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安福六號畫廊的“微物觀—美國非裔藝術大師瑞蒙·紹德與中國藝術家高翔作品聯展”,將來自不同社會體制、藝術經歷和年齡差距很大的兩位藝術家撮合到一起展覽。展出的兩位藝術家的20件紙上繪畫作品并沒有鮮明的關聯性,也沒有風格上的相似性,更不形成鮮明的對比。然而,他們的共同點就是,二者用略顯細密的私語向觀眾展現了自己的內心。
美國非裔藝術大師 瑞蒙·紹德(Raymond Saunders)的作品呈現出生物學意義上的視覺形式,單純而細膩,其抽象作品充滿自由和隨機性。高翔作品微小的人物揭示出復雜微妙的心理狀態,也是其個人現實處境的視覺隱喻。他們抓住了局部和精神的剖面,微言大義,以小見大,在“微物”中實現了語言的能量聚變。在這些紙上作品里,精致纖細的植物形象劃過白色空間,伴隨大筆揮灑,透明薄涂的水彩令人目眩神迷,體現了藝術的純形式本質。畫面以豐富獨特的色彩與肌理定格了一些轉瞬即逝的印象,試圖用一種基于純粹視覺經驗的敘述語調來與任何文化對話。
視覺形式是從“大”的相反方向開掘深層的主體動力。以個人化方式,從個人經驗出發切入藝術,獲取感性的極致形式。美國非裔藝術大師瑞蒙·紹德的作品呈現出生物學意義上的視覺形式,單純而細膩,其抽象作品充滿自由和隨機性。高翔作品揭示出復雜的心理狀態,也是其個人現實處境的視覺隱喻。他們抓住了局部和精神的剖面,見微知著,在“微物”中實現了語言的聚變。
而出生于昆明的“70后”藝術家高翔,出身正統名門—中央美術學院,并且以無可置疑的扎實功底畢業于博士班。然而,選擇這樣的表達方式顯然是超越出了學院范疇。宣紙和水墨這兩個傳統繪畫工具,讓他的創作更加靈活抽象。看似隨意的形態描畫和構圖,使得作品中看不到對現實的隱喻、細節片斷,或是某種情緒的糾結不安的呈現。畫面有大塊的墨色層次分明,構圖自在天成。內心的呈現含蓄,但不安靜。人、馬、山川、天空、星斗等自然圖像失去了傳統書畫中的符號意義。藝術家似乎是想讓這些傳統主題,更加接近生命與自然的哲學境界。藝術家突破文化的重負,回到內心,回到人類共通的情感和思想。
高翔的畫,讓人在世俗生活中找到超越的力量,找到精神的平衡,找到詩意的棲居之所。在似夢似真的畫面場景中,你再也找不到寄情托物企圖,物象的直接性已經打破真實性與虛幻性的界限。相對那些著意于表現世俗繁華、煙云已過的現實主義者,觀者在高翔的繪畫中感受到的是自由而感傷的靈魂。
在偉大事業、崇尚英雄的時代中,沒有人會在意自我的孤獨和弱小。再被普適價值、成功學占領的主流社會,孤芳自賞、諾諾自語成為被忽略和鄙視的存在。藝術或許是人類最后的避難堡壘。然而,在藝術的避風港世界里,人類可以是脆弱的、自我的。高翔用優雅和感傷氣質向人講述著屬于每個人自己的世界。
在一個藝術經常被抽干感情,越來越稀薄,變得自我嘲諷的時代,在美已經過時的時代,兩位畫家向我們展示了直接通過感覺表達思維和身體的藝術的力量。不用解釋和翻譯,只需提升感覺力,打開心扉,撥動靈魂之弦就可以感受得到它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