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高尚的政治思想和人類變化最多的發展形式在佛羅倫薩的歷史上結合在一起了,而在這個意義上,它稱得上是世界上第一個近代國家,并稱得上是意大利而且也確實是近代歐洲精神的最重要發源地。”瑞士史學大師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里這樣寫道。佛羅倫薩與文藝復興有著深遠的淵源,在美第奇家族統治下的佛羅倫薩孕育出至今令人稱頌的文化保護人的做法。然而工人們的起義、教會的衰落危機、“黑死病”瘟疫的侵襲以及極端宗教勢力的活躍也同處于這個不平靜的年代。人文主義者們在這個時代重溫被教會視為“異教”的古代經典,藝術家們在自己相對獨立的空間中磨礪技法,共同創造出了世人稱頌的文藝復興時代。
一場視覺盛宴
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值百歲誕辰,一場面向藝術史研究者及社會廣大藝術愛好者的視覺盛宴于今夏拉開帷幕。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意大利文化遺產活動部文物管理與開發司共同推出“佛羅倫薩與文藝復興:名家名作”展,展期到2013年4月30日結束,近10個月之久。此次展覽展出了來自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佛羅倫薩圣馬可博物館、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美術館等20多家博物館、美術館的67件藝術精品,以15-16世紀作品為主,包括繪畫、雕塑和工藝品,展示了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的藝術輝煌、城市面貌及其風土人情。保羅·烏切洛、菲利波·利比、桑德羅·波提切利、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等30多位意大利藝術家的藝術精品及杰作都在這次展覽集中呈現,可謂名家薈萃、名作紛呈,令觀眾大飽眼福。
這次展覽由佛羅倫薩歷史、藝術、民族人類遺產及博物館聯盟特署署長克里斯蒂娜·阿齊蒂尼(Cristina Acidini)擔任總策劃,設計師法比奧·羅泰拉(Sergio Fabio Rotella)及其團隊提供了展陳設計。位于中前部的環形展廳為“觀史廳”,以視頻與多媒體介紹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的政治歷史背景,通過歷史地圖導航帶領觀眾欣賞城市中的建筑瑰寶。作品按照“文藝復興肇始至豪華者洛倫佐的辭世”(1492年)、“文藝復興盛期和藝術名家”、“大師杰作”三個主題分為三大板塊進行展出。第一、二部分作品位列整個展廳兩側,分別襯以綠色、紅色展板,有如兩條觀畫長廊;第三部分“大師杰作”方廳位于整個展廳中后部,襯以白色展板,與另兩部分以拱門相連。如此匠心巧思,伴隨著古典莊嚴的背景音樂,帶給觀眾宛如樂曲之前奏、高潮、尾聲一般的觀展體驗。
展覽充分體現了藝術史發展的線索,從擇選作品中可以看到形式風格的師承與變化,贊助人個性趣味的作用,文藝復興時期政治歷史大環境的影響??梢钥闯霾哒谷酥匾曀囆g史發展內在理路的同時還強調外在影響。內外線索透過藝術作品本身的形式語言,以及其中描繪的內容,漸漸鋪開向觀眾娓娓道來。展覽以不同時期的執政者為主線進行敘述,通過觀展后的分析,我換種方式,以題材為線來介紹幾幅重要作品。
從神性到人性的宗教繪畫
