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0日晚11時,經武漢市武昌警方偵查,日本來漢游客河源啟一郎自行車被盜案告破。被盜自行車已被警方追回,并連夜發還給河源啟一郎。對于武漢人民幫助他尋找自行車,河源啟一郎表示了感謝。
丟自行車,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至少,看到此新聞之前的我一直是這么認為的。筆者在大學期間丟過3輛二手自行車,在工作之后,丟過1輛半成新的自行車。因為有這么多的“閱歷”,我總感覺丟自行車之事不僅很小,而且找回來的機率也很小。但是,日本環球旅行者河源啟一郎卻是幸運無比的,當地警方不僅立案偵查,而且發動了幾萬名市民進行愛心接力。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之下,自行車終于找到并且物歸原主。
日本旅客河源啟一郎的自行車,有許多區別于我國市民一般自行車的符號:一是,主人是位外圍友人,而且是位來到武漢的旅客;二是,人家的自行車價值一萬多元人民幣,比老百姓的自行車貴多了。綜合兩種因素,積極努力去找回自行車,好像并不過分。
但是,我并不認為公安機關找一輛一萬元一輛的自行車和找一輛一百元一輛的二手自行車,在工作性質與T作難度上有什么本質的不同,那么,日本友人的自行車何以能如此被重視,而老百姓的自行車卻享受不到如此之高的待遇呢?
日本人在武漢丟自行車,只是一件偶然事件。但是,武議市民在武漢丟自行車,卻可能是天天都在發生的事。公眾對于同樣是丟自行車一事感受到了“厚此薄彼”與“內外有別”,有所質疑是自然之事。在質疑之后,市民們想得到如同日本游客一樣的公共服務:無淪丟失的物件是大是小,無論丟失的物件價值幾何,警方都應該予以立案調查,并且傾盡全力去為挽回公眾的每一份財產而努力。必要的時候,還應該像追回日本人的自行車那樣發動市民。
新聞中說,武漢警方自今年2月起,組織全市公安機關開展“破小案、保民安”專項整治行動。而目,這項行動已經成績斐然——近一周來,武漢警力已查破盜、搶、詐騙等案件200余起。可以看到,日本旅客河源啟一郎丟自行車一事,可能確實趕上了一個“好時候”,但是,話又說回來,“破小案、保民安”專項整治行動的存在本身或許就是一個悖論——此專項行動之前或之后,公民的自行車就不能得到安傘保障、嗎?
“幫H本人找自行車”不應該成為特例。此事應該成為武漢乃至全國公共服務的典型標本,公共服務的對象山不應陔有區別,公共權力應陔一視同仁,像對待本自行車那樣對待公民的每份財產。唯有如此,公共服務才不至于被詬病為簡單的獻媚和一時的討好,才能夠得到更多的百姓的認可。
活熊取膽企業該不該上市?
曾經因為遭遇動物保護組織狙擊而暫緩上市的福建歸真堂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或將重新登陸資本市場。2月1日,證監會創業板發行監管部公布了一批IPO申報企業基本信息表,歸真堂排在第28位。由萬聯證券保薦,目前處于“落實反饋意見中”。
歸真堂是一家以活熊取膽為主業的企業,去年,福建省環保廳曾公布對歸真堂的環評報告書,表明其已通過上市前環保核查程序。當時資料顯示,歸真堂上市募集項目包括“年產4000公斤熊膽粉”和“年存欄黑熊1200頭,年繁殖黑熊200頭”。
環保人士認為,一家以活熊取膽為主業的企業,不應獲得上市批準。活熊取膽非常殘忍,“為了抽取膽汁,人們要在取膽黑熊的腹部通過手術制造一個長期不能愈合、深入腹腔直達膽囊的傷口。這樣的傷口以及每日反復抽取膽汁的操作,給取膽黑熊的身體以及心理造成長期的巨大折磨。
活熊取膽確實一個與“殘忍”相關的產業,但以活熊取膽為主業的歸真堂有沒有權力上市?這卻不是環保組織能說一算,因為在歸真堂背后,還有長長的產業鏈,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與飯碗,人的飯碗是否應該為動物的“福利”讓路?而從現有法律上來說,對動物“殘忍”電很難構成阻止一個企業不上市的理由,否則,雙匯等屠宰相關企業又如何自處?另外,熊膽還能治病救人……這真是一個復雜而令人糾結的問題。
我不是一個動物保護原教旨主義者,但在歸真堂上市一事上,卻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秉持一種眼光高遠和冷靜慎重的處理力式,細分利弊,至少應明白以下二點:其一,活熊取膽因其方式殘忍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同內本身就是一個有爭議產業,一旦歸真堂上市,則“活熊取膽”方式很難再被取締,使問題變得更復雜;其二,歸真堂上市后變成一個公眾公司,使更多的人通過證券市場成為歸真堂的所有者,同樣使問題變得更復雜;其三,歸真堂上市融資后,產業規模會迅速擴大,“受害者”——被取膽之熊的數量電會隨之大增,亦使問題變得更復雜。而把問題變復雜,顯然不應是一個合格管理者想看到的結果。
像活熊取膽這種有巨大爭議的行業,人們或許暫時可以容忍它的繼續存在,但多數人原意看到它的發展壯大呢?
