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師/李 敏(蘇州尚想心理咨詢機構首席咨詢師)
來信
李敏:
你好!
我今年27歲,未婚,有一個正在交往的女友。一年前我們同居,但現在的關系卻岌岌可危。我每天都
有強烈的性沖動,總是纏著她做愛,這種欲求過度讓她產生了厭惡心理,經常為此吵架。半個月前,她開始拒絕我的性,說我肯定有問題,逼我去醫院檢查,結果發現我的雄性激素分泌很正常,也沒有其他身體疾病。
現在她又認為我心理不正常、變態,并提出分手。我聽了很難受,也很痛苦。我們戀愛近三年,本來準備年底結婚,現在卻成了這種局面……我在網上看了一些資料,我想我一定是患了性上癮癥,我不能失去她,請您一定要幫幫我!
石 川
對話
石川:我總想和女友做愛,甚至到了無法自控的地步。她配合時,我會心情大好,但次數太多她就會拒絕,趕我去客廳睡,然后我就整晚煎熬,身心折磨很痛苦。我已經好久沒能好好睡一覺了,這種性上癮的感覺,你可能無法理解吧?
李敏:究竟是不是性上癮我們先不去定論,因為當我們去給一件事情貼上某個標簽后,或許會忽略更為重要的有用信息,更有可能貼的標簽本身就是在防御我們不愿意面對的心理實質。不得不說你的行為的確讓你和女友的關系變得糟糕,恕我直言,這種性沖動會擴散到女友以外的人身上嗎?
石川:不會, 我只對她有需求。
李敏:看,你的性對象其實非常穩定,煩躁和焦慮只來自女友對你的拒絕。
石川:還有憤怒,懷疑她在外面有別的男人。前不久我終于憋不住問她,結果大吵一架,她罵我有病,還提出分手,我只好趕緊認錯,好不容易才把她哄好。
李敏: 看得出來你很在乎女友,但又不信任女友,你們的關系是從一開始建立就如此嗎?
石川:不是,我們是交往一年后才同居的。之前,她在一家公司做行政助理,工作性質單純,我們每周見面2~3次,周末過一次性生活,我覺得很安穩,也很甜蜜。直到去年下半年,她換了一份做銷售的工作,經常在外應酬,很晚才回家。每次給她電話,她都匆匆掛掉,還埋怨我不該打攪她陪客戶。她這個人,個性開朗,本身異性緣就很好,曾經我追她時,就同時還有一個男人和我競爭,她的歷任比我多得多,經驗也比我豐富。
李敏:也就是說,自從女友換了份工作,擴大了社交圈子,你才開始感覺焦慮,頻繁的性需求也是此時開始的嗎?
石川:是,只有看到她疲憊地睡在我邊上時,我才能獲得滿足感,也不再胡思亂想。
李敏:問題并非出在她選擇哪個種類的工作上,而是戀愛經歷懸殊,令你產生了自卑和不安全感。你的性癮并非真正意義的性癮,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男人在潛意識中會把女人當成自己的財產,并且想要通過性占有控制女人,讓女人成為自己的專屬,由此感受自身存在的價值。你在性方面,針對女友過于旺盛的精力,潛意識中,也是耗盡對方精力的一種想法。
方法
心理學對性上癮的解釋是,患上性癮的人都有強烈的性沖動,且會呈現出毫無意義的兩性關系,他們常與不相識的人或根本不喜歡的人發生性關系,性對象多而不一。
很明顯石川并不是這樣,他的性需求對象只有女友,充滿了控制的味道。石川是個非常敏感的人,可以很迅速地捕捉到自己內在的感受,但是表達并稀釋這一部分卻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于是,我拿來了顏色各異的粘土讓他挑選,他毫不猶豫地拿起最紅的那塊。
對于石川而言,紅色其實代表了強烈的性能量,還有無法表達的憤怒、不安。我讓他隨意去捏粘土,同時注意自己的軀體反應,可以自由選擇把感受告訴我。
整整半小時,石川低頭不語,不停揉粘土。過程中他把它變成好幾種形狀的物體,最具備明顯特征的仿佛是好多只手的章魚,他把這只“章魚”放在手里停了一會,然后用力把它所有的手折斷,重新融合在了一團粘土里,輕輕揉成了一個光滑的圓團兒。
我接過這個紅色的圓團兒,說:“你的性行為就像那只章魚,但章魚太多手,會束縛及傷害到你的女友,還好,你最后把它們都藏起來,但同時也意味著,有些事情,你并不想女友知道。”過了一會兒,我說:“性愛是所有關系中最為緊密的連接,因為兩者之間是負距離,是完全沒有邊界的。
而一旦我們把內心深處的不安賦予性,并讓性成了控制對方的工具,兩者關系就會失衡。不論何種關系中,每個人都需要獨立,沒人能忍受被另一個人吞噬。嘗試著告訴女友你內心的聲音,甚至是自卑和不安。”
他點著頭說:“一直不告訴她,是怕貶低自己,怕她嘲笑一個示弱的男人。”
我望著他,略帶微笑:“讓彼此靠得更近的方式是內心相依,只是心不懂開口說話,所以要借助語言和行為。好好談一次,女友未必不愿意配合你改善關系,性生活方面,可以嘗試逐漸減少頻率,即便在初期,內心的不安會因此變得更顯著。可以告訴女友,你需要她積極應對,比如主動的擁抱和親吻,應酬間隙抽空給你幾通電話等,但也別認為女友就該無條件配合,你也應該站在她的角度為她想想。總之找到專屬你們的甜蜜儀式,會對你的治療很有幫助。”
反饋
當一個人清楚認識到自己的關系障礙,則能走向改變之途。石川告訴我,他和女友談了幾次,才讓女友明白了他的內心想法。也同時讓自己明白,在關系最敏感的時期,他們應該如何相處。我想,這條修復之路必然還有許多磕絆,只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將在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后,尋找到最好的相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