展覽以一批15世紀佛羅倫薩畫派畫家的宗教題材作品開始,其中有著名僧侶畫家菲利波·利比 (Fra Filippo Lippi,1406-1469年)的木版畫《天使報喜》,創作年代為1450-1460年,現藏普拉托市立美術館。畫家早年即成孤兒,自8歲起寄養于佛羅倫薩市圣衣會修道院,15歲時成為該院的圣衣會修士,10年后得到畫師稱號,并接受科西莫·德·美第奇的保護。利比的生活富有傳奇色彩,他曾愛上一位為他做模特的修女盧克雷齊婭·布蒂,私下育有一子,后來還俗并正式成婚。利比的兒子后來也成為一名畫家,便是以利比學生波提切利為師的菲莉皮諾·利比(Filippino Lippi)。菲利波·利比早期的創作風格以馬薩喬為基礎,后來逐漸向帶有濃郁裝飾風格的繪畫發展,代表作是藏于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和皮蒂美術陳列館中的圣母子題材繪畫。在這幅《天使報喜》中,畫家富有成效地發展了宗教題材,加入了對抒情、自然景觀和透視元素的描繪。色彩鮮艷的天使與年輕靦腆的圣母正在對話,三個人物用線條勾勒出正側面輪廓,他們的面容相似,似是畫家內心尋找的美的典型,顯示了文藝復興美術將現實生活導入宗教繪畫的努力。
由觀畫長廊進入 “大師杰作”廳時,一幅占據整面展墻的巨大壁畫把我震住了,這是由15世紀佛羅倫薩畫派的最后一位大師——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創作的《天使報喜》。波提切利原名亞歷山德羅·菲利佩皮,出生于佛羅倫薩。1459-1460年至菲利波·利比的畫坊學藝,當時利比是佛羅倫薩最受人欣賞的畫家之一。從他那里,波提切利學會了用線條、一些臉部類型及柔和亮麗的色彩來構造人物形象。這幅壁畫來自斯卡拉圣馬丁醫院。醫院始建于1313年,主要收容棄童、流浪者和病人,由于龐凱的圣馬丁修道院在1529-1530年法軍圍城期間淪為灰燼,醫院的部分建筑于1532年贈予修道院。據史料記載,1481年4-5月期間,作為畫家和醫院當局的中介人,弗朗切斯科的兒子多納托向波提切利支付了壁畫酬金。17世紀時,因為修道院需要翻修,這幅壁畫被部分遮蓋,1920年剝離后予以修復,壁畫現藏于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短焓箞笙病返膱鼍笆且蛔F族別墅,天使加百列手持百合花張開雙翼由左側拱門飛入前廳,瑪麗亞出現在右側的候客廳內,跪在一片東方風格的地毯上,雙目下視,謙卑地接受神的旨意。他們的后面是私密的臥室和堞墻內的花園,墻外是一片山嶺。美麗精致的古風柱子使整個場景曲徑通幽,把空間分開又合而為一。這幅作品展現出波提切利風格中的一些主要特征:構圖的平衡勻稱、用線條硬朗的地板來強調明確的透視結構、富有動感的線條勾勒出人物的形體,又使他們顯得輕盈。
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之一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1452-1519),此次展出的《別號“亂發”的少女頭像》吸引了所有觀眾的目光,大家都凝神屏息地細細品味。達·芬奇1469年定居佛羅倫薩,在安德烈亞·德爾·韋羅基奧的畫坊當學徒。這幅極耐人尋味的小畫作于1506年前后,約20厘米見方,用翁布里亞土、發綠琥珀和鉛白顏料繪于木板上。作品來自帕爾馬畫家加埃塔諾·卡拉尼的私人收藏,由他的兒子在1839年賣給帕爾馬的美術學院,后更名國立美術館。這是一幅未完成的木板畫。畫中,頭部傾斜、臉上帶著神秘微笑的少女云發蓬松(“亂發”),發絲清晰簡約,纏繞成一條條的卷發,逸出隱約可見的束發絲帶的捆綁,披散到肩上。有關畫中人物,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她表現了圣母或希臘神話中的勒達,或是為現藏倫敦國立美術館的第二幅“巖石圣母”創作的草圖。但是,評論家幾乎一致公認這是列奧納多的作品。根據他們的鑒定,這幅作品來自極其仰慕大師盛名的曼托瓦侯爵夫人伊薩貝拉·德斯特的豐富收藏,它也許就是1627年編輯的貢扎伽家族財產清單中提到的“一個亂發女性的頭部繪畫……列奧納多·達·芬奇的草稿作品”,作品名稱也由此而來。因為它的畫技和材料與其他繪畫不同,并且雖然單色,但也與作為草圖的素描或底稿不同,因此構成了大師繪畫素描全部作品中獨一無二的特例。這幅小素描反映了畫家獨特的技法,頭像較少用線勾勒輪廓,精準的臉部結構和五官的微妙神情主要用明暗來表現,呈現出與前述作品重視線條表現和亮麗色彩不同的面貌。
“異教”神話再度流行
