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在家里有說有笑,蹦蹦跳跳的,非常活潑,可家里來了個陌生的客人或是換了個環境,小孩就表現得扭扭捏捏,讓她喊“叔叔”或“阿姨”更是退到了爸爸媽媽的身后,在很多場合,這讓爸爸媽媽很尷尬。不知道各位媽媽是如何讓孩子在公共場合可以表現的落落大方?怎樣才能勇敢而不害羞的表現自己呢?
——歆菲媽媽
左岸海豚 父母多陪伴孩子,正面的鼓勵與引導。
我女兒現在2.2歲,之前也有這樣的害羞情況。就是在家里話多,活潑。但是出門見了生人,讓喊人就躲。分析原因,因為我們家一直是兩地,平時只是我和婆婆兩個在家,只有周末才能見爸爸。女兒缺少與爸爸相處的機會,所以總體有些膽怯。今年我們結束兩地,有爸爸媽媽一起陪著孩子,無論是戶外的散步、運動,或者是家里的閱讀、游戲,這些都給孩子了相當的安全感,女兒漸漸變得大方。現在出門,對于生人的害羞少了很多,已經能夠落落大方地喊人了。
除了父母陪伴增強孩子安全感外,正面的鼓勵與引導也很重要。就是讓孩子更加自信有勇氣。這種鼓勵可以通過語言,以及看相關的繪本。同時父母可以親身示范去引導孩子。
朵朵媽媽 不要敷衍孩子
一兩歲左右的孩子說話積極性很高,知道通過談話可以了解到許多事情,總是不斷地向父母提各種問題,并且渴望立即得到答案。這時,父母應該認真耐心地回答孩子的問題,興致勃勃地和他交談。3歲左右的孩子表達能力有限,在表達過程中經常含糊不清,要停下來想一想,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這時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傾聽孩子說話,不能因為嫌孩子說話費勁而替他表達,或是打斷他,甚至表現得不耐煩。父母耐心地傾聽孩子說話,無形中也是對他積極說話的鼓勵。
父母的語言表達應成為孩子模擬的榜樣。在與孩子的對話中,父母要做到口齒清楚、語音準確、表達有條理,語句精練。同時,恰當運用眼神、表情、手勢等體態語言,做到自然、大方,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說話的技巧。
一定的生活經驗是促進孩子語言發展的基礎。有廣闊的生活空間,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孩子才有話要說。兩歲左右的孩子,父母可帶他去超市、公園、商場等地方,引導他們觀察這些地方的人們是怎樣用語言交往的,豐富他們對社會的熟悉。孩子從中不但會學到更多的語句,還可積累人與人之間交往所需的經驗和技巧。
快樂的樂樂 讓孩子找到與陌生人交往的快樂
關于孩子怕羞呀、怕生呀,究其原因,很簡單,孩子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曾有過不快樂的經歷,孩子曾經被傷害過,別以為孩子才出生幾天或出生幾個月什么也不知道,受傷的感覺孩子是能記住的。表現在生活中,孩子就是害羞、怕生、離不開大人。
我認為解決的方法很簡單,讓孩子找到與陌生人交往的快樂。讓孩子找到與陌生人交往的快樂,需要很長時間,更需要很大的耐心,可以試著到戶外和陌生的孩子玩耍,讓孩子一點點的變被動交往為主動交往。多進行戶外運動,讓孩子開心,不需要干預孩子的戶外交往,只要在一旁保護著孩子不受傷害就可以了。
我的兒子樂樂小的時候除了吃飯、睡覺、洗澡在室內,別的時間都在戶外養著,幾乎沒經歷過怕羞、怕生的階段。但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害怕新玩具,總是一點一點靠近、接觸新買的玩具,直到確定這個玩具沒危險了,才開始玩,小時候曾被新玩具嚇著過,就出現了這種反應。
愛雨澄 讓孩子融入外面的世界
怕生除了性格的遺傳,更多的還是環境的影響所致。經常帶寶寶出去玩,不僅是見世面,更多的是融入群體。跟小朋友們分享玩具,互動游戲;跟大人們多用眼神交流,即便寶寶還不會說話,她也能意會大人的意思,總之就是多接觸。這樣次數多了,寶寶已經不再懼怕陌生人了。大人在家在外都要多鼓勵,讓寶寶增添自信。一個自信的人對周圍的一切才會順手拈來,處事自然大方。
小編支招:寶寶們,雖然沉默抵萬金,但這是一個開放的大舞臺,需要你們盡情地揮灑。媽媽們,寶寶現在不說,不代表日后不說,也許他們在醞釀,也許在儲備,等待厚積薄發的那一刻。所以,媽媽們,請給寶寶們時間,請耐心教育,耐心是最好的“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