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會館的消失
明初出現的會館主要是寓居京師的同鄉官僚聚會、勸勵的場所,后來衍變為服務于同鄉官員、服務于同鄉的科舉應試子弟和服務同鄉商人的三類會館。由于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止,清朝滅亡,北京的政治中心地位被動搖,會館的功能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經民國政府持續整頓,傳統的功能有的消失,有的延續下來,同時增益了部分新功能,政府的干預呈現出日益加強的趨向。1949年之后,新政權“將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會館財產改變為人民的財產”,作為旅居客地同鄉公產的會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王日根、張宗魁《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0年第2期
貂皮做馬桶坐墊以炫富
在明代,珍貴毛皮不僅可以起保暖作用,更是權勢、地位和財富的象征。紫貂、海獺、猞猁等珍貴毛皮主要來自女真及蒙古地區,制度上僅限定皇家、文武官員、太監可以享用。就如珠寶一樣,貂皮也引發富裕者向上模仿的欲望,十五、十六世紀之交,北京若干士人、富商、貴婦、名妓、豪奴,開始逾越身份穿著,朝廷曾頒布禁奢令禁止。萬歷末年以后,遼東的優質毛皮,因奴爾哈赤起兵,輸入量越來越少,毛皮價格隨之日增,穿得起者更少。由于貂皮珍貴,故常成為賄賂權臣與巨珰,及奉承出巡邊關官員的好物件,甚至用貂皮制作窗幔,或以之為馬桶坐墊,或鋪在地板之上。
——邱仲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本
“技術官僚”助推“康乾盛世”
在對十八世紀中國歷史的重新審視中,不難注意到,有一批具備實務經驗,歷練豐富,在農業、糧食、賑災、河工、海塘、水利、漕運、采礦、錢法等經濟建設領域掌握“專業技能”的管理型人才, 相對于“政務官僚”,具備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無疑是這些“技術官僚”的最大特點。他們的“技術”不是來自學校,而是官僚生涯的歷練,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政務”與“技術”在官僚身上的統一。也正是這樣一個精英群體,將十八世紀的中國推向了“盛世”。
——劉鳳云: 《清史研究》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