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用量大,但浪費現象嚴重
“血荒問題,首要原因還是由于近年來臨床用血的迅速增長。”江蘇省血液中心研究員梁文飚告訴記者。2006~2010年間,我國臨床用血量增長了近75%,采血量雖也有相應增加,但還是趕不上用血量的增長步伐。
而用血量的大增還跟目前在臨床用血過程中存在很多誤區有關。據了解,根據我國2000年醫院合理用血的指南和規范要求,在手術中血色素高于10克是不需要輸血的,低于7克才能輸血,但是7克到10克之間,是醫生可以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分析,酌情考慮是不是需要輸血。而美國麻醉醫師學會實踐指南提出,血色素在6克以下才給病人輸血。盡管有明確的輸血規范,但是由于一部分輸血尺度還是掌握在醫院醫生手里,并不是所有醫院的把控都那么嚴格。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盡管國內用血極為緊張,但是一些醫院為減少麻煩,很少使用小包裝血液袋,而是普遍使用200ml甚至400ml的血液袋。在手術過程中,如果一個病人的實際用血量少于1袋,剩余血液就只能被白白浪費掉,而在國內的很多兒童醫院,這種浪費的現象就會更加嚴重。
另外,現在很多醫院還大量存在著“安慰血”、“營養血”和“人情血”現象,有些醫生在手術后,為盡可能免除責任和風險,對于那些失血量并不大的病人還要輸入實則多余的“保險血”。
湖南省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在一些省、市數十家綜合醫院抽查發現,臨床不合理用血比例超過50%,甚至還不乏因過度輸血而給患者帶來危害案例。
北京血液中心副主任護師,也是該中心稀有血型愛心之家的負責人王明慧認為,現在我國之所以會出現血荒,與很多人及單位對血液在醫療系統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也有很大的關系,由于它只是醫療需求的一個分支,它的地位并沒有在社會上得到足夠的重視。
梁文飚曾在歐洲乃至全世界血液管理機制最為健全的法國進行過為期半年的考察進修,他告訴記者,在法國的醫院是沒有輸血科的,究竟需要輸多少血是由血液中心的醫生來把關。
法國血液中心設有臨床服務部門,血液中心的醫生對臨床用血提供指導,患者輸血的組織相容性問題幾乎都是由法國血液中心負責。如果臨床醫生提出的申請不合理,血液中心的醫生有權拒絕。
據梁文飚介紹,這些醫生都是經過系統訓練的,有醫生行醫執照,屬于自由職業,他們能清楚地知道什么疾病什么程度的患者對應需要輸多少血,這就可以免除臨床不合理用血的現象。
缺少科學知識和正確認識
北京血液中心獻血服務一科科長陳霄告訴記者,包括北京市在內的全國很多地方都出現血荒與很多人的認識不到位有很大的關系。
“在很多中國人的意識中,一直存在著‘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傳統思想,加上很多人對血液知識沒有正確的認識,擔心獻血會影響身體,這就會阻礙他們獻血。”
陳霄說,在國外,獻血已經成為十分普通和平常的事情,很多外國人都會持續地獻血,也不會擔心獻血對身體有傷害。“甚至在香港和臺灣,很多中老年人都獻血,受父母的影響,他們的孩子也很容易加入到獻血者的隊伍。但是在大陸,很多人都還沒有形成這樣的意識。”因此,從小讓孩子對血液知識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讓他們充分認識到獻血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已經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招募制度太單一
在中國,血液中心幾乎承擔了所有無償獻血的招募工作,可無論是在街邊還是社區,苦口婆心的勸導效果并不理想,即使第一次被說動了,恐也難來第二次。大學生以及農民工隊伍是各地無償獻血的主力,而常住人口、公務員的獻血比例卻低得很。
而在國外,動員體制非常發達,倡導無償獻血不是某一個機構或者行政部門的責任,而是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的。
法國無償獻血招募的亮點就在于,與民間社團組織的合作,例如,無償獻血自愿者協會、患者協會和行業協會(如郵政、電信、鐵路和教育),當然還有在社區培養了大批活躍的無償獻血自愿者。尤其是成立于1948年的法國無償獻血自愿者協會,是目前法國獻血者招募和獻血組織工作主力軍。
據了解,這個民間組織在“行政管理委員會”中還擁有自己的代表席位,屬于半官方性質,由2800個分會組成,目前擁有80萬名會員。
最讓梁文飚印象深刻的是,有了他們的幫助,法國血液中心甚至可以在每年6月做出明年6月以后全年的全國采血計劃。“這與我國總是在缺血的時候由政府從上到下出面動員不同,法國的許多社區會向無償獻血自愿者協會提交明年組織獻血活動的計劃,具體什么時間、規模等等,再由協會最終匯總上報到血液中心做出統一的安排。”
同樣,在臺灣,20多年的社會運動工作、捐血事業機構也能夠有效地與社會團體相結合,捐血中心的很多捐血都來自福利學會、獅子會、扶輪社、青年會、婦女會、學校、軍隊、公司等社團和企業捐助。臺灣每年從各類社團所采得的血液就接近50%。
這種有計劃、有目標、有秩序進行的獻血招募活動,才能夠保證血液來源的穩定性。
謠言四起,專業人員自己不獻血?
近些年,社會上出現了一些謠傳,說采血機構光鼓動其他人獻血,而他們自己卻很少獻血或者根本不獻血,而這些說法也直接影響到很多人的獻血熱情。
王明慧說,這樣的說法就是謠言。她告訴記者,2007年10月從部隊轉業后,她的工作就調到了北京市血液中心,到目前為止已經獻了4次血共800毫升,加上大學的2次,共獻血1200毫升,并且她以后還會堅持定期獻血。而血液中心的很多工作人員都是堅持定期獻血,按照國家規定每次有獻200毫升的也有400毫升的,只是她本人由于身體很瘦,所以每次只能獻200毫升。
記者了解到,國內現在出現血荒與早期的有償獻血也有很大的關系。1998年我國實施《獻血法》以前,一些人義務獻血以后,通常都會有些補償,這也給后來的獻血會影響身體的意識留下了隱患。
“郭美美事件”導致獻血量驟降
陳霄也告訴記者,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由于他們有比較完善的醫療系統,普通人在獻血時也幾乎不會有后顧之憂,但是在國內,由于醫療保障系統的不完善,很多人就會出現對自己的擔憂,擔心自己未來一旦出問題而又找不到解決的出路。
而去年中國紅十字會的“郭美美”事件、天價餐費事件及寧波不幸發生的獻血者意外死亡事件,則讓全國去年血液供應緊張的局面變得更加嚴峻。去年全年,受這些事件的影響,全國的獻血者人數及采血量都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在采訪中,北京市血液中心的人告訴記者,直到現在,北京血液中心采血所受到的影響也還沒有完全恢復,在3月10(周六)、3月11日(周日)采血量也只恢復到1700多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