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果粉”質疑唯冠故意給蘋果“下套”,深圳唯冠公司稱“遭遇蘋果的精心設局”等“陰謀”論調不同的是,蘋果被“咬”更加值得關注的是知識產權的重要性。
雖然知識產權的重要性普及了幾十年,但是一些國人知識產權意識較差是眾所皆知的事情。一方面,他們無意識中侵犯了其他公民和企業知識產權;硬幣的另一面是,他們自身的知識產權不懂得保護,不注重商標的注冊,更不會到國外進行商標注冊。結果一不小心,自己使用長久的商標被他人注冊,甚至是被外國企業注冊,在自己的國家上使用自己用了很久的商標反被外國人告侵權。所以,對于這起“iPad商標”之爭,不要僅僅將它看作一個八卦新聞,滿足于觀看雙方的口水,而是作為一堂生動的知識產權啟蒙課,看看如果自己侵權可能造成什么樣的后果,比如蘋果公司就面臨著產品下架,工商部門處罰和巨額賠償困境。
實際上,蘋果被唯冠科技“咬”的同時,也在“咬”著其他國外競爭對手。現如今,在中國的這個官司開打的同時,蘋果和三星、HTC等企業也正在十個國家打著20多場官司。倘若官司勝訴,將有可能導致HTC、三星等運行Android系統的手機在全美禁止進口。正是因為蘋果依靠美國國內的知識產權法瘋狂地“咬”對手,才逐步打造成首屈一指的全球“手機帝國”。
蘋果公司沒有認真研究中國法律,不知道臺灣唯冠與深圳唯冠并不是一家公司,而在中國大陸不承認“隱名代理”,自己面臨敗訴命運,不可能再自持在中國大陸有多少“代工人”,有多少銷售量,而指望行政部門出手挽救它一樣,這種想法已經不適用于這個時代了。
需要學習的也包括在華外資企業和跨國公司。西方法治國家的公民很重視知識產權,但這種重視可能僅僅局限于其國內或西方,而在中國。則可能一向認為這里并不重視知識產權,因此,他們也“入鄉隨俗”,不重視知識產權,指望通過行政手段來解決問題。
蘋果被唯冠科技“咬”,為我國企業提高知識產權意識,以及運用法律來保護自身利益提供可貴的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