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千年的中國繪畫發展中,歷代帝王和文人墨客的丹青之作鋪就了輝煌的歷史。無論是人物精工、花卉翎毛和山水風景,中國書畫在發展中形成自己獨具一格的姿態。早在六朝至唐代(公元222-907年),人物畫的最初典范即由顧愷之與吳道子等人逐步奠定。山水畫成形于五代(公元907-960年)之時,荊浩、關仝的北方山水之大氣和董源、巨然的江南水鄉山水之娟秀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地方區域特色。
宋代(公元960-1279年)時,宮廷畫院在以宋徽宗為代表的酷愛藝術的帝王倡導下形成了空前繁榮的盛況。畫家們講究對自然的觀察,并添加“詩意”以增強繪畫的內涵與意境,發展出了書法、詩文、繪畫三者互相搭配的冊頁精品,文人畫開始成為一種新的風格。到了元代(公元1279-1368年),被稱為“元四家”的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等人以復古風格為標桿,持續影響了明清時期的畫作。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書畫作品趨于多樣化,帝王在推崇“正統派”作風之余也包容歐洲傳教士所所帶來的西洋畫法,透視法的引進為古老傳統注入新鮮血液。中國書畫在漫長的發展中兼容并蓄,吸納百家,形成了浩瀚而別具一格的翰墨華章。
臺北故宮博物院2012年數個書畫特展里,集中展示了中國書畫作品的優秀之作,其中還包括了以明宣宗為代表的善墨帝王的書畫作品。
明宣宗(公元1399-1435年),姓朱,名瞻基,自號長春真人。明成祖長孫,明代第五位皇帝,1426-1435年在位,年號宣德,廟號宣宗。在其當政的十年之間,政治方面,任用賢能,締造了史稱“仁宣之治”的穩定發展期,是著名的守成之君。此外明宣宗在藝術方面的表現,則使他在歷代帝王之中,顯得更加耀眼。
宣宗愛好翰墨,工于繪事,不但熱衷書畫創作,并且常以書畫作品賞賜近臣。他還以恢復兩宋畫院的盛況為目標。據史料記載,宮中畫師每呈作品,宣宗均會一一觀覽加以評論,使得明代宮廷繪畫于宣宗在位期間臻至鼎盛,足以與宋徽宗的宣和畫院相媲美。
宣宗的繪畫取材偏向花士鳥、畜獸、墨竹,帶有象征寓意的題材,而在風格上明顯受到文人畫的影響,注重線條和墨韻的表現。書法則瀟灑勁健,被后人評為“書出沉華亭兄弟,而能于圓熟之外,以遒勁發之。”
明 宣宗 戲猿圖 軸
明宣宗雅尚詞翰繪事,根據款識,此軸為宣德二年(1427年)29歲時所作,生動溫馨的描繪了猿猴家庭的天倫之樂。母猿懷抱小猿蹲踞于石上,幼猿左手摟著母親的脖子,右臂伸向隔溪樹上手持果子引逗其父。三猿體態各異,神情生動,皮毛也巧妙運用墨色濃淡皴染表現質感。襯景的荊棘、竹叢、蘆葦、水紋的線條也刻畫的相當生動自然。
明 宣宗 書上林冬暖詩
明宣宗的書法成就往往為畫名所掩,后人評其“書出沉華亭兄弟,而能于圓熟之外,以遒勁發之。”本幅為宣德六年(1431年)賜給郎中程南云的作品,結字近于趙孟頫(1254-1322),反映出明初以來的風尚,但運筆較為快速,起筆收筆不加修飾。程南云,永樂年間(1403-1424)以能書授中書舍人。善書畫,尤精篆隸。在《宣宗御制詩集》中也收有宣德七年賜程南云的〈草書歌〉。
明 宣宗 壺中富貴圖 軸
根據題跋,此圖作成于宣德四年(1429年),是明宣宗畫來賞賜大臣楊士奇(1365-1444)的,畫中貓咪好奇的仰望頭頂插著牡丹花的懸吊銅壺,神態描繪生動細致。貓諧音為耄,寓意長壽,牡丹并寓富貴吉祥。本幅畫貓用筆精細,纖毫畢至。銅壺花器虛懸,置花三朵,中間綠葉漸層而上,掩過壺把,極富輕盈之趣。地上置有橢圓三足洗,為典型明初官窯宮廷造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