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伊始,徐爭鳴只知道自己想干實業,因為他認為中國必是實業立國,加之在紅桃K工作時接觸到養生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領域,他敏銳地覺察到,“民族的,其實也是世界的。”
中醫遇上黑木耳
記得美國某國防部長曾說過,任何事情抓兩點,一是需求,二是滿足需求的技術。對于在保健市場摸爬滾打了五年的徐爭鳴來說,他深知亞健康社會的人們對于養生服務的需求之大,但也很清楚自己缺的是與之相匹配的技術。
2000年,在“振興東北”的當口,一次機緣讓徐爭鳴順利進入到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進行了為期五年的科研開發。那時他就發現,我國大量的科學技術都是與市場脫離的,大多科研課題都是人們沿著科研的思路去考慮的,而不是考慮到市場的需要。
“那個時候,保健食品普遍‘藥品化’,不論是紅桃K還是三株口服液幾乎都是以治病來打開市場的,”徐爭鳴分析道,“但被藥品化的保健品一方面與醫院形成了毫無優勢的競爭關系,另一方面保健品作為治療藥品本身就沒有太大的市場覆蓋率。”
所以當身處中醫研究領域的徐爭鳴遇上在黑龍江有著“黑木耳之母”之稱的郭硯翠教授時,他迅速發現了兩個領域的連接點。
“黑木耳營養價值高且有著‘血管清道夫’的美譽,它對通血管、降血壓和降膽固醇有輔療作用,而當時中醫研究院最為著力的一個學科就是心臟專科,尤其是對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當黑木耳遇上中醫研究,前者迅速成為后者的實踐載體。”
數據顯示,我國大概有2.3億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平均每年因此病死亡的人數高達三百萬,而平均每22秒會有一人因此病喪失工作能力。由此可見,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危及人類社會的主因。此類慢性疾病在現代科學里叫“代謝綜合癥”,其中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
就這樣,徐爭鳴同時瞄準了兩項技術,并尋求機會將二者有效地結合起來。“這其中有兩條鏈,一是從黑木耳到菌類再到微生物形成的一條產業鏈,另一條則是中醫理論關于微生物與人體環境之間關系的研究。”
而從微生態學的基礎上看,“代謝綜合癥”可從營養代謝和能量代謝兩方面進行解決,其要求是既要營養成分高,又要符合“低脂”要求,而作為介于動、植物之間的微生物剛好兩方面都能滿足,徐爭鳴要做的就是讓微生物產品效率最大化,讓兩門技術的結合產業化。
讓產品“說話”
2006年,帶著黑龍江的兩項技術儲備,徐爭鳴回到武漢,成立了尚工智能食品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邁出創業的第一步——把技術變成產品。
通過黑木耳菌種的選育、種植到其中有效物質的提取分離,再配之以相應的輔助物,黑木耳的深加工飲料就出來了,這全程都建立在中醫研究的基礎之上,因為黑木耳產品只負責血管的清理功能,而中醫的指導則是針對血管的養護功能發揮作用。“一方面二者的結合能形成技術壁壘,另一方面使產品的養生功能更為全面。”
由于對技術熟稔有加,公司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便實現了首批產品的研制。而其后的六年,徐爭鳴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讓產品與市場進行“對話”。
2008年,拿到生產許可證后,徐爭鳴在部分養生館開始試點,用體驗式營銷的方式推出自己的產品,并觀察市場的動向。
不久,徐爭鳴就遇到第一個瓶頸,“對于此類養生產品,多數人對它的效果預期是一個月,但由于人體細胞環境具有差異,而且人們無法獨立完成針對此類養生產品要求的營養搭配,所以真正看到效果則需要六個多月。”
為了達到受眾的心理預期,公司暫停了產品的市場推廣,開足馬力又回到技術這一塊兒,“在此期間我們又研發出一種新產品,主要材料是茯苓,它也屬于營養價值非常高的菌類,配合黑木耳產品可以起到調理營養的作用,從而提高其作用效率;還有針對老年人研制的靈芝類產品,可以在保證同樣功效的基礎上,維持人體系統的穩定性。”
這樣,經過反復的從技術到產品再回歸到技術的過程,一套能在一個月之內看到效果的產品搭配被研發出來了,唯一缺的就是讓產品“說話”的檢測工具。
“數字指標和第三方檢測是中醫養生跨越感覺階段走向科學化的唯一道路,”徐爭鳴說,“黑龍江省中醫研究所前所長高奎濱教授曾說過,養生行業要真正走向世界,一定要與未來的檢測科學相結合。”
為此,徐爭鳴針對產品的主要功能引進了兩套檢測手段:一套是醫院的血液生化檢查,基本上能監控人體血液和血管的狀況,包括人體的營養基本物質、鋅鐵等微量元素、肝腎功能等;另一套則是每天必用的身體檢測儀(日本歐姆龍),包括體重、腰圍、身體脂肪率等七項指標。
經過一年的試點,110多名顧客中有60多名堅持下來,與使用產品之前比,他們的各項指標基本上都恢復到正常標準,而產生效果的時間基本上控制在21天之內,成為大多數消費者認可的檢測指標體系。
“兩頂帽子”工程
如果說“十年磨一劍”,那么已投入十二年精力在創業之初的徐爭鳴是否早該亮劍?他的回答卻是,“還要做最后‘兩頂帽子’。”
有人說做企業就像是一層層地往上碼磚頭,走一步是一步,但在徐爭鳴看來,做企業更像是蓋房子,先是打地基,然后是搭框架,最后是填充和裝修,那樣做出的企業才能生存且有很強的抗壓能力。
而徐爭鳴口中的“兩頂帽子”其實就是搭框架的過程,“第一頂帽子就是針對老年人問題建的生態養老基地,另一頂是建立一個可循環運作的農業產業園,前者做公益的同時也可以形成市場保護,后者則用于融資。”
建立生態養老基地,通過公司的產品解決老年人的部分健康問題,并與市民政局合作建一套老年服務系統,這既是解決養老問題的公益事業,也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市場保護平臺和融資平臺。
之所以要建立農業產業園,徐爭鳴實際上是想把菌業、林業和牧業這三塊結合起來做一個示范點,稱作“復合生態系統”,通過生態產業化把生態文化融入到整個產業化中,在技術的基礎上增加了它的文化特色。
如今,徐爭鳴已為“帽子工程”初步選址于江夏那邊的2800多畝地,該工程的啟動資金約三千萬,目前正和幾家投資公司在談合作事宜。“預計在兩年之內完成這一工程,這之后的連鎖經營大概在十年后會顯現規模。”
盡管已投資了十幾年的光陰和三四百萬的資產,但面對如此艱難的實業,徐爭鳴依然堅信如初,他說道,“中國的實業目前最應該看重的是‘優化’這一概念,它不僅需要技術集成的優化,還需要應用的優化,而衡量優化的重要指標就是整體效益最大化,而不是個體效益最大化。”而這也是他能堅持企業與文化同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