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6日,河南省新密市米村鎮月亮寨,王保衛的免費敬老院正式掛牌成立,在養老問題備受關注的當下,引來廣泛熱議。
有人“要向王保衛鄭重道謝,謝謝他讓我看到了溫暖”,也有人戲謔他支撐不了多久,龐大的支出會壓得他無法喘息,而更多人則是質疑他辦免費敬老院的真實目的。
王保衛并不在意,他深信一個人的善良能激發更多善良,而他做這些都是源于對無處安放的孝心。
2004年,當王保衛覺得應該常回家看看時,退休不久的父親卻猝然離世了。回想這些年間,他和父親相處的時間甚為短暫。他在家時,父親出門在外拼命掙錢,一年和他相聚的時間不到一周;而等到父親因勞累過度提前退休后,他又一門心思奔前程,“等我掙夠錢一定要好好報答父母。”
直到父親離世,一直在外奔走的王保衛才幡然醒悟,那些自顧自的奮斗其實并不等同于父母想要的關懷,“你說錢哪有賺夠的時候,可人是說沒就沒的。”
沒能為父親盡好孝道的王保衛,開始換著方式去補償。每到假期,都回家和母親待在一起,也跟著寺院住持修行,還報名參加了義工隊,專門幫助孤寡老人。
孤寡老人的生活困境總會刺痛愧疚的王保衛。在他眼里,老人們不只生活貧窮,最關鍵是內心苦悶:“他們總覺得活著是負擔,天天愁眉苦臉地熬日子。看著真難受。”
而那些虐待老人的新聞更是讓他憤怒不已,王保衛決心要做點什么,激發更多人關注老人,“比如,給老人們一個能樂呵呵說話的地兒。”
2011年下半年,37歲的王保衛脫掉西服,離開城市,一頭扎進新密市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他在小鎮上租了一所廢棄的小學,將其改造成敬老院。裝修、購買家具,王保衛樂此不疲,甚至花光了20多萬元的積蓄。
他還積極奔走,到處號召,為敬老院募集生活必需品。每一次推進,王保衛都悉心記錄,那些對父親未盡的情懷,都被傾注在這個敬老院里。
偶爾,王保衛會因敬老院的事情耽誤公司的工作,但他一點不含糊,曾經的遺憾演化成現在的執著。為了讓敬老院的老人生活舒適,他全程參與建設的各個環節,包括設計床的最舒適高度;親自開辟了院前的菜地,種植蔬菜瓜果;將屋里屋外拾掇得干干凈凈;還特地把母親也接到敬老院里。
敬老院儼然成了王保衛的家,他終于卸下壓在心口的遺憾。一有空就陪著院里的老人打趣聊天,照顧他們的衣食起居。在他的帶領下,義工隊的隊友來了,附近的村民也來了,他們熱情地送衣物和食物,也幫老人們做家務,陪他們解悶。
王保衛想,依靠這些善心,肯定能在河南建立許多家免費的敬老院,讓老人們安度晚年。想到此,他忍不住掏出名片,滿意地審視著自己的新身份——民辦公益敬老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