事實上,由歸真堂上市所帶來的難題,理應歸入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及觀念轉變而引發的一大類難題之中,比如捕鯨業、轉基因食品、碳排放、動物福利等,值得全社會關注與討論。
歸真堂上市應冷靜對待,但只要合乎當前法律,其作為企業生存的權利也不應被無視,在動物保護與企業發展或人類利益之間是否有更中庸溫和的調和之道呢?比如研制更完美的熊膽替代品,比如像有的企業家所倡議的那樣,模仿碳交易方法,通過贖買幫助歸真堂轉型、俗話說,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與立法取締相比,從經濟與市場人手其實是成本最小的一種解決辦法。
最后,關于活熊取膽有一個近乎形而上的問題需要探討:幾下年以來,動物都是人類的主要食品,它們的死往往是為了人類的生,在人類自身的公正與公平都沒解決的時候,去關心動物的“痛苦”,是不是一種偽善呢?我的回答是:對動物的關懷其意往往在動物之外,而關乎人類的對自身生存必須的最普遍價值觀的維系,所謂惻隱之心,所謂同情心,如果看到一只熊活活的插根管子每天都被提取膽汁,而你又無動于衷,請問:你的人性何在?上海生活成本高于紐約說明了啥?
據2月15日《新京報》報道,英國財經雜志《經濟學人》智庫周一公布了“2012年全球生活成本調查”,瑞士蘇黎世在受調查城市中生活成本最高,中國上海列第42位,超過美國紐約,紐約列第47位,北京排名第59位。由于在中國特大型城市生活成本越來越高,使得很多年青人逃離了北上廣,更是一些大城市春節過后出現用工荒的原因之一。
生活成本是一個很實際很關鍵的民生數據,唯有低生活成本老百姓的幸福感指數才會很高,社會才能和諧發展。判斷生活成本高不高,取決于二個因素:一是當地的物價水平;二是工資收入水平。而現在看來,上海的生活成本據然超越美國的紐約,甚至還排名靠前5位,而北京,也被榮幸的列居60位之列,不僅不值得有任何夸耀,更應該引起決策層的深思。
根據美國權威數據顯示:2009年紐約家庭人均收入約為3.92萬美元(約26.6萬元)。而同期北京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9年北京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8元。也就是說,紐約家庭人均收入約為北京居民的10倍。而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北京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3.29萬元,2011年上海全年城市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62萬和1.56萬元。
當然,紐約和上海、北京民眾收入差距如此懸殊,并不能說明居民的生活成本高,接下來還要看另一項指標:物價我們還是以紐約為例:曼哈頓是紐約房價最高的區域,按照2009年12月的平均價格每套550萬元,每平方米約為2.75萬冗人民幣(請注意:美國人的房價一般是指別墅,包括永久土地產權在內),相比之下,我國不少大城市的房價郊區2萬元,市中心早已突破“3萬”時代。也就是說上海人拿著紐約人1/10的工資,卻要購買比紐約房價還貴的房產,而且這個房產只有70年的使用權。那么顯然,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的民眾一個個成為房奴,高房價使他們還貸壓力驟增,生活成本自然就會很高。