此次展覽中波提切利的作品不僅涵蓋傳統宗教題材,也有對古羅馬神話中愛與美之神維納斯(即古希臘神話之阿芙洛狄忒)的精彩描繪。木板油畫《維納斯》,創作于1482年,今藏都靈的薩伏依美術館。當時的許多記載都稱波提切利是“美麗裸體女性”畫家,佛羅倫薩的富家大族都非常欣賞這些作品,把它們掛在家中,或作為家居裝飾用在木質家具面板上。這些源自古代神話、或受到及時行樂及世俗精神影響的女性形象成為修士薩沃納羅拉叱罵的對象。波提切利只是在薩沃納羅拉死后及16世紀初的那些年中才深感修士思想的影響,但在創作這幅畫時,他還不受其干擾和左右。畫中描繪一位金發女性處于深色背景中,身體比例拉長變形,頭向一側傾斜扭動,身著薄紗極為透明,參照了今藏烏菲齊《維納斯的誕生》的原型,而后者與著名的《春》一起,是為皮埃弗朗切斯科·德·美第奇的兒子洛倫佐和喬萬尼創作的。
另一位文藝復興三杰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的大理石雕塑《大衛·阿波羅》,表現的是并非為我們熟知的圣經題材《大衛》—那座體量巨大的著名雕塑高5.5米,現藏于佛羅倫薩學院美術館。此次展出的雕塑題材源于古希臘神話中的光明之神,高約一米五,作于1525-1530年,今藏國立巴爾杰洛博物館。米開朗基羅生于卡普萊塞鎮,師從佛羅倫薩最大的濕壁畫畫坊主多梅尼科·基爾蘭達約,并與豪華者洛倫佐交好,常到圣馬可花園中欣賞美第奇家族收藏的古代雕塑。他的作品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得肌肉健壯?!洞笮l·阿波羅》這件雕像來自美第奇家族的收藏,根據1553年的財產清單記錄,它是“博納羅蒂的未完成的大衛”,置于韋基奧宮中科西莫一世的房間內。清單中的雕像人物與喬治·瓦薩里《藝苑名人傳》的描寫相左,據記載,雕像表現了阿波羅拔箭出鞘的那一瞬間,瓦薩里還提到,它是米開朗琪羅接受擁護美第奇的佛羅倫薩城市總督巴喬·瓦羅里的委托,在佛羅倫薩第二共和國垮臺(1530年)后,為克力門七世創作的。 米開朗琪羅曾接受共和政府的公民和道德理想,承擔了監督防衛工程的任務。這件雕像的創作表明,雕塑家米開朗基羅也許試圖尋求與教皇及美第奇家族講和。為了解釋1553年的財產記錄和瓦薩里的傳記中對雕像人物的不同描寫,評論界作出了這樣的假設:米開朗琪羅也許在收到巴喬·瓦羅里的的委托之前就開始創作這件作品了,他最初想到的也許是大衛,但是作為共和體制的象征,這個《圣經》中的英雄不適合進入美第奇家人的收藏范圍,為此他把大衛改成了阿波羅,因為這個神話人物肯定能得到熟知和熱愛古代文化的教宗克力門七世的首肯。這件作品的表面沒有刻完,輪廓不明,在一些已經基本完成的塊面旁邊,藝術家隨意地留下了一些模糊不清的地方。這件未完成的雕像對我們理解以后米開朗琪羅的藝術給予了重要提示,反向扭曲的身體、受古代雕塑的啟發而精心設計的重力制衡的游戲與人物的臉相映成趣,這種造型特征成為以后樣式主義雕塑家仰慕和模仿的榜樣。
從“幕后”到“臺前”的肖像畫
15世紀,肖像畫逐漸成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藝術類型,多用來描繪王公貴族,以流傳被畫者的形象、身份和地位。肖像畫中還有一類為自畫像,展覽中可以見到拉斐爾·桑齊奧(Raffaello Sanzio,1483-1520)的《自畫像》,至此“三杰”齊聚一堂,激動人心。這幅木版畫作于1506年前后,現藏于烏菲齊美術館。與大公夫人維多利亞·德拉·羅維萊的收藏一起,這幅畫于1631年從烏爾比諾到達佛羅倫薩,以后,它又進入紅衣主教利奧波德·德·美第奇的收藏,他在1663-1667年的財產清單中把它登記為“畫家親自創作的肖像”。當時紅衣主教開始收藏如今陳列在烏菲齊瓦薩里長廊中的藝術家自畫像,而這幅畫很有可能就是大公夫人贈送給小叔子的禮物。畫中的年輕人一身黑衫,臉和上半身呈四分之三側,眼光目視觀眾,這是自畫像典型的構圖。他帶著一頂帽檐上翻的黑毛呢沿帽,帽子蓋住了他蓬松的栗色長發。因為在為梵蒂岡簽字廳創作壁畫《雅典學院》時,拉斐爾加入了自己的自畫像,這件作品中的人物自始至終都被明白無誤地確認為是畫家本人。19世紀初葉,這件作品就倍受評論家的高度評價,其主要原因在于,畫中藝術家憂郁、陰柔和優雅之美與他的藝術表現和英年早逝的天才神話是如此吻合,此外,他也折射了瓦薩里在《藝苑名人傳》拉斐爾章節中對他的心理描寫。
