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的動物有可能成為外來入侵物種,而外來入侵物種一旦迅速繁殖,會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新的優勢種,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安全,甚至給一些物種造成滅頂之災。
放生是一種美德,也是對自然生命的敬畏,但是放生不能盲目,否則就會對生態平衡造成破壞。
6月1日,十多名北京放生客來到京冀交界處不遠的河北省興隆縣苗耳洞村,將數千條蛇放歸野外。據了解,這些蛇是他們相約一起出錢從街頭小販手中購買的。可是橫行的長蛇一度在當地引起恐慌,很多村民撇下農活,開始了打蛇行動。最后放生客向村民支付4萬余元,用以彌補村民打蛇帶來的誤工損失,總算才將這一事件了結。
這十多名北京客放生當初大概沒有想到,這件事居然會引起這么大的麻煩。實際上,這些年,類似的事件在國內屢有發生。例如2011年有媒體報道,北京的一個放生團體在河北野三坡“放生”此前從四處購買的1000斤蛇,但群蛇的出現引起了當地村民的恐慌。
放生是一種帶有佛教提倡的行為,是一種心靈的修行,在中國也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傳統,也是深受佛教影響的東亞國家的一種特有現象,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放生就可以隨意。
首先,盲目放生對生態平衡會造成破壞。目前國內的放生客還沒有做到這一點,很多放生行為都是盲目的。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盲目放生對自然界生態系統以及人類本身都蘊含了許多風險。一方面放生的動物有可能成為外來入侵物種,而外來入侵物種一旦迅速繁殖,會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新的優勢種,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安全,甚至給一些物種造成滅頂之災。在另一個方面,一些入侵動物身上攜帶的病菌、疾病也很容易成為外來入侵物種,因為這些病菌、疾病通過與其他野生動物的接觸就很容易被傳播,從而給當地的一些動物乃至居民帶來極大的健康風險。
其次,盲目放生也違反相應的法律法規。按照我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第23條規定,從國外或者外省、自治區、直轄市引進野生動物需要將其放生于野外的,放生單位應當向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指定的科研機構進行科學論證后,報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單位批準。擅自將引進的野生動物放生于野外或者因管理不當使其逃至野外的,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捕回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
而近些年在一些規模性放生事件中,放生客的放生行為并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允許,他們私自將大量的蛇群等動物放生野外,是很不恰當的,也是不合法的。
目前在西方很多國家,放生只是野生動物復健的最后一個環節。所謂野生動物復健,是指為那些受傷、遭遺棄或者需要幫助的野生動物提供救護、安置、喂養,最終使其返回自然的活動。上個世紀70年代初,這種活動伴隨著環保主義一起興起。截止到目前,雖然只有短短40年的時間,但是動物復健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嚴謹、科學、有序的高度專業化社會行為。在一些國家,要想成為一個野生動物放生或者是野生動物復健人員,還需要獲得上崗證。
因此,筆者認為放生的同時不要忽視他人的利益,不要突破法律的底線,更不要破壞生態平衡,要按照科學的原則來進行。否則遭到大自然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