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輟學代表只有一個韓寒,在90后里,你無法統計出具體數字——你唯一能知道的,是百度上,有155萬個網頁在討論“90后輟學創業”這回事。他們對自由和成功的渴望,在少年時代就付諸于行動。
“如果失敗了,大不了就是繼續上大學,然后再創業,年輕輸得起!”年輕的創業者們如是想。
輟學是唯一的反抗方式
趙俊杰15歲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擅自輟學跑了,他去了北京。18歲,他實現了CEO的夢;19歲,在擁有自己事業后幾經波折;在而今的21歲里,他又義無反顧地開始了新的探索。
這是一條90后創業的主流套路:因為從小便接觸電腦網絡,有近50%的90后都選擇了往IT界發展。而點燃他們創業導火索的,是對應試教育的痛恨。
2006年冬,當淄博怡中外國語學校初2002級(三)班的同學都在按部就班進行中考時,趙俊杰心里糾結的是:如果不是因為準備中考,班主任就能允許我參加全市的計算機奧賽。
這位各學科都“平平”的中等生,在學業上遵循著父母的“盡力就好”,鮮少感受到老師的關注,但在電腦方面卻一點就通。作為旁人眼中的“電腦天才”,贊譽聲與自信的膨脹,會激發出驚人的效果。
他本來對自己能逮上計算機奧賽的機會欣喜不已,“要知道,當時若考得好,就能直接保送高中,我特別期待,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可班主任卻拒絕了。”
計算機老師帶回的奧賽試卷徹底顛覆了趙俊杰原本的規規矩矩,當他知曉自己賽后做出的成績高于全市第二的分數時,他恨透了應試教育。
輟學成為15歲的趙俊杰唯一能想到的抗議方式,“沒有文憑,我也能闖出一片天。”
闖出來的困境
北上的趙俊杰,在一家大型文化傳媒公司得到了實習的機會。北京國貿大廈里,他過上了電視里看到的白領生活。在等電梯時,他常會打量電梯門上投出的身影:西裝革履的15歲,似乎偏執得很有意義。
但現實很快敲醒了他。
在大公司里,實習生只是過客,沒人會悉心指導。涉世未深的趙俊杰再次過回了“中等生”的生活,被忽視、冷落,連他引以為傲的“電腦天賦”也完全派不上用場。他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能力終究匱乏。
兩周的北京生活就把趙俊杰逼到絕境。兜里沒錢、一無所獲的他再難自信地和父母叫板。打道回府,是他最無奈的選擇:“其實當時根本沒有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迷茫地開始,所以更迷茫地結束了。”
離開北京后的那一年,趙俊杰都宅在老家。同學考上重點高中的消息拉長了他的落寞,但他并未放棄,不斷思考和尋找著自己真正想要的事業。創業是一輩子的事情
趙俊杰骨子里深浸著90后一代的特質,隨性、灑脫,但對喜歡的事情格外偏執,偏執得甚至有些自我。
當決定以電腦技術為創業基礎開始,趙俊杰就將創業作為一輩子的事情:“這需要一直堅持,堅持到底哪怕沒有成功,但你仍會發現,自己已經走出了原來的泥潭,等待你的仍是一片廣闊天空。”
因為夢想,趙俊杰變得激烈起來,原本內斂好靜的男孩,在生活里百般折騰,只想碰撞出想要的狀態。
他踏入網絡職業學校,將網絡方面的中高端課程爛熟于心,并以優異的成績拿到高級網絡工程師證書。“天才”的名號被遠遠拋在身后,趙俊杰以“專才”的身份在青島的各大文化公司取經,人際交往駕輕就熟,丟失已久的信心又被重新撰在手里。
他和兩位同學創辦了“依藍科技”網絡服務品牌,這是他就讀的職校里學生做活的唯一品牌;他被2008年奧運會青島奧帆委特邀為網絡工程師;還被青島著名的“音樂鬼才”Mc沙洲收入麾下。
回想起和沙洲的相遇,這位大男孩依然感激不已。相似的人生經歷,讓素未蒙面的兩人倍感親切。作為先行者的沙洲,一直用自己的經驗牽引著處于迷茫期的趙俊杰,“如果不是沙洲,我應該就放棄創業了,把興趣變成工作,的確需要非凡的勇氣。”
2009年,18歲的趙俊杰用“俊杰網絡工作室”CEO的頭銜,華麗麗地完成了成人禮,也由此走上真正的創業路。
一成不變的創業路不是趙俊杰真實的人生,“不安分的正軌”是他對自己職業的形容。因此,他常常拋棄正在做著的事情,去涉足與電腦技術掛鉤的新鮮領域。
他常像八爪魚一樣,用自己的觸角,分飾各種角色。涉足IT產業與文化產業、制作電視節目、幫助企業或藝人宣傳、推出電子雜志、創辦90后名人網、拍攝微電影……不求多大成就,只為自己高興。
點評
不要放大成功,也不要批判成功
對于這樣的年輕人,我們總是充滿了各種不解,不知道他們想要什么和怎么想,但他們完全知道我們和社會想要什么和怎么想。
但即使知道,他們也不會按照預設的路線走下去。不管是追求金錢,還是追求自由,他們都以最真實的自我和當下的感受為準則。而遠期目標和步步為營的規劃,在他們眼里,似乎是不入流的枷鎖。
我們無權輕易判斷輟學決定的對錯。不是每個輟學的年輕人都能獲得類似的成功,更不是每個叛逆的少年都適合用輟學來對抗不自由的教育。被媒體放大的成功案例們,需要附上一番誠摯清醒的分析和勸誡:
當西化自由化的思想被這群人夸大地深入骨髓后,正確的方向比創業的成功與否更重要。在深度思考后找準自己的路,無論是硬著頭皮繼續前行,還是遭遇困難后折返校園,這都是成熟的必經階段:認清自我,在跌跌撞撞中慢慢成長。
致沖動的十五歲 趙俊杰
如果不是15歲的倔強,我想我應該在一所大學里,享受著陽光和書香。
偶然的插曲,我走上了創業路,盡管心存遺憾,但若重新選擇,我或許仍舊會輟學創業。因為走上這條路后,我一直在做想做的事情。
許多同齡人和15歲的我一樣,沖著所謂的一技之長,就覺得自己也能成為比爾蓋茨。這樣理想化的抉擇,一不經意,就將自己置于谷底。
輟學的舉動讓我留下許多遺憾,也走了不少彎路,尤其是不能像在學校那樣順暢地建立一個志同道合的團隊。
正因走過這些坎坷,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才更明白堅守的可貴。或許我不能堅守在某一個項目上,但卻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方向,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哪,并用這樣的競爭力創造價值和意義。
我不再想著復制別人的成功,只是汲取那些成功者寶貴的經驗。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創業者,也可能只是別人事業的輔佐者。
所幸夢想從未丟失,且仍有勇氣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