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土資源部等十部委聯合編制的中國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規劃獲得國務院批復,從而標志著“控沉”防治由各地的單打獨斗變成全面布控。
當前,地面沉降(地陷)在各地都有著頻繁表現。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最近公布的《2011年-2020年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指出,全國遭遇地陷災害的城市超過50個,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等20個省區市,全國累計地面沉降量超過200毫米的地區達7.9萬平方公里,并呈不斷擴大態勢,其中長三角、華北平原和汾渭盆地等最為突出,其地面累計沉降量大于200毫米的分別接近1萬、6.2萬和0.7萬平方公里。
地陷由一個地理、水力等學科概念而成為輿論熱議的經濟社會現象,緣白其給所在地區造成的相當可觀的直接和間接經濟社會損失,以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干擾。以上海為例,“十一五”期間為防治地陷而投入的管網改造就達200億元,監測方面一年將近花去2000萬元,而人工回灌地下水一年的支出為1億元左右;這尚只是防治地陷的開支,若計算由地陷導致地上建筑物破壞等的損益則更為厲害,而且防治地陷的投入最終也將作為交易成本植入社會經濟活動中,如防治地陷抬高的建設成本,最終將反映到房價、企業生產成本和物價中。
坦率而言,地陷主要包括構造沉降、抽水沉降和采空沉降等三類,當前中國大部分地陷主要是因為抽水沉降所致;而且除地質活躍等自然因素帶來的構造地陷外,采空沉降和抽水沉降等都帶有突出的人為災難痕跡。如粗放掠奪式采掘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是資源城市地陷的主要原因。同時,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各地拼要素資源的粗放式發展,導致大量植被遭到破壞,從而導致地表植被無法有效吸附充足水分實現地表水與地下水均衡,而引發許多地區大面積干旱,使地表水無法滿足當地用水需求而不得不大量開采地下水,進而導致地下含水層水位下降,含水層土動力不足以及地質失去彈性和塑性,最終部分地層出現同結和半固結而發生地陷。
目前國內外主要以促進地層恢復“呼吸”功能和地質彈性,來應對地面沉降。其方法大致為:減少破壞性的地質活動,節約用水和防止過度開采地下水,提高城市化率,以及向地層人工回灌地下水,海水回灌和注入二氧化碳等。不過,地陷災害越來越集中在城市的跡象明顯,使得提高城市化率和降低農業用水等方法值得商榷。
一則,降低農業用水量,是否就會導致地下水濫采和地陷,尚難定論,而耕地灌溉有推動地表與地下水均衡和促進地層彈性與塑性的功能。一則,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如城市地鐵、不滲水馬路、下水道、城市低裸露和低植被土地,以及追求建高樓等,無疑都不利于城市地層水循環,導致城市地層彈性下降。因此,地陷更加頻發于城市,反映出城市化規模越大、越密集,應對地陷壓力的成本將會越發突出。
在地表水無法滿足生產生活需求之下,如何防止地下水過度開采與滿足生產生活用水需求存在矛盾。而對于人工回灌地下水,一則需保障地下水不超采所導致的此處進彼處出的問題,一則這種被動型的防治地陷的方法成本高,且不可持續。
鑒于此,我們認為,防治地陷當采取長短期相結合的方案。短期方案以人工回灌甚至注入二氧化碳等剎住地表下沉速率,而長期方案則首先要綜合治理。
具體來講,其一,要以求真務實的科學思維做好城市規劃,避免冒進。如基于地層承載張力做好超高層樓宇的間距,應舍去盲目追求高樓的發展思路,同時基于地表地下水循環布局城市下水道,并提高城市土地裸露面積和增加植被,以恢復地層彈性。其二,發展以中小型城市為主的城鎮化,避免大城市用水集中而無法促進地表地下水的生態均衡之矛盾,同時城市產業規劃盡量契合所在城市的資源支撐力,避免盲目引資加劇城市水資源困境,畢竟工業和商業用水顯著高于居民生活用水。其三,下決心扭轉當前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和資源破壞性開采模式,提高水資源和其他要素資源的使用效率,緩解資源破壞性開采導致的采空地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