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留下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但他一生沒有寫過一部長篇小說,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更令人遺憾的是,魯迅曾有過三次寫長篇小說的打算,并且均已構思成熟,有的甚至動了筆,但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都沒能寫出來。
1921年春,魯迅計劃寫長篇小說《唐玄宗與楊貴妃》,已將提綱擬訂,內容也構思好了,是從安祿山與楊玉環在長生殿上一見如故開始,至玄宗授意軍士殺死貴妃結束。全稿二十余萬字,分十八個章節。當時郁達夫聽了概述后,對魯迅的摯友許壽棠說:“周先生大作的故事情節,安排得妙不可言,若再以他生花之筆寫出,肯定能為我國小說界辟一生面。”可是,當時魯迅正應聘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授課,其小說《阿Q正傳》又在《晨報·副刊》連載,必須逐段加工、修改,再加之《吶喊》一書亟待付印,“諸多事宜纏身”,便只好將這部長篇小說的寫作擱置一旁了。
1932年5月,魯迅在上海結識了因腿部受傷而住院治療的陳賡將軍。其間,他聽陳賡將軍講述了紅四方面軍在鄂豫皖邊區反“圍剿”的許多故事,激動不已,馬上向陳賡索取了相關的油印材料,決定寫一部《飄落的紅云》,其篇幅估計十五萬字。瞿秋白讀了開頭部分后認為:“雖是小說,卻頗真實。”馮雪峰也回憶說魯迅準備寫這樣一部小說,并說魯迅談道“要寫,只能像《鐵流》(蘇聯戰爭小說)似的寫”。但是,魯迅此時忽然接到母親生病的電報。返回北京探望后,他又應幾所高校邀請講學。年底到了上海,適逢宋慶齡、楊杏佛等人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魯迅除參加策劃外還當選為執行委員,雜事纏身,忙得不亦樂乎。這部關于紅軍的小說也最終未能寫成。
1935年6月,魯迅又萌生了寫一部反映我國四代知識分子生活的長篇小說的念頭。他曾向馮雪峰透露過,時代背景從辛亥革命開始,寫到30年代為止,并且“腹案”已形成,只等落于筆端了。魯迅還對夫人許廣平講過,前兩個“大的東西”因故未能做成,這次拼老命也要寫就。但是,不久即驚聞摯友瞿秋白在福建長汀英勇就義的噩耗,魯迅痛不欲生。因為瞿秋白是他平生唯一引為知己的人,這一點從他寫給瞿秋白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一語即可看出。知己為民族解放而英勇就義,魯迅痛失知己的悲傷和對逝者的深切追思之情是可以做到的。痛定思痛,魯迅決心排除一切干擾,為亡友瞿秋白搜集、整理、編印遺著《海上述林》。接著他又為另一位志同道合的亡友方志敏烈士整理遺稿。這些工作耗費了他許多寶貴的時間。
魯迅擬寫的長篇除了以上的三部長篇小說外,還有另外的三部大作。他曾對蘇聯大作家高爾基的巨著《克里木·薩母金的一生》推崇備至,他也想寫這樣的長篇,他計算著:“這個倒可以慢慢想想看,如果能夠再活十年,慢慢寫,一年寫一本也可以的。”但由于種種原因,這部書沒有寫成。魯迅還念念不忘寫一部《中國文學史》,這部書結構龐大,他曾對人說,他一生投入寫作,這部書也只能寫到宋代。此外,魯迅還想寫一部較為全面的《中國文字變遷史》。
天妒英才。由于長年累月伏案勞作,魯迅先生終于積勞成疾,不幸于1936年10月19日與世長辭。他那未來得及寫就的六部長篇成了永遠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