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吃的是轉基因土豆?
近日,我們吃的土豆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風波。有人發布微博稱,原本中國的土豆削皮、切絲后變黑,可是現在,無論在云南還是北京買到的土豆,削皮切絲永遠不會變色。基本上可以肯定,全中國城市中出售的土豆都是轉基因的。這讓很多人的神經一下子緊張起來。
“這樣的說法完全沒有什么根據,目前轉基因土豆在我國根本就沒有進行規模化、商業化種植。” 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許勇研究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許勇告訴記者,土豆切開后會不會變黑和土豆的品種有很大的關系,有的土豆品種中含有酚類化學物質和多酚氧化酶,因此很容易發生褐變。
平日里,我們食用土豆時,如果購買的是富含酚類化學物質和多酚氧化酶的土豆,在削皮和切割時破壞了薯塊內部細胞膜的結構,導致隔離的多酚類物質流出與外界氧氣接觸,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土豆上會形成一種叫鄰醌的物質再相互聚合或與蛋白質、氨基酸等作用形成高分子化合物而使薯塊切割面發生褐變。
“并且放置的時間越長,其變褐變黑的程度越深。” 許勇表示,也有一些土豆品種,由于薯塊中的酚類及其酚類氧化物質比較少,因此一般不容易變黑。
不過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金黎平表示,土豆的褐變也受環境條件的影響,比方說低溫冷藏后的馬鈴薯就容易褐變。平日里,如果土豆只是常溫短時間儲藏,其發生褐變的程度就要輕的多。
目前在我國,種植的土豆品種有100多個。許勇告訴記者,這里面既有容易發生褐變的品種,也有不易產生褐變的品種,并且兩個方面的多個品種在我國都有大面積的種植。
“這些土豆都是用常規培育手段培育的品種,和轉基因并沒有什么關系。” 許勇說這些年我國雖然在研究轉基因土豆,但是轉基因品種未來必須要經過國家的各種標準來衡量它、判定它,只有在確定沒有危害后才可以獲得推廣。因此,平時食用土豆,無論是容易發生褐變的還是不容易發生褐變的,均不是轉基因土豆,消費者都沒有必要過于擔心。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土豆在產生褐變以后會造成外觀變差,并產生不良風味,因此,平時食用土豆要注意正確的方法。例如土豆削皮切開后,可以將其切塊浸在水中使薯塊與空氣隔離,或者用熱水漂洗使切塊表面的多酚氧化酶失去活性,這樣土豆就不容易變色變味了。
金黎平表示,很多人都喜歡吃土豆絲,在餐館中,土豆絲一般切絲后不會長時間放置,而且都會用水漂洗,因此不會變黑。平時人們自己做土豆絲時,只要在削皮和切絲后掌握好烹調時間,用冷水或者熱水進行漂洗,就能控制好土豆絲變黑的問題。
細嚼慢咽不能防癌
有傳言,吃飯老是囫圇吞棗的人,患胃癌的幾率比較高。而多咀嚼可以減輕食物對消化道的負擔,唾液有很強的“滅毒”作用,能讓黃曲霉素的毒性在30秒內幾乎完全消失。
食物在進入口腔以后,要經過數道處理工序才會進入胃內。咀嚼活動可以將大塊的固體切割研磨成細碎的食糜,混合唾液使食物變得柔軟、便于吞咽。并且咀嚼動作可以刺激消化液分泌,為食物進入消化道以后的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做好準備。雖然說咀嚼對食物的消化吸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意味著吃飯囫圇吞棗就會引起消化系統功能的障礙。
當然,囫圇吞棗和其他一些不良飲食習慣結合起來也是有可能增加罹病風險的。比如一些地區有進食過燙的習慣,如果吃了過燙的食物,因為溫度的原因未充分咀嚼就將其吞咽入食管,那么過燙的食物就有可能將食管灼傷。食管反復經過燙食物損傷,久而久之形成慢性炎癥,就會大大增加罹患食管癌的風險。
流言中提到的黃曲霉素是一種有強烈毒性的生物毒素,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認定為1類致癌物。黃曲霉素是黃曲霉菌分泌的毒素,預防黃曲霉素毒害的最有效方法是不吃腐爛、霉變的食物,不讓黃曲霉素“入口”,而不是等到黃曲霉素進到口中再指望唾液來“滅毒”。
更糟糕的是,相信反復咀嚼可以消滅黃曲霉素的毒性,從而放心大膽地食用霉變食物,這樣會引起災難性的后果。
因此,要想健康,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少吃鹽,不吃發霉、變質的食物才是根本。雖然細嚼慢咽對促進消化吸收有一定的幫助,但是沒有證據表明囫圇吞棗和胃腸道的癌癥有關。(本文來源:果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