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義虎沒有海天培訓出名,但海天培訓卻是魏義虎一手創辦。這與魏義虎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的行事風格不無關聯。
在海天培訓經歷了“起步創業期”“改革轉型期”“發展壯大期”之后,魏義虎和俞敏洪、劉星等這些教育培訓的掌門人一樣,一方面引領著教育培訓行業發展;另一方面也為教育行業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發展藍圖。
師資決定成敗
涉足教育行業源于清華大學胡金德教授的一句箴言:你善良、好學,為什么不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做更大的領域呢?
一番勉勵之語讓年少即不甘平凡的魏義虎激情澎湃。同時,出身農村的他因為家境貧寒,未能很好的接受正規的教育,也渴望能在從事教育這一高尚的職業中幫助他人提升自己。
1996年,五校名師考研班正式成立,這便是海天教育的前身。其中包括了清華、北大、人大、北外、北理五所中國名校的多位富有豐富教育教學經驗的名師組成。而真正擁有這般強大團隊的職業教育機構在當時乃至現在都不為多見。組建這支團隊,對于當時初來乍到教育行業的魏義虎實屬不易,也許是被魏義虎善良、質樸中帶著的那份穩重和膽識所打動,是其中最好的解釋。
現如今,把海天教育稱作考研輔導“老字號”,實不為過。因為除了進入這一領域時間較早以外,還憑借強大的師資團隊。用魏義虎的話來說,從白手起家到今天一手打造出碩果累累的海天集團,靠的就是能圓夢學子的海天教育教學團隊。
從五校名師考研班到國內首家獨創團隊作戰再到打造一流考研機構的海天教育集團,魏義虎帶領他的團隊花了整整16年的時間。他告訴記者,這支團隊建立不僅使海天教育步入發展的快車道,還讓他找到了發展職業教育的秘訣——師資決定成敗。
如果擁有了一支經得起教學實踐檢驗的教學團隊,而不去很好的經營它、不與時俱進,肯定要在激烈的職業教育中被淘汰。
為了持續向高級輔導系統的教學研究及課程升級注入永久動力和競爭力,海天教育集團整合所有的資源,在2010年,成立了“鯤鵬”研究院。現在的研究院共有研究員352名。其組成人員均為教授、副教授等名師打造而成。
個性化教育是關鍵
“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才能使學生獲得更佳地發展。”魏義虎說,作為考研機構來講,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對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不同性格的同學,也必須采取不同的輔導模式。
“拿80后的孩子來說,85以前和85以后的孩子就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完全不一樣,這需要安排相對應的老師去輔導。”
“三本的同學和一本的同學完全不一樣。對于三本院校的一些考生,基礎可能會相對差一點,一部分學生甚至英語四級還沒有考過。那么,考研的壓力和難度就會比較大,就必須有細化的輔導模式。”
為此,海天憑借著多年成熟的教育教學經驗,推出了適合各類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即除大班課程教學外,還推出了“飛躍計劃,一對一,全程封閉特訓”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輔導培訓。
魏義虎說,大班課程老師主要針對的是普通的學生,而對于考研基礎差尤其表現在英語和數學上的學生。個性化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比如,‘一對一’教學,海天考研以前沒有這類教學,但現在,海天的‘一對一’已經取得了很大的市場,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群體。”魏義虎告訴記者,一方面,現在的90后,在學習上有一種惰性,以前經歷過“一對一”輔導,特別認同“一對一”輔導。另一方面,對于一些三本或藝術類的學生,本身基礎,需要“一對一”這樣更加細化的教學方法。
建立教育新秩序
“做教育一定要講良心,現在很多家庭就一個孩子,錢花了是小事,但孩子的前程耽誤不起,對更多農村的孩子來講,大學畢業了考研就這么一次機會。”
在公司的例會上,魏義虎曾不止一次的這樣強調。而這一點也得到了海天所有老師的認可。
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化,個別輔導機構不惜以虛假廣告和師資欺騙學生,嚴重影響了考研培訓市場的良性發展。2008年3月,針對教育培訓市場上出現的混亂狀態,海天教育倡議發起了“考研自律聯盟”。2009年12月,為規范考研行為,海天教育發布《2009中國考研行業白皮書》。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再次提出加強對考研培訓市場的監管。
魏義虎說,海天之所以發起“考研自律聯盟”,旨在以身作則,積極推進考研培訓市場朝著“正規化,有序化,健康化”方向發展。
正是以“責任”意識來打造中國教育行業的卓越品牌,海天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勤勉慈善
公益一直是海天做教育做企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海天的慈善一方面從教育的角度幫助那些因家庭貧困等原因無法正常接受教育的群體,搭建未來堅實的橋梁外,另一方面,還在積極幫扶弱勢群體。
除了為受災地區積極捐款捐物、為家鄉經濟發展鋪路架橋外,魏義虎現在正著手解決家鄉留守兒童就學的問題。
魏義虎說,每每回到家鄉,當聽到留守的孩子們因為缺乏教育出現問題時,都倍感心痛。他告訴記者,首先,很多的留守兒童面臨的是隔代教育,其爺爺奶奶大多都沒文化,對孩子過分溺愛,導致孩子缺乏管教,致使初中沒畢業就流向社會。其次,夫妻雙方有一方在家照顧孩子,夫妻兩人常年分居,長時間缺乏溝通,容易導致最終家庭破裂。再次,父母兩人都在家靠種地為生,導致生活貧困。
如何讓留守兒童不留守,是魏義虎心中所想。他告訴記者,如果可以建一所從小學到高中的寄宿學校,這樣不僅不影響父母上班,孩子一周回家一次,通過與父母溝通,從中可以得到關愛,可以感受到親情。
“家庭的教育尤其是孩子成長階段尤為關鍵,雖然由于自己能力有限,暫不能在全國來推廣,但可以在北京建一個來幫助家鄉的孩子。幫扶一個是一個。”魏義虎說,雖然這項工程的花費比較大,但基于造福子孫后代上考慮,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