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人類因受到各種病毒的侵襲而付出生命的代價。
1918年,在歐洲暴發的“西班牙流感”蔓延至全世界后,奪走4000萬條生命;在西非每年因出血熱病毒有5000人死亡;自1981年發表首例“艾滋病”患者報告以來,世界上感染HIV的人數已達到數千萬人;2003年7月,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疫情終于告一段落,但是已導致了700多人死亡……以往的危險病毒仍然存在,而人類從來沒有見過的、高致死率的新型病毒又陸續登場。
“病毒是生物還是非生物”——自20世紀以來,這個疑問一直是世人爭議的話題。很長一段時間里,“病毒不是生物”一直是主流意見。不過,所有病毒都具有DNA或RNA核酸,而核酸是生物特有的高分子,不存在于非生物中。病毒是中心由核酸組成的,外層包裹著蛋白質的粒子。蛋白質也是生物獨有的高分子化合物。所以,從這個角度講病毒與其他生物無異。另外,病毒復制出與自身一模一樣的子代來進行繁殖,這種自我復制或自我繁殖的特征與生物一樣。故本書作者將病毒的屬性定為生物。
病毒必須要進入宿主細胞才能繁殖。從細菌到植物、動物包括人類身上都有病毒存在,有些病毒能殺死宿主,也有不少可以與宿主共存。宿主細胞對病毒來說是必需的,它會根據病毒基因的設計圖來提供能量和原料。因為病毒不具備能制造核糖體等蛋白質的合成原料,所以它繁衍所需的一切原料都依賴宿主提供。對病毒來說,與其殺死宿主,倒不如留著宿主活命,好讓自己持續繁殖。
但是,病毒在新生階段是病原性很強的殺手。像2003年SARS突然出現,在最初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時候,這種病毒曾引起急病是因為來勢洶洶地在新的宿主上繁殖是病毒的習性。新的宿主對于病毒來說是新的天地,病毒的天性驅使它們即使把宿主殺死也要大量繁殖。由于人體是第一次遇見這個病毒,不知道如何抵御,沒有能力抑制病毒的繁殖,于是SARS病毒迅速蔓延起來。但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對抗冠狀病毒的能力得到鍛煉。
人的身體由先天性免疫和獲得性免疫共同保護著,因此才能遠離日常各種病毒的侵擾。當先天性免疫發揮作用,在身體里面消滅病毒的時候,能使我們避免受到感染。當我們受到病毒感染,獲得性免疫會出場,利用細胞免疫使受到感染的細胞自殺或者利用體液免疫的中和抗體保護我們的身體以防進一步感染。
與此同時,人類為了擊退病毒,不斷開發抑制病毒繁殖的藥物。疫苗是用于預防人和其他動物受到病毒感染而接種的藥物。疫苗大致可分為沒有毒性的“滅活疫苗”和由病原體制成的毒性減弱的“活疫苗”。疫苗注入人體后生成中和體,以后就不容易被相應的病毒感染了。要補充的是,雖然這些疫苗的病原體比較弱,但偶爾也會使接種疫苗的人生病。
潛伏在我們體內的病毒形態各異,對身體狀況的影響也不同,它會導致一場小感冒,也可以引發肆虐全球的SARS。人類在與各種病毒戒備和抗爭的同時,也在對其開發利用,因此它并不可怕,卻也不能輕視,在了解了病毒的真相之后,我們可以更好地預防、與之“共存”,或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