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窗試筆潤,石鼎煮茶香。”這是章德延先生醉墨樓書齋的一副對聯,就掛在客廳朝南窗戶的東西兩邊,寫在竹條上。這恰是章德延癡心書畫、品性高潔的寫照。章德延淡泊名利,以書畫會友。不被凡坐羈絆,在書畫藝術領域里默默耕耘五十余年,以平和靜斂的人格魅力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章德延于1949年7月出生在常州,12歲成為江蘇省國畫院駐常州畫家龔鐵梅先生的八室弟子。常州畫壇另一位大師房虎卿也很喜歡頗有繪畫天賦的章德延,房虎卿還把自己得意的心愛之作贈送給章德延。章德延向龔鐵梅學花鳥,向房虎卿學山水,在兩位名師的精心指點下,打下了扎實的繪畫功底。
1966年,章德延考取蘇州衛校,1968年分配在吳江工作。章德延至今珍藏著一張與龔鐵梅的合影。那年,年近九旬的恩師來蘇州看望他,并把他介紹給費新我等蘇州書畫名家,費新我當時是江蘇省國畫院駐蘇州畫家。照片上,龔鐵梅長衫長須,仙風道骨,神色堅毅冷峻,章德延清俊陽光,意氣風發。龔鐵梅于1969年去世,章德延以“師鐵”為筆名,深情緬懷恩師。
龔鐵梅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已揚名上海灘。1925年11月28日,查煙谷在上海創辦“海上書畫聯合會”,龔鐵梅與于右任、王一亭、吳昌碩、張大千、劉海粟、陶冷月、黃賓虹、姚墨郵、鄭煙樵、顧伯達等名家一起參加這一民間書畫團體,該會舉辦了“海上書畫聯合會五周年紀念作品展覽”等有影響的活動。
恩師的殷切期望是章德延孜孜不倦地追求藝術水平提升的動力。1978年,章德延的國畫《蘭竹》入選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江蘇省美術館、蘇州地區行政公署文化局主辦的《蘇州地區國畫、書法、印章、攝影作品展覽》。1981年,他的國畫《蒼松》人選由江蘇省總工會舉辦的1921-1981《江蘇省職工國畫書法印章展覽》。由此可見,三十年前,他在繪畫藝術上已經嶄露頭角。1995年,他的花鳥作品入選《中國美術書法界名人名作博覽》一書。1996年,國畫《荷魚圖》人選日本內灘汀美術展。
少小離家,溫潤秀美的第二故鄉——吳江給了他成長的空間,也使他深深感念這方熱土。1984年,章德延調入吳江文化宮工作,還擔任吳江畫院兼職畫師。1991年,吳江市文聯、吳江市書畫院等單位聯合為他主辦了《章師鐵繪畫暨藏品展覽》。
無論花鳥蟲魚,還是梅蘭竹菊、江南水八仙……章德延都畫得栩栩如生,情趣盎然,展現出生命的律動和自然的和諧。《鬧春》、《玉堂富貴》、《映山紅》等作品,呈現繁花似錦、鳥兒成雙、圓滿祥瑞的喜慶氣象。這些色彩鮮亮明艷的作品,受到了大家的歡迎,每當有人求畫,他總是欣然揮筆相贈。
近年來,章德延在色彩上大膽突破,他的作品從鮮亮明艷轉到清雅沉厚,更顯筆姿、韻致,清逸、簡靜的風格讓人眼睛一亮。如《墨龍》,僅用水墨留白,巨龍騰空、烏云翻滾的景象躍然紙上,它正張牙舞爪,震天動地的嚎叫聲響徹云霄……赴革命圣地井岡山采風后所作的《龍潭飛瀑》,用清新洗練的筆墨,描繪層巒疊嶂、飛流直下的壯美風景,又用精致細膩的線條展現人們登臨飽覽美景的層層臺階,在山石的用筆上老辣冷峻,此幅作品技巧嫻熟,意境悠遠,不禁令人想起“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的千古詠嘆。
章德延作品落款常用“松陵桃園居”,這也正映照出他恬淡寧靜悠然的心境。以畫見心,以心養畫,章德延守得住靜氣,鍥而不舍地追求藝術境界。如今,鐘愛“桃園居”的章德延,可謂桃李滿天。他還被評為江蘇省優秀輔導老師,他的學生成為吳江市第一個通過美術考級十級的學生。
胸襟開闊,謙誠豁達,不擅機巧,不求聞達,這是章德延的品性。每到一座城市,他最愛去的是當地博物館,揣摩經典作品,學習名家技法。已是白發染霜的花甲之年,他更加醉心藝術,回望前輩成就,踏上藝術的云梯登高遠眺,默默地為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奉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