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達,一個在膠卷時代為人們留下無數美好時刻的偉大公司,最終沒能逃脫時光的逝去。1月19日,柯達在紐約依據美國《破產法》第十一章提出破產保護申請。這家創立于1880年的百年品牌,盡管幾經掙扎,甚至一度看到復蘇的曙光,卻終究在數碼時代的浪潮中漸漸遠離了大眾的目光,宣告了一個傳奇時代的落幕。
將攝影帶給普通人
如果要評估柯達在商業市場中的地位,可以找來一大堆關于市場占有率、銷售規模、公司市值之類的數據來侃侃而談。但要評價柯達對于一個時代的影響,則需要看如果缺少了柯達,這個時代將會是什么樣子。
攝影技術萌生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那時出現了成像用的暗箱設備。后來,人們又發現了具有感光性能的硝酸銀等物質。
1826年,法國工匠尼埃普斯將一種瀝青融化后涂在金屬板上,經暗箱曝光后得到一張街景的照片,這是暗箱拍攝的第一幅永久性照片。
1837年,法國人達蓋爾發明了“銀版攝影法”。1839年8月19日,達蓋爾在法國巴黎科學院表演了他的照相方法,攝影術從此誕生。法國政府買下該發明的專利權,并于同年8月19日正式公布,這一天被定為攝影術的誕生日。
1851年,英國倫敦雕塑家阿切爾發明了“濕版法”。濕版法操作工藝兼具達蓋爾法的精細和卡羅法的方便復制,這項技術在攝影行業中獨領風騷三十余年。
在柯達出現之前,濕版法是攝影技術中的主流。那時的攝影在現在看來,更像是一種行為藝術:一個鼓鼓囊囊的大包,里面塞著用于沖洗照片的暗室帳篷。身上掛著幾個裝著有色化學藥劑的玻璃瓶。那些是用于涂抹底片和后期制作。乍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即將遠行的探險家或者流浪的煉金術士,而不是一個雕刻光影的攝影藝術家。
更令人頭疼的是,濕版法的攝影要求將硝化棉溶于乙醚和酒精的火棉膠,再把碘化鉀溶于火棉膠后馬上涂抹在干凈的玻璃上,裝入照相機曝光,經顯影、定影后得到一張玻璃底片。由于火棉膠調制后需立刻使用,干了以后就不再感光,所有這些過程需要在十到二十分鐘內完成。因此,一位好的攝影家不僅需要藝術天賦,還必須擁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受限于此,攝影技術也僅僅在專業人士內流通。
這些,隨著柯達的出現而發生了改變。
1880年,美國人喬治-伊斯曼研究了有關英國在乳劑配置和干板制造的技術后,發明了一個干板涂布機并成立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劑配方制作膠片。
1888年,伊斯曼成功制造了第一架“柯達”相機。從此,攝影技術從專業人士的小范圍流通開始面向社會普通民眾。“柯達”的誕生也宣告了一個攝影大眾化時代的來臨。
百年柯達王朝的興衰
對于柯達來說,20世紀的影像行業完全可以稱作“柯達的世紀”。
哈佛商學院2005年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截止1975年,柯達壟斷美國90%的膠卷市場以及85%相機市場份額。在最鼎盛的時期,柯達在全球的雇員超過14.5億人。
1975年,柯達發明了數碼相機,并將其用于航天領域;1991年推出專業級數碼相機,像素數達到130萬;1995年發布首款傻瓜型相機供非專業攝影者使用;1998年開始生產民用數碼相機,卻只是把它作為熱身運動,缺乏長遠而明晰的戰略。
直至上世紀末的1999年,美國市場傳統膠卷的銷售增長速度仍高達14%。僅僅一年時間,2000年底,膠卷需求開始停滯。
進入21世紀之后,柯達卻仿佛一下子不認識這個世界,從公司高層的轉型決策到基層部門的管理,柯達陷入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期彷徨和猶豫中。時至今日,很多業內仍然難以理解,作為數碼相機誕生之地的柯達,居然會在數碼相機的浪潮之中如此迅速的被無情淘汰。躺在傳統膠片上沉睡的柯達,如同一夜間被洶涌的數碼潮水包圍,一個擁有百年輝煌的黃色王朝,甚至連有效的反抗也沒看到,僅僅象征性的撲騰幾下,就這樣悄無聲息的在數碼時代中沉沒了下去。
柯達的轉型,始終被外界指責過于緩慢,而保守的態度,早已深入到這家公司的骨髓。
有人稱,數碼時代中的柯達如同溫水中的青蛙,就這樣慢慢的走向暮路。在這個快魚吃慢魚的時代里,曾經龐大的柯達王朝已經過于老邁了。
作為發明數碼相機,早在1991年就推出專業級數碼相機的柯達,一直到2004年才面向大眾推出6款姍姍來遲的數碼相機,但其數碼相機業務利潤率僅1%,而其82億美元的傳統業務收入萎縮了17%。
2007年12月,柯達決定實施第二次戰略重組,這是一個時間長達4年、耗資34億美元的龐大計劃。重組的目標很明確,把公司的業務重點從傳統的膠片業務轉向數碼產品,卻可惜“生不逢時”。2008年金融危機,終結了柯達短暫的復蘇勢頭。
2010年,全球數碼成像市場翻了差不多兩倍,但柯達的數碼業務收入卻基本與1999年度持平,只占營業額的21%。這一年,柯達收入近200億美元,營業性虧損高達5800萬美元,其主要的利潤來源竟是專利技術的轉讓。
柯達EGO彭安東2011年8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柯達在順應數字時代轉型的過程中慢了5年。與2005年相比,柯達去年的收入減少了一半,僅為72億美元。自2008年以來的虧損也已超過17.6億美元。
時至今日,柯達已成負債高達68億美元的末路老人,其資產總額僅在51億美元。而其市值也從歷史峰值310億美元,降至今年年初的1.75億美元。十余年間,市值蒸發超過99%。
下一站路在何方?
很多人相信,即使到了申請破產保護的今天,柯達這個曾經輝煌的品牌不會被拋棄,仍將繼續持續下去,問題是,下一站,柯達路在何方?
對于傳統的膠卷膠片業務,柯達其實早已經看的很清楚。《經濟學人》近期載文稱,1979年,柯達高管之間流傳過一份報告,其中詳細描述了到2010年,攝影市場將如何從膠片時代永久地轉變為數碼時代。
柯達的CEO彭安東曾表示,未來柯達將變為一家依賴于單一盈利業務模式的“小”公司。專注于消費數碼影像和商業圖文影像兩個領域。這一觀點正被行業不少人認同。“破產是可以避免的,這家公司會越來越小,在很專業的市場領域,成為攝影發燒友們喜愛的小眾公司。”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柯達的轉型,也并非毫無生機。例如,2011年11月的第4屆中國國際全印展上,柯達派出了強大的參展陣容,其個性化數碼印刷解決方案、包裝印刷解決方案、電子監管碼解決方案等,仍吸引了不少參展商的關注。
此外,對于柯達來說,百年的輝煌歷史留給柯達的不只是一份份榮譽,更具有價值的是多年來積淀下來的技術專利和發明。
事實上,近年來柯達并未失去卓越的聲譽,對于商業活動來講,曾經輝煌的柯達或許已經不再是一個偉大的公司,但是在很多人的人生經歷中,柯達和那些美好的過往時光將永遠留在人們的腦海里:分享時刻、分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