可能有人會提出質疑,我是本地人(無需購房)或者是外地租房客,不買房生活成本是否會好些呢?其實,中國的物價明顯高于美國,在絕對價格上,也有大量商品出現了“中貴美賤”的情況。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上,美國商品價格換算成人民幣也比中國便宜。在美國買雙意大利皮鞋僅花50美元左右,在中國買同樣一雙意大利皮鞋要1500元上下。在美國買輛奔馳E-320,只需5萬,相當于半年多的工資,而在中國買輛奔馳E-320需98萬元,相當于上海人15年的工資。在美國只有二樣東西最貴:一是人工成本貴;二是知識產權貴。
很多人會問,在美國有很多商品是中國制造,為啥在美國便宜,而在中國貴呢?中國的商品在美國銷售之所以會這么便宜,均依賴于中國政府的出口退稅,而一個中國制造的產品在國內銷售,盡管不需要承擔遠度重洋的交通成本,卻要在國內一路承擔各種直接稅收、收費甚至罰款。統計數字顯示,1千克貨物從上海運到紐約只需1.5元,而從上海運到貴州卻需要6-8元。除此之外,商品進入超市、商場后還要面臨上架費、月返費、廣告費、促銷費等各項費用,這些費用最終要由消費者埋單。
收入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物價卻比人家貴上N倍,這個生活成本,不僅說明了民眾的生活艱難,更揭示了中國的內需始終無法啟動的根源所在。有報道說,春節過后北京出現“招工難”,特別是低端產業人員緊缺。我覺得,北京出現的“用工荒”原因主要與低端產業人員生活剛性成本迅速增加,與收入福利漲幅微弱有關,當外來務工人員發現,在這個城市辛苦一年勉強溫飽,還不如在家鄉打工劃算時,他們當然就不愿意到生活成本畸高的城市工作了。
如今,工資福利收入與房價、上學、看病等生活成本“倒掛”的背景下,北京、上海排在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之列實在讓人痛心疾首,中國與其爭當GDP規模排名世界第二之冠,還不如政府、企業讓民眾活得瀟灑點、輕松一點,幸福感強一點才是最實在的,所以現在政府的職能必須由投資性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除了加大民生保障和調控通脹、壓房價之外,政府還應該在稅收方面更多的讓利于民。2011年全國稅收總收入完成89720.31億元,比上年增加16509.52億元,同比增長22.6%。GDP數據的增長不是政府最終目標,讓百姓生活負擔減輕一些,才能實現真正的“國富民強”,才是政府擴大內需的當務之急。
李嘉誠內地囤地首嘗苦果預示啥?
和記黃埔是李嘉誠著力內地樓市的主要平臺,早前就有媒體曝出,長和系在上海、武漢等地的囤地行為,并坐收增值漁利。然而,和記黃埔2010年底在上海拍下的地王,卻遭遇到2011年該區域板塊價值下滑的尷尬。
2011年年末,上海趙巷16號地塊拍賣,以14.087億元的底價拍賣,折合樓板價僅為9559元平方米,與一年前和黃所拿趙巷17號地王的21436元平方米的樓面地價相比,地價水平已縮水55%。趙巷16號地塊價格下調,或將直接影響昔日“地王”17號地塊的盈利空間。
李嘉誠多次蟬聯亞洲首富,一向以穩健經營著稱。他的名言:“要永遠相信:當所有人都沖進去的時候趕緊出來,所有人都不玩了再沖進去”。不但成為許多商人、企業家的座右銘,而李嘉誠本人也是忠誠的踐行者,并且成功幾率非常之高。特別是房地產市場,李嘉誠可謂屢戰屢勝,幾乎沒有看走眼過。
早期,李嘉誠真正起家暴富是從買地、開發房地產開始。大陸改革開放以后,李嘉誠在北京等大城市的房地產也都呈現許多倍升值,賺得個盆滿缽滿。那么,這次李嘉誠的長和系為何看走了眼呢?李嘉誠先生的名言為何失靈了呢?