對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美第奇家族,有兩位重要成員的肖像也見于展覽,分別為《別號國父的老科西莫·德·美第奇》(Cosimo il Vecchio de’ Medici detto Pater)和《豪華者洛倫佐》(Lorenzo il Magnifico)。美第奇家族的顯赫得歸功于老科西莫(1389-1464),在世時,他富甲一方,其財產不僅來自他掌管的錢莊行會,也來自平民的支持和擁護,這使他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和政治權力,并由此誕生了共和體制下真正意義的僭主統治,這種統治非常關心城市和其無可爭議的權貴的利益,而正是這些權貴委托創作的藝術品揭開了文藝復興的篇章。豪華者洛倫佐(1449-1492)是文藝復興時期創造力極其旺盛的一個階段的主要人物,在這階段中,受古代題材的影響,并因為涌現了許多重要的哲學家、政治家、宗教人物、甚至道德學家,造型藝術的語言變得富有涵養和精致細膩。這組作品是美第奇家族成員系列肖像畫中的兩張,為了榮耀先主和整個家族,科西莫一世委托克里斯多法諾·德爾·阿爾蒂西莫(Cristofano dell’Altissimo,1530-1605)在1562-1565年期間創作了這些肖像,它們被復制成好幾張,放在最重要的權力中心,即韋基奧宮和科西莫一世遷居后用作寢宮的皮蒂宮,現藏于烏菲齊美術館庫房。
中意文化的親密接觸
中國和意大利兩國擁有深厚的文化交流傳統,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曾多次漂洋過海來華展出。作為“98中國國際美術年”的第一個展覽,“意大利美第奇家族藏品展”于1997-1998年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大殿展出。時隔8年,“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展”于2006年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舉辦。而后是2011年“意大利烏菲齊博物館珍藏展”開幕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僅僅相隔一年,國家博物館斥巨資引進了“佛羅倫薩與文藝復興:名家名作展”,保險總額高達3億多歐元。由此足可以看出中意文化交流的升溫和意大利藝術作品的魅力。
盡管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展多次來華舉辦,然而作品年代較為分散,作者也分屬不同地區畫派,像此次作品時代如此集中,并具有專題性的展覽實屬首次,且展覽中有些重要作品還是第一次離開意大利。能做出這樣好的展覽都應歸功于中意文化交流的態度。2010年10月,在中意兩國總理的共同見證下,兩國文化部部長在羅馬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與意大利共和國文化遺產與活動部關于促進文化遺產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設立為期五年的意大利展廳,在羅馬的威尼斯宮博物館設立為期五年的中國展廳,分別展出來自對方國家反映文明發展和藝術創造的文物精品。這不僅是中意博物館界,也是世界博物館界交流與合作歷史上的一個創舉,為國際博物館界的合作樹立了典范?!胺鹆_倫薩與文藝復興:名家名作”展即為設在國博的意大利展廳的首展,此后還將推出“羅馬與巴洛克藝術”等展覽,讓觀眾盡品意大利文化之美。
參考書目:
蘇珊·伍德福特、安尼·謝弗—克蘭德爾、羅莎·瑪麗亞·萊茨著, 羅通秀、錢乘旦譯,《劍橋美術史(一)》,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
雅各布·布克哈特著,何新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商務印書館,1997年
弗雷德S·克萊納著,諸迪、周青譯,《加德納世界藝術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