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魷魚祖先身長13
奧地利科學家成功復原了一塊此前未知的動物化石的原貌。根據復原圖,這只動物渾身長滿釘狀結構,據信是現代魷魚與章魚的祖先。此項研究由奧地利國家歷史博物館進行,研究人員利用3D掃描技術逐層掃描化石,而后制作出一段視頻,展示這種動物如何生活和移動身體。
這種動物被稱之為“Dissimilites intermedius”,生活在距今1.28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它的化石在海底形成,最后在阿爾卑斯山白云石山山頂的沉積物中發現。科學家表示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術允許他們看到肉眼無法看到的一些細節,幫助他們進一步了解這種古生物。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這種動物生活在1.28億年前,身長13厘米。目前,化石以及照片正在博物館展出。編譯/楊孝文厘米
攻擊人類的是母蚊子
地球上的已知蚊子種群超過3000種,其中只有80種叮咬人類,此外,至少有1種蚊子以其他蚊子為食。蚊子是一個進化奇跡。它們從卵到成年個體只需短短5天。孵化后幾分鐘,蚊子便開始交配。它們的口器猶如刺一般鋒利,它們的一些附肢也是動物王國最令人感到吃驚的器官之一。但關于蚊子的事實,你真正了解多少呢?
其實并非所有蚊子都叮咬人類并吸食血液,也并非所有蚊子都傳播疾病,公蚊子便是這樣的“善類”。公蚊子完全以花蜜和其他植物液體為食。母蚊子的大部分食物也來自于植物。只有在準備繁育下一代時,母蚊子才攻擊人類,因為血液中含有形成卵所需的油脂、蛋白和其他營養物質。母蚊子叮咬獵物并吸食血液,同時能夠傳播一系列疾病。
蚊子善于捕獲人體釋放的化學物質。借助于觸角中的70多種氣味和化學感受器,它們能夠從我們的呼氣和汗液中探測二氧化碳、1-辛烯-3-醇以及其他有機物質。這些感受器能夠在數百英尺外就探測到痕量化學物質,鎖定目標之后,它們便利用化學和視覺信號追蹤獵物。它們更喜歡攻擊穿深顏色衣服的人。此外一名研究人員發現,蚊子不知道自己是否吃飽,即使在內臟爆裂之后仍繼續吸血。編譯/楊孝文
新方法確認骨質疏松癥
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找到一種新的方法,可以發現骨質疏松癥早期階段的骨質流失。
目前的條件不能在疾病的早期階段發現骨質流失,只能在骨骼弱化導致骨折后通過掃描診斷。新的測試方法部分歸功于宇航員,由于空間的微重力,他們也會患上骨質流失,可以通過尿液中骨骼鈣的痕跡來進行檢測。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科學家與美國宇航局共同開發鈣同位素研究技術。來自骨骼的鈣元素具有不同數量的中子,當骨骼被破壞或形成時,鈣元素的不同同位素的平衡和豐度會發生變化,因此可以監測骨密度變化。該檢測方法可以檢測骨質流失更早期的變化,因此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前景。編譯/王芳
人類大腦神經連接并非雜亂無章
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研發出新型先進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用于研究人類大腦的內部結構。哈佛大學的加恩·維登教授表示,借助于掃描獲取的彩色圖像,他們得以第一次真正了解人腦1000億個細胞的神經通路以及大腦如何運轉。他說:“傳統掃描技術所獲圖像展示的大腦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腦,我們看到的不過是大腦表面的影子。”
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大腦內的神經連接雜亂無章,但根據最近的研究發現,神經纖維呈直角交叉,就像棋盤一樣。在利用新型先進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儀獲取的大腦圖像中,這種網格狀結構呈現出驚人的細節。美國麻省總醫院的范·維登表示:“大腦內的神經連接并不像科學家一直認為的那樣雜亂無章,更像是一條條帶狀電纜——片狀平行神經纖維呈直角交叉,就像布料上的紋路一樣。這種網格結構連續不斷,有大有小。除了人類外,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大腦也呈這種結構。”
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負責人托馬斯·英特爾指出:“拍攝人類大腦的高清晰線路圖對人類神經解剖學研究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這項新技術能夠揭示大腦連接的個體差異,有助于幫助診斷和治療大腦疾病。”編譯/楊孝文
哈薩克斯坦羚羊死亡 俄飛船被指“疑兇”
在短短三年時間里,哈薩克斯坦連續三次發生珍稀賽加羚羊大規模死亡事件,最近一次發現的羚羊尸體達到近1000具。科學家表示這可能與俄羅斯飛船有關。
2010年5月,哈薩克斯坦至少有1.2萬只賽加羚羊神秘死亡,一年后又有450只賽加羚羊死亡。對于大批賽加羚羊的離奇死亡,科學家提出了一系列理論,其中包括細菌感染、有毒肥料和飛船輻射。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的一些生態學家將矛頭指向最近從國際空間站返程的俄羅斯“聯盟”號飛船。4月,“聯盟”號飛船搭載兩名俄羅斯宇航員和一名美國宇航員在索沙村附近著陸。5月,索沙村發現了至少120具賽加羚羊尸體。一項類似的理論將賽加羚羊的大規模死亡與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聯系在一起。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位于哈薩克斯坦中部,俄羅斯的所有載人太空飛行都在這里起飛。
綠色倡導者穆薩加里·杜亞穆伯克夫指出,羚羊的大規模死亡可能與火箭產生的化學物質有關,但廣泛使用的肥料也可能破壞賽加羚羊的免疫系統。編譯/楊孝文
眼睛顏色可作某些皮膚病指標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眼睛顏色或許可以作為某些皮膚病風險的指標。這項研究顯示,藍眼睛的人患白癜風的可能性較低,棕色眼睛的人則不大可能患上黑色素瘤。
白癜風是一種與免疫系統相關的皮膚病,該病患者皮膚上往往會形成不規則的白斑。黑色素瘤由異常黑色素細胞過度增生引發,惡性程度極高,是皮膚病中最危險的一種。該研究小組將3000名患有白癜風的非西班牙裔歐洲人的基因組與健康人進行對比,發現了13個可增加白癜風發病風險的新基因。在這些患者中,有27%的人眼睛顏色為藍色或灰色,43%的人眼睛顏色為棕褐色或褐色,另有30%的人眼睛是綠色或淡褐色。
科羅拉多州大學醫學院人類醫學遺傳計劃的負責人理查德·斯普里茲表示,該研究主要針對白癜風,但與黑色素瘤也有一定的相關性。從某種意義上講,白癜風和黑色素瘤正好是對立的兩極。同一個基因因變異的程度不同,可能導致白癜風也可能導致黑色素瘤。文/摘自《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