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冠和蘋果的商標糾紛,從法律法規到輿論公關,由法庭辯論到庭外對抗,蘋果、天價賠償、巨額罰金……,這場關于iPad知識產權的商業糾紛注定將成為國內知識產權訴訟案中的經典一課。
iPad多處下架波及蘋果經銷商
新年過后,在全國多地的電子市場上,消費者發現,一些電器城的柜臺上已經看不到iPad的身影了,原因可不是因為斷貨,一些經銷商表示,主要是因為iPad商標涉及侵權。
與此同時,在網上購物中,iPad也已經在多處下架。如亞馬遜中國、蘇寧易購、京東商城等。亞馬遜中國相關負責人表示,暫停出售iPad2是由于蘋果公司自行通知要求下架此款產品。
事實上,去年12月5號,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對iPad商標侵權案作出一審判決蘋果公司敗訴后,唯冠科技向全國各地工商部門發出了請求書,要求工商部門協助查處蘋果公司的侵權銷售行為。深圳唯冠表示,雖然現在案件仍然在二審的程序中,但按我國的法律規定,目前“iPad”商標權屬并未發生轉移,唯冠目前的請求是有明確法律依據的。
深圳唯冠方面表示,目前深圳唯冠已經配合近9個省市自治區2Q余個工商部門介入調查iPad商標侵權案。
不過,各地工商部門對蘋果iPad的處理方法并不相同。河北石家莊、河南鄭州等地的工商部門對iPad進行查扣,其中,石家莊新華區工商局已查扣45臺蘋果iPad;江蘇徐州、山東青島等地僅要求iPad下架;而北京地區的iPad產品仍在正常銷售。
在上海,唯冠已經向上海一家法院申請通過禁止在該市銷售iPad的請求。而在上海部分賣場,iPad已經停止進貨,開始觀望唯冠和蘋果糾紛的后續發展。
據唯冠方面稱,深圳唯冠至今并沒有向蘋果提出具體的賠償金額,目的就是希望可以與蘋果進行和解。而蘋果非常高傲,沒有誠意。對此,唯冠采取了通過將蘋果經銷商“陪綁”的策略來逼迫蘋果放下架子,回到談判桌前。
目前,深圳唯冠已開始在廣東地區對蘋果授權經銷商提起訴訟,要求蘋果經銷商停止侵權。法院已受理案件。唯冠方面表示,隨后對蘋果授權經銷商的起訴可能涉及全國范圍。申請海關協助禁止iPad進出口
聯手工商部門調查iPad,這只是唯冠與蘋果進行博弈的其中一步。深圳唯冠表示已經向海關提供材料,要求禁止iPad的進出口。此外,未來不排除對iPad網絡銷售渠道如淘寶、京東商城、亞馬遜中國等進行維權。
據業內人士稱,“在中國的知識產權糾紛中,這是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一旦向海關提出申請,只要你將知識產權向海關備案,他們就得采取措施。付10萬元人民幣的擔保金,就可以扣留數百萬美元的貨物。”
據法律專家介紹,向海關備案專利或商標需要最多1個月時間。備案后,如果海關在隨機檢查中發現了涉案貨物,且貨物不屬于知識產權權利人,就將扣留貨物。通過提前向海關透露貨物抵達的情況,知識產權權利人可以讓海關扣留更多的貨物。在此之前,跨國公司常常用這種方式來對付仿造者,而如今,它也被中國企業用來對付外國公司。
對于蘋果來說,唯冠的這一步威脅更大。蘋果的iPad主要由富士康代工,而富士康的主要生產基地都在中國大陸,一旦唯冠的海關禁令生效,蘋果的iPad將不僅在中國市場受到影響,在全球市場上也將面臨缺貨的尷尬局面。
隨后,海關沒有對唯冠的請求做出明確的答復。“海關已經告知我們,由于很多中國消費者熱愛蘋果產品,因此很難實施禁令。市場規模很大。”唯冠科技董事長楊榮山說,“我們已經向部分地方海關申請了禁令,他們需要向海關總署上報此事。”
此外,唯冠方面表示已經在美國咨詢了三家律師事務所的律師,蘋果當年在英國收購的iPad商標涉嫌欺詐,深圳唯冠將以欺詐起訴蘋果索賠20億美元。iPad之爭蘋果另辟蹊徑
對于深圳唯冠的一系列動作,蘋果直到2月14日才有了第一次回應,業內猜測原因有二。首先,二審的時間逐漸臨近,而蘋果目前尚未給出任何新的證據,蘋果也需要在二審前進行博弈;另一方面,工商層面對于蘋果以及蘋果供應商的查處是有一定殺傷力的。
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網站可以查詢到,兩項iPad商標的注冊號為1590557和1682310,持有者為深圳唯冠,使用范圍包括計算機及計算機周邊設備;兩項商標有效期分別到2011年6月20日和2011年12月13日,有效期到期可延續。
根據商標法,蘋果也可以申請撤銷iPad商標。國內的商標撤銷理由有二:一、該商標系惡意搶注;二、該商標三年未使用。在本次事件中,第一個理由顯然無法使用,因為唯冠在2000年即注冊了該商標,而蘋果公司宣布iPad產品上市時間是2009年年底。第二個理由則可以適用。但如蘋果公司使用該理由撤銷iPad商標將面臨兩個問題:首先,如果商標權人在過去三年內曾經使用過此商標,則該理由不成立。在商標撤銷案實踐中,三年未使用的證據舉證較難判斷真偽,對于這些事實,商標局的審查一般會比較慎重,不會輕易撤銷。
其次,即使iPad商標被撤銷,蘋果公司也不是自然取得了該商標,還是要通過正常的申請途徑申請才能取得商標注冊。而在商標從被撤銷到再次申請完成的法律程序進行期間(現在需要兩年左右),該商標的法律保護處于真空期,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該名稱命名產品。對于蘋果來說,要通過如此冗長、充滿不確定性的法律程序解決商標問題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目前,雙方雖然劍拔弩張卻也心知肚明對方在做何種思量。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和商機足以影響蘋果在全球的戰略布局,如何讓商標問題盡快做個了斷,相信雙方早就埋下了心理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