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聞梁東先生的詩名,閱讀《梁東詩詞選》和《梁東詩詞新作》之后,確信此名不虛。梁東先生乃當代詩詞大家,他的詩詞創作成就,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當代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義。梁東先生是安徽安慶人,他有散文集《家住長江邊》和詩文綜合藝術作品集《開窗放入大江來》,是抒寫和懷念安徽、安慶的兩本詩文集,梁東先生是皖江杰出詩翁,他的創作成就,是安慶的驕傲、安徽的驕傲。
梁東先生的詩詞,最值得稱道的是他在詩詞中所體現的博大人文情懷,他的詩詞所蘊含的是中國作風、中國氣派,是中華民族大義凜然的民族精神,是百折不撓的陽剛之氣。這是極為可貴的。作為一個詩家,梁東先生關注的是世界風云、民族疾苦、社會民生,他的作品,一掃當前文藝創作中那種說不完道不盡的小做派、小情調和那種扭扭捏捏的纏綿病態之風、低俗之風。梁東先生詩詞所體現的人文精神、文學精神、文化精神,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真正傳承與發揚光大,是時代的需要,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憂患意識,是梁東先生詩詞關心國家命運、民族疾苦的強烈表達。1999年慶祝建國50周年時,改革開放取得了初步成就,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很快,國內一派穩定祥和,國人理所當然地沉浸在一片歡騰喜慶之中,梁東先生也和全國人民一樣,為共和國開始走上繁榮昌盛之路感到興奮,但他又別具另一種情懷,那就是他在欣喜的同時,更多地想到了美國在那年的5月8日轟炸了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想到了日本還不斷在東海制造事端,想到了我們所面對的并不是天下太平,于是在《國慶五十周年并世紀之交感賦》中他一開頭便寫道:“知年莫忘未知年,”緊接著又寫出眼前的嚴峻事實:“西風卻自卷硝煙,”繼而告誡人們“休教南山閑放馬”,必須“三尺龍泉作枕眠”。他的這些詩句,似與當時的喜慶氣氛有些不相協調,但又的確是詩人經過深刻思考之后憂國憂民的由衷之言,也是當時國際風云的真實寫照。2000年,在《望海潮?賀蘭山——獻給新世紀》中,他觸景生情,又想到了“堅甲鐵蹄,金甌破損,蘆溝曉月如盤”,不由得發出了“血肉長城筑起,世紀莫離鞍”的呼聲。2005年,在《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感賦(一)》中依然十分警醒地告誡國人,不能為勝利所迷惑,大聲疾呼要“枕戈猶達旦”,并善意地質問那些有點麻木有點麻痹的樂天派:“胡為放馬詩?”詩人的這種憂患意識情懷,在寫給老友的詩篇中,也時時涌上心頭,《贈老友原海軍航空兵政委單大德》句曰:“夜夜遙天升虎帳,長城無日不心頭。”單大德已不在海軍航空兵政委崗位了,詩人自己也沒有過戎馬生涯,然而他們的心卻是相通的,那就是時時關心祖國的軍威軍勢,時時關心期盼國防的強大,之所以如此掛懷,正是詩人牢牢記住了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所遭受的外族入侵的血淚痛苦,他要將中華民族曾經割地賠款的恥辱和由此而導致國弱民窮的教訓傳之子孫,世代不忘。同時,他也勸導那些稱霸尚武的超級大國不要窮兵黷武、不要動不動為自己的利益而刀兵相向,其實,戰爭給他們的人民同樣也帶來無邊的痛苦,2007年他訪問諾曼底所寫的兩首詩詞,就是站在這個高度的作品,在《諾曼底美軍公墓聽軍號聲聲》中,他對二戰中諾曼底登陸美軍陣亡將士表達了“風悲號角雁聲遠,血暖星河月影浮”的哀悼之后問道:“無盡低回如動問:人間征戰幾時休?”接著,他又寫了《浪淘沙?諾曼底美軍墓》,在贊美美軍“不是灘頭拼死士,休唱和平”之后,嚴厲譴責:“何處亂云生?油氣蒸騰。為誰苦雨為誰晴。又是三千十字冢,大漠云橫。”不就是為了石油和天然氣嘛,可以通過正常的國際貿易購銷渠道來獲得嘛,何必發動戰爭去掠奪呢?不僅害苦了伊拉克的老百姓,也害苦了美國老百姓,三千多美軍尸袋運往美國本土,三千多美國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難道不是當權者們稱霸尚武的責任和罪過嗎?