這說明大陸房地產調控政策正在產生效果,中央政府房地產調控不動搖的堅定決心使得房地產市場預期發生了徹底改變。房價只漲不跌的預期被逆轉,作為住房主要要素的土地價格必然順勢下降。李嘉誠先生錯估了中國樓市調控威力,錯誤了調控政策對房價、地價的影響。
這說明中國內地房地產市場與香港乃至發達國家在管理體制機制上有著本質區別。香港以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土地是私有制,只要購得土地,囤積多少年都可以,只要有雄厚的現金流,從長期趨勢看都能捂出個暴利至少穩賺不賠。但是,中國內地土地是公有制,購買的僅僅是70年時間的使用權,同時,政府管理部門對購得土地使用權后在開發上有明確的時間限制規定:各類住房建設項目應當在劃撥決定書和出讓合同中約定土地交付之日起一年內開工建設,自開工之日起三年內竣工等。目的就是要杜絕囤地待漲從中漁利的行為。這就是李嘉誠留給業界的印象,不僅是土地抄底,還有涉嫌“囤地”的原因。而要是真正嚴格執行國土部、住建部兩部門的規定,囤地在內地行不通,李嘉誠“法則”在內地土地市場將失靈。
當然,不可否認,內地房價、地價是在過去泡沫嚴重、非理性畸高基礎上的走低下降,一旦泡沫被擠干、地價房價回歸合理價位后,房價、地價長期走高的趨勢沒有改變。要想盈利需要較長的囤地周期,這一方面有制度政策障礙,另一方面需要較大的時間成本,極有可能時間成本抵消了囤地利潤,最終還是得不償失。
在李嘉誠內地囤地首嘗苦果的同時,萬科、金地、招商地產等大型房企拿地謹慎。房價下降通道已經打開,土地市場走弱趨勢確立。李嘉誠內地園地首嘗苦果預示房地產調控已經顯露成效,只要調控不因經濟下滑、地方土地稅收減少甚至出現個例金融風險而戛然而止,那么,中國內樓市調控取得全勝就為期不遠,房價回歸合理價位就指日可待!穩定外貿需考慮電子商務新渠道
中國海關發布的數據顯示,1月份我們外貿進出口同比下降7.8%,創歷史新低,同時預測在未來幾個月中將繼續呈現下降趨勢。近期商務部公開表示正在研究穩定外貿政策,爭取盡快出臺扶持外貿的相關政策。
長期以來我國外貿商品出口呈現簡單代加工及勞動密集型等特點,更容易受到國際市場環境變化的影響,產業轉型升級已成必然趨勢,商務部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方面也出臺了各種相關政策。但在轉型過程中,出口受到短期影響可視為正常現象,如何彌補短期內的影響,應對新的國際市場環境變化,才是當務之急。筆者認為,在當前轉型過程中,開拓新的出口渠道,擴展新的營銷方式,是每一個外貿從事人員需要考慮的問題。筆者建議電子商務渠道應納入考慮的范圍之內。
外貿電子商務的特點同傳統外貿出口沒有本質區別,根據ebay中國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外貿電子商務中,我國銷售到海外的產品類別,主要是以3C(機電類),服飾(針織紡織類),家居,汽配等生活日用品為主,而上述類別產品在傳統外貿出口比例中占據30%以上(2011年數據)。
外貿電子商務增長率遠高于傳統外貿出口的增長率,根據PayPal中國提供的數據顯示,paypal中國1月份CN賬戶交易增長率同比增長40%,另據國際物流公司4PX提供的數據顯示,4PX在1月份的業務量同比增加35%。遠高于我國總外貿增長率的6.7%(中國海關數據,按1月份17工作日計算)。
筆者同時電話詢問了一些正在從事外貿電子商務的朋友,據東莞一位從事3c和服飾類的朋友提供的數據顯示,1月份相比去年12月份的數據下降不少,但是同去年1月份相比增長在40%左右,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等國外負面信息對他們影響不大。而影響最大的則人民幣升值的沖擊。
外貿電子商務有助于傳統外貿企業的轉型升級,傳統型出口企業更多的是等待訂單式出口,并不了解國外終端用戶的具體需求,大部分需求是通過海外經銷商傳遞。通過電子商務的方式,可直接面對面海外終端用戶,有助于更真實的了解用戶需求,提升自身產品競爭優勢,同時提高外部環境變化的抗擊打能力。
外貿電子商務渠道見效更快,提升信心更足。在原有的出口過程中,電子商務渠道的總體交易額相比還很低,這主要是有發展環境和模式的不同所決定的,傳統外貿出口一個集裝箱可能高達幾萬或幾十萬美金之多,而電子商務渠道單筆不可能達到這個金額,更多的是以少成多式進行。每天都有訂單,每天都有客戶,對于提升信心,不言而喻。
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外部市場環境的改變,我國外貿在未來幾個月的形式比較嚴峻已經是大家的共識。如何應對?筆者建議商務部等相關部門在出臺扶持外貿相關政策時,應將電子商務等新渠道納入到扶持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