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ipad商標的所有人,唯冠還是蘋果?是唯冠故意“下套”,還是蘋果“精心設局”,究竟誰動了誰的iPad
自從2010年春季蘋果公司推出iPad以來,iPad便成為最炙手可熱的電子產品。iPad商標究竟是誰的?唯冠是否涉嫌故意欺詐,蘋果維權又是否有理有據,這些都成為此次事件中的熱點話題。商標轉讓蘋果意外受阻
12010年2月,iPad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之前,蘋果公司發現,其無法在中國國家商標局辦理iPad商標轉讓手續,發生這樣的事情讓蘋果頗有些意外。
追查之后蘋果發現。當初,蘋果公司通過在倫敦注冊的IP公司購買10個iPad商標所有權,其中兩個商標是屬于深圳唯冠的,但是簽署商標權轉讓協議的是臺灣唯冠。臺灣唯冠與深圳唯冠是不同法域內的獨立企業法人,兩公司之間商務活動及民事責任均是獨立的,因此蘋果公司尚未取得深圳唯冠的兩項iPad商標權利。
為了獲得在中國大陸的兩項iPad商標權利,蘋果公司開始與深圳唯冠接觸,協商商標轉讓事宜。但是由于雙方的期望值差距過大,雙方未能達成協議。
與此同時,深圳唯冠因全球金融危機出現債務危機。2010年3月,中國銀行、民生銀行、開發銀行等8家銀行查封了深圳唯冠的資產(包括iPad商標),這樣,8家銀行成了iPad商標的實際控制人。
據透露,為了獲取iPad商標所有權,蘋果公司曾經與前述8家銀行進行溝通,其解決方案是希望深圳唯冠進入破產程序,然后將iPad商標權進行拍賣,蘋果再以合適的價格買走該商標權。不過,此方案遭到了各家銀行的拒絕。
我國商標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1、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的;2、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3、偽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4、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并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5、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
因此,在未取得iPad商標權的情況下,如果蘋果公司在中國境內銷售的產品上使用iPad商標,可能面臨被訴侵權的法律風險。
不過,我國商標法第五十六條規定: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和J益,或者被侵權人在被侵權期間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包括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臺理開支。前款所稱侵權人因侵權所得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因被侵權所受損失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
據估算,iPad在中國如果少銷售一天,損失就可能高達100萬美元。或許蘋果深諳中國商標法這一短板,因此才敢于在iPad未取得商標使用權的情況下毫無顧忌的將iPad推向中國大陸市場。
蘋果率先發難
為了獲取iPad商標在中國大陸的所有權,蘋果公司主動出擊。2010年5月,蘋果公司與IP公司一起以深圳唯冠為被告,向深圳中院提起商標確權(即通過行政或司法程序確定商標歸屬的行為)之訴,要求法院確認其對兩項在中國注冊的iPad商標享有專用權,并判令被告賠償原告因商標權屬調查費、律師費,合計人民幣400萬元。
2011年2月23日,蘋果公司訴深圳唯冠商標確權案,在深圳中院進行了第一次公開開庭審理。這場官司對雙方來說很重要,如果蘋果公司敗訴,將遭到商標權人的狙擊,iPad這個全球統一產品名稱將無法在中國使用,品牌價值將遭受巨大損失;而對于陷入債務危機中的深圳唯冠,iPad商標權無疑是其最寶貴的資產。如果深圳唯冠在此次訴訟中失利,不僅將失去iPad商標,還可能要支付給蘋果公司高額的賠償款。
庭審過程中,雙方爭議的焦點集中在深圳唯冠的iPad商標權是否已經轉讓。
蘋果公司和IP公司的共同代理律師認為,在與IP公司的談判過程中,臺灣唯冠方面的協商聯系人實際上代表了唯冠控股、臺灣唯冠和深圳唯冠三家公司的意思,深圳唯冠自始至終就有轉讓涉案商標的意圖。雖然最終的協議書只有臺灣唯冠授權代表的簽字,但是由于臺灣唯冠負責人楊榮山同時也是深圳唯冠的法定代表人,因此可以視為取得了深圳唯冠的授權。
除此之外,IP公司的代理律師還認為,在協議簽署過程中其律師不懂中文,對中國商標的權利人無法核實。而且在簽約時,對所涉及的商標權屬無法進行確認。造成相關的文件出現錯誤,責任應當由深圳唯冠承擔。該公司明知中國商標登記在其名下,在唯冠集團整體轉移資產時,對該商標權的文件錯誤不予糾正,應負主要責任。
深圳唯冠的代理律師對蘋果公司的上述意見進行了反駁。唯冠方面認為,雖然楊榮山是唯冠控股、臺灣唯冠和深圳唯冠三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但是這三家都是獨立的企業法人,各自對外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與IP公司簽訂轉讓協議的臺灣唯冠并不具有中國大陸iPad商標的所有權,無權處分深圳唯冠名下的商標。一審敗訴蘋果面臨巨額罰金
2011年12月5日,深圳中級人民法院就原告(美國)蘋果公司、(英國)IP申請發展有限公司訴被告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iPad商標權權屬糾紛一案,作出一審判決:原告蘋果公司一方敗訴。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10年4月19日受理上述兩案(兩案合并),并于2011年2月23日、8月21日、10月18日三次開庭審理,日前已作出一審判決:駁回兩原告的訴訟請求。深圳中級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認為:原告要商業獲取他人的商標,應當負有更高的注意義務,應當按照我國的法律規定,與商標權利人訂立商標轉讓合同,并辦理必要的商標轉讓手續。而本案商標轉讓合同系原告IP公司與唯冠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且與被告之間的表見代理亦不成立。故原告的訴訟請求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應予以駁回。
隨后蘋果不服并于2012年1月5日向深圳中院提交了上訴狀,上訴至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將于2月29日終審。不過,由于蘋果缺乏有力的證據,二審想要翻盤基本不可能。
2月14日蘋果針對與唯冠的商標糾紛發表簡短聲明稱,“多年前,我們購買了唯冠公司在全球10個不同國家的iPad商標權。唯冠拒絕承認和履行涉及中國部分的協議。中國香港法院已支持蘋果。我們在中國大陸的訴訟仍在進行中。”
不過唯冠立即對此進行了反擊:“蘋果公司以雙方訴訟正在進行為由,并引證香港法院的臨時禁制令阻止中國內地工商部門執法,是對中國內地法律的蔑視。”
據悉,蘋果一旦在2月29日終審敗訴,除了面臨深圳唯冠的巨額商標侵權賠償外,還可能面臨巨額罰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二條規定,對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罰款數額為非法經營額3倍以下。
而根據易觀國際的數據顯示,從2010年第四季度到2011年第三季度,蘋果iPad系列平板電腦累計在中國銷售了362萬臺。有消息稱,即便按照均價每臺3000元計算,蘋果在中國iPad系列產品營銷至2011年第三季度,已經達到了108億元。若二審敗訴后,工商局對iPad的最高罰款可以超過3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