與詩人憂患意識相應的是,他對那些為中華民族的繁榮進步作出了貢獻作出了犧牲的民族英雄,盡情地歌頌,大聲地禮贊,他寫到了鄧小平、寫到了黃興、寫到了焦裕祿,寫到了抗擊“非典”的白衣戰士、寫到了汶川抗震的英雄兒女,寫到了開平南樓司徒七壯士,還寫到了交警、電工和煤礦工人等等。對于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詩人充滿了崇敬、贊美和感念之情,他寫了《長相思》九首,分為三章,“沉也成,浮也成,直與黎元共死生。笑談身后名”,簡練地刻畫出了鄧小平不顧個人榮辱,和祖國和人民大眾生死與共的精神風貌;“神也驚,鬼也驚,摧枯拉朽斬棘荊。胸中百萬兵”,將鄧小平的膽略氣概,將他那種“鋼鐵公司”的大無畏精神,不論是戰爭年代,還是改革開放時期,都寫出來了;“車長鳴,船長鳴,宇內寰中共此聲:聲聲念小平”,描述的則是鄧小平逝世后,全國人民對一代偉人的深深懷念。《為〈黃興頌〉詩詞集而作》這首詩,實際上是為黃興而作,而不是為《黃興頌》而作,“無公誰輔千秋業,有史君書百代宗”,翻用章太炎為黃興寫的挽聯“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準確地描述了黃興在中國近代史上的感人業績和重要地位,“一寸丹心惟報國,三生天命為屠龍”,則對黃興的舍生取義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贊美,這也是對辛亥革命時期中國知識界一大批仁人志士的評價和贊美。《焦裕祿誕辰八十周年》,對焦裕祿“憂濟元元摧五內,辛勤夜夜連三更”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原處處喚英名”則是極力推崇這位縣委書記的崇高精神境界及其影響力量,希望有更多的人民公仆、更多的當權執政者以焦裕祿為榜樣,關注民生,造福民生,這首詩在懷念歌頌焦裕祿的同時,其針對性和現實性是不言而喻的。2003年的抗“非典”和2008年的汶川抗震,是梁東先生詩詞的兩大主題。如果說《戰瘟神——獻給醫護工作者》,是寫給那些奮戰在第一線的白衣戰士和科研人員的,是歌頌他們“死別妻兒不瞑目,誓下黃泉覓疫苗”和“須知非典緣何典,且看魔高抑道高”的忘我精神的,那么《端陽——喜見“非典”疫情“零”報告》,則充分表達了制服“非典”之后,詩人的欣喜之情,“京城又見酒旗揚”“超市通風各執筐”“廚下欣聞菰粽熟”等句,使這種欣喜之情躍然紙上,我在讀這首詩時,很自然地聯想到杜甫的那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確堪與比美,難怪霍松林老先生在序言中特意地高度評價推薦。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引起了詩人的極大關切,他滿懷深情地寫了抗震組詩,在那首《寄汶川》中他寫道:“拼將衰朽心頭熱,加壓加溫輸汶川。”那時詩人已是年過古稀高齡,但他還要“加壓加溫”為抗震救災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是何等廣闊博大的人文情懷!那首《帳篷綠洲》,表達的則是詩人對災區災民的無盡牽掛,當他從熒屏上看到災民在連片的帳篷里起居有所安定,展現的是“一陣弦歌回故野,無邊稼穡起神丘”的畫面,詩人懸著的一顆心暫時放下來了。在組詩里,詩人除寫舊體詩詞抒發他的情感外,還奔放地寫了一首新詩《下半旗——寫在汶川大地震哀悼日》,在詩中,他反復吟唱:“今天,我低下頭,不是為了哭泣。”那到底是為了什么呢?詩人高聲回答道:“今天,我低下頭, 明天,我重新昂起!”這不是詩人一個人的聲音,是整個汶川地震災區人民的聲音,是四面八方援建地震災區的聲音,是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聲音,幾年之后,詩人的吟唱、詩人的期待、詩人的向往,都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全國各地援建汶川地震災區的項目都已圓滿地完成,災區人民在一片廢墟之上,重建了自己的美好家園。