅”
盡管“探秘龍宮”的旅程頗為艱險,但在付文韜看來,那個世界留在他心里的印象,唯有“震撼”可以形容。
“當我隨著‘蛟龍’號潛入7000多米深的海底,我會想到自己正前往一個純潔的、極少有人涉足的世界。”付文韜談起潛入深海時的感受,仍不禁激動萬分,“前往深海的過程就像飛往月球表面,那種從未有人打擾過的荒涼,呈現出一種歷史厚重感。這種厚重感令我敬畏不已,又充滿好奇,好像我正前往一個神圣的處所探訪。這樣的旅程讓我的內心充滿了喜悅和向往。”
在低溫、高壓的太平洋底,“蛟龍”號也遇到了不少生命。付文韜介紹說:“雖然5000米級和7000米級海試位于太平洋不同的地點,但在兩處試驗海域里,都有不少動物適應了海底嚴酷的環境而存活下來。而且,在今年海試的時候,我甚至看到了去年海試中遇到的‘老面孔’,一種令我印象深刻的透明海參。在5000米級海試的時候,‘蛟龍’號曾經遇到過一條大約半米長的鼠尾魚;而在今年的海試中,我也遇到了生活在太平洋底的魚類,比如一種白色的獅子魚;此外,還有不少遠遠超出我生活經驗的奇特動物,比如全身周圍長滿金色短刺的扁平動物。在深海的極限環境里,仍然有不少生命找到了適應之道,而且讓深海世界同樣呈現出生物多樣性,這更讓我覺得潛入深海的‘朝圣之旅’大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