詩人是多么的欣慰呀,他為他的詩篇寫到了億萬人民的心里而欣慰!《冰雪五章》是詩人對普通勞動者的頌歌,“傳令三軍三萬里,接通十億上元燈。”詩人筆下電工“戰堅冰”的形象何等豪邁,《等待》抓住的是抗冰雪的一個瞬間,“迎風人去食還溫,年夜無從辨曉昏”,一有需要,哪怕是正在吃年夜飯,也立即丟下飯碗奔赴第一線,詩人并未寫明他筆下這位工人兄弟從事的是哪一個行業,他所寫的是包括所有行業、各條戰線,水工、郵電工、養路工、鐵路工等等,一聲號令,全都奔赴自己的崗位,正是這個大寫的勞動者推動著祖國各項事業不斷前進,在我們的面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詩人對勞動、對勞動者的尊敬發自內心、溢于筆端。還有“南國千秋尊七子,江聲日夜喚司徒”,讀著這樣的詩句,讀者也會和詩人一起,對開平南樓司徒七子堅貞不屈、抗擊倭奴的英雄壯舉油然而生敬意并激發出一腔愛國熱情。
以上所述,簡略講的是梁東先生詩詞的大題材大主題,出于他的政治敏感和關心社稷民生,他極善于抓住大題材,極善于表達大主題。讀他的詩詞,也可以看到,他的內心世界十分豐富,他的情感十分細膩,他的親情詩詞也寫得非常好,他寫了《課二孫讀詩》(二首)、《鷓鴣天?二孫》、十首《十六字令?悠》《男兒當自強》等,都是寫給他的一個叫旦旦、一個叫悠悠的兩個孫子的,詩詞中充滿著“新詞唱罷樂顛顛,架起心靈熱線”“且共含飴秉燭游”的無限樂趣,“悠。性起管它風馬牛。十八扯,我有意識流”“悠。‘大雪飄飄’林教頭。跟著哄,重唱會偷油”,對他二孫兒聰明天真又有點兒頑皮的描述,真是惟妙惟肖、令人捧腹,在梁先生的這幾首詩詞中,對于兩個孫子他無限寵愛,十分平等、十分隨和,但他對孫子終歸有由衷的期待、嚴肅的要求,那便是“身在瀛海外,心系我炎黃。洋名是‘奧古’,旦旦本姓梁”“說千并道萬,男兒當自強”,他不是從小我出發,而是期待他們成長為頂天立地的炎黃子孫。他在詩詞中不但充分表達了他和自家孫兒的繞膝之歡,還寫了他的詩友俞乃蘊先生“老帥原來溜號”的樂趣,那首《西江月?贈俞乃蘊》,對俞老兄“老謀深算對兒曹”、對俞老兄祖孫“老小雙重春色”也是一個美好幽默的刻畫。梁東先生的親情詩,還體現在他對故鄉的親情上,他筆下關于安慶的詩詞寫得多,也寫得好,《長相思?歸來曲》八首、《長相思?回鄉》五首,還有《讀〈皖江文化叢書——老安慶〉》《致重慶鄉表姊馬自持老人》等,將梁東先生的鄉情真摯、親切、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在作者的詩詞里,寫了大龍山、二龍山、集賢關、南水關、盛唐灣、石牌灣等地名,詩人巧妙地將這些地名與當地的風物歷史聯系在一起,生動而鮮活,毫無單調枯燥之感,集賢關、南水關之后緊接著一句是“古道雄風劍氣寒”,立即使人想到這里曾是兵家必爭之地,刀光劍影如在眼前,如今這里已是一片升平快樂,使人頓生世道滄桑,今昔巨變之嘆;“青竹床,紫竹床,小羅輕扇伴月涼,人依秋海棠”的景象,是那樣引人入勝,詩人描述的是普通市民,也可能是他自己和家人月夜納涼的情景,十分生動,月光之下,有了年頭的竹床由青變成紫紅色的了,這小竹床就置放于小院里的海棠樹下,人躺在竹床之上,輕搖小扇,看著花的影子、葉的影子照映在墻上,心里默誦著牛郎織女的故事,那情調略帶小戶人家的傷感,卻又充滿著甜蜜的情趣,非常逼真,體現出作者對普通市民生活的熟悉和對他們命運的同情。“燕子呢喃幾度春,無從問舊鄰”,翻新了“笑問客從何處來”的詩意,充滿著對“舊鄰”懷念不已的深重感情,“草有根,樹有根”“兒時夢最真”等句,則準確細膩地描述了詩人思鄉情切的內心活動。“江風穿雨巷,石板踏兒歌。膏潤余良記,茶融梁飲和”,又引起了多少老安慶的無盡懷念。“梁飲和”是梁東先生祖父經營的茶莊,我沒有喝過梁飲和茶莊的茶葉,但用過余良卿的膏藥,安慶農村和別的地方許多人都用過,對癤、瘡特別有效,一貼就好,又很便宜,我和許多農村人至今記憶猶新。遺憾的是,在梁東先生的親情詩里,沒有讀到他寫的愛情詩,梁先生感情如此豐富,愛情詩也一定引人入勝,只是我們還沒有讀到罷了。
在梁東先生的詩詞中,唱酬詩詞數量不少,寫得也極好,和他互相唱酬的都是文學界、科技界、書法界的耆宿,如霍松林、啟功、鐘家佐、楊叔子、沈鵬等,這些老先生們不僅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成就卓著,詩詞造詣也很高,梁先生和他們唱酬,高雅、健朗、別具一格。“透視人間真有鬼,翻知天上本無神”,是《和鐘家佐〈八十初度〉》中的兩句,真是擲地有聲、尖銳深刻,“真有鬼”三字,將現實社會中那些見不得陽光的丑惡、腐敗概括得十分精準簡練,給人以廣闊的思考空間,這也便超出了一般唱酬詩的審美范疇。另一首《途中贈老友家佐兄》,“閑來草帽斜遮面,半是詩情半是歌”兩句,將鐘家佐老先生在某個場合唱《草帽歌》的那種爛漫可愛的老頑童形象,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鐘家佐老先生是廣西政協原副主席、書法家、詩詞家,梁東先生和他的人文情懷是相通的,友誼特別深厚。霍松林老先生是文學界的泰斗,也是梁先生所敬重的詩人,在《敬和霍松林老〈九十自壽〉兩首》中,他寫道:“紅楓又灼重陽日,大壽何妨鬢有華。”何等飄逸瀟灑,何等曠達樂觀,既是寫給霍老先生的,也可看成是詩人的自勉自勵。此外,寫給啟功、楊叔子、沈鵬、劉征等的詩詞,也十分耐讀。
梁東先生的詩詞,不掉書袋、不用奧典,他反對“套話泱泱”,追求的是“陳言務去,擲地有聲”“三秋樹約,二月異花香”(《滿庭芳?韓文公墓前》),詩詞語言大都明白如話,“雞頭米”“一犁雨”等等皆入詩中,又音韻優美,所以好讀好記,易為廣大讀者所接受。他所取得的成就雖然十分豐碩,但他非常低調,“‘才偏缺貝’華光淺,‘秀卻添金’底氣微”是他《八十自白》里的兩句詩,非常自謙,又幽默風趣,也是梁先生內心世界苦澀無奈的寫照,同時亦道出了中國許多知識分子的共同辛酸。盡管如此,梁東先生還是要“藝苑躬親防水貨,德懷頂禮拜真人”,還是要“何當翦盡南山竹,摹寫三蘇到白頭”(《三蘇祠》),這種活到老學到老、壯心不已的精神,非常值得敬佩。
在欣賞領略梁東先生詩詞優美意境優美音律的同時,也有兩點疑問,就此提出請教。一是《阿克蘇之詠》第三首《胡楊行》,其中有兩句曰:“滄海一粟左公柳,焉比萬世胡楊林。”贊揚胡楊樹的“生當千年中天立,死亦千年干不曲。臥逾千年骨不朽,生死沙場三十紀”,并引為一種頑強不屈的精神,是非常精當的,但如果以此貶低左公柳,似覺欠妥,清人楊昌濬詩曰:“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弟子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是贊揚左宗棠當年率部守邊時于軍務之余植樹造林的,“新栽楊柳三千里”何等氣派,而且也極具現代精神,左公柳是“新栽楊柳三千里”的代表,現在仍郁郁蔥蔥,我覺得同樣值得贊揚;二是《達拉特組詩》的第八首《詠遺鷗》,詩人自注:“借用杜工部《客至》詩意用之。”杜甫詩《客至》中有“春水”“群鷗”等詞語,但杜詩的詩意詩眼我覺得似在最后兩句:“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表達了杜甫在看清世態炎涼之后的那種歸于平靜歸于淡泊的平民情懷。這首詩說借杜工部詩意用,似不準確。一孔之見,僅供參考。
祝梁東先生福壽康寧,詩詞書法作品老更成,“萬頃煙波腕下生”,“青史共李杜流芳”。
作者檔案
唐先田:男,1944年生,安徽省宿松縣人。中共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文學學會會長,編審,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著作有《尋找生活主旋律》《紅豆集》《文論長短錄》《追求和諧》《隨意集》《中國散文小說簡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