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張山,除了她的奧運冠軍身份,大家關注的焦點有二,一是年齡,二是感情。
和張山聊天百無禁忌,因為“我快樂,我享受,有什么不能說?”
哪怕是離異、異國戀,她也毫不忌諱,“追求愛,有什么不可以?”她從來不屑外人的非議猜測。
對于年齡她更是不避諱,“我今年43歲,還站在這里,因為我喜歡射擊。”在中國體育界高勢收盤的傳統下,張山一次次地復出,哪怕幾次被淘汰出局,但她最后還是挺著胸膛站回了發射點。
張山把自己歸為“小女人”的那撥兒,“我是個沒主見的人,什么事情都不喜歡自己做決定。”但她16歲時,學習優越卻放棄了考大學的機會,進了射擊隊。原因是:如果去了射擊隊,就有可能拿世界冠軍,拿了冠軍,就可以回來上大學;如果不去射擊隊,就只能去上大學,但永遠也拿不了世界冠軍。
2010年年12月,她成功應聘國家射擊隊飛碟隊教練,以教練兼隊員的身份帶著手下的5個兵開始新一輪沖刺。在張山組里的隊員看來,這個說話細聲細語的女人有著無盡的精力和強如山的氣場。
帶隊員,她總是反復強調一句話,“你們一定要成為自己心目中的那個人!”隊員拿了亞洲第3,她會先表示祝賀,后面會馬上接一句:“但這個成績對你參加奧運會沒有任何競爭力。”
別的隊員經過一天的訓練腰酸背疼,只想睡覺,張山卻可以怡然自得地在房間里看書聽音樂。43歲,傷病在她身上并沒有留下過多痕跡。
福建莆田,單間里的張山打開電腦,桌面上的音響傳出帶有華麗高音的叮咚開機聲音。張山每次出行都會攜帶這對價值不菲的音響。她的隨身行李除了大包小包的日用品,甚至會放一套茶具、三個接線板,“只是為了方便享受生活”。
張山的生活區別于平常43歲女人的柴米油鹽,她說自己喜歡運動隊的單純、簡單,為了目標全身心投入,無論勝敗,獨享一份快樂。
如果說唯一的不足,就是老公不在身邊,國家隊的制度讓她把巴恩斯一個人扔在成都,自己圈在福建集訓。“我這輩子不會離開射擊,但如果有一天離開國家隊,肯定也是因為希望和老公在一起。”
巴塞羅那奧運會的金牌讓張山嘗遍榮譽,但同時也失去了很多。
首先是落差。巴塞羅那奧運會后,奧委會取消了女子雙向飛碟這一項目,一種從未有過的危機擺在了張山面前。那時,她看著身邊許多隊友被迫退役,生活每況愈下。不甘就此放棄射擊的她硬著頭皮轉項打雙多向飛碟。然而,轉項并不順利。1995年亞錦賽的失敗把張山擋在了1996年奧運會的大門外。那年,她27歲。
1997年對張山來說是個悲喜參半的年頭。那年年初,射擊聯合會決定2000年奧運會恢復女子雙向飛碟,在久別國家隊5年之后,她帶著爸爸的遺像再次歸隊。之后,隨著悉尼的失敗,張山淡出了國家射擊隊。
2004年,張山已成為隊中的老大姐,在雅典奧運會預選賽和國內的選拔賽上,她最終敗給了比自己小10歲的選手。
再比如她與前夫的分手。
常年的比賽訓練讓張山很少有時間顧及家庭,而奧運會后外界對她的報道也讓對方難以保持心理平衡,“做丈夫很難,做知名女人的丈夫更難,這需要一種超乎常人的容忍度,女運動員的家庭生活更有很多常人難以理解的東西。”
張山從未責怪任何人,在她看來,那也是女性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后必然面對的挑戰。“在面對女人極大的榮譽和機遇時,男人都應該擺正心態,無論那榮譽屬于誰,不管它會帶來什么,你都要懂得如何去愛,去呵護對方。”
這次婚姻的結束也讓張山更加豁達,更懂得如何去經營一份感情。2004年,張山與比自己大11歲的澳大利亞裁判巴恩斯牽手,伴娘是巴恩斯的兩個女兒艾瑪和凱恩。


“我追張山10年了,能倒在她的槍口下,真是無比陶醉啊。”巴恩斯說。
1993年,在西班牙舉行的一次射擊比賽上,張山和巴恩斯相識,他們一見如故,但兩個人當時都有各自的家庭,所以只是好朋友間的問候。
2000年悉尼奧運會,巴恩斯和張山再一次見面,那時前者已經成為一名裁判。得知張山恢復單身后,他便展開了追求,2003年兩人“墜”入愛河。
張山的訓練,巴恩斯在允許隨隊的情況下,會樂此不疲地做起免費教練。除了幫助張山訓練,還會幫助她的隊員。飛碟隊的隊員都曾羨慕地說:“張山那個組太好了,還有一個經驗豐富的外教。”
但在隊伍不允許的情況下,巴恩斯只能獨守空房,對于中國的集訓制度,這個澳大利亞人一直不太理解,但為了他的“山”,只能隨時聽從調遣。
為了備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張山狠心與丈夫天各一方。但在奧運陣容選拔賽中,她僅拿到第4名,無緣家門口的北京奧運。
她的親人朋友擔心她從此一蹶不振,誰也沒想到,她再次神采奕奕重新出現在公眾視線中。“感謝巴恩斯的無條件支持。”回歸后的張山笑得分外甜蜜。
運動員回歸賽場,往往都會說是“熱愛”,但不少人在私下也會說出另一層原因,“除了體育,我不會做其它的。”
張山對這種想法嗤之以鼻。“除了體育,我在其它很多方面做得也很好,在團市委的工作,包括賽事推廣。如果我愿意,哪個領域都會很出色。”
張山確實也從來沒丟下過自己的生活,打槍這么多年,她同時完成了本科的學業,還在四川大學攻讀工商管理學院的MBA。這也填補了運動生涯在知識方面的空缺。
張山的生活從來沒有少過缺憾,但也充滿著寵愛。命運像在有意安排些什么,她想做的事很多都做成了,這樣的狀態,也給了她一種信念,只要喜歡,就可以去努力。
2011年3月,張山以97中的優異成績奪得世界杯冠軍,繼1998年世界杯開羅站后,再次奪得世界杯分站賽金牌。
相隔近20年,她迎來了射擊生涯的又一個巔峰,有望在倫敦奧運會上續寫傳奇。但中國隊在該項目上只能派一名選手參賽,張山與隊友魏寧誰能最終勝出代表中國隊征戰奧運會,現在依然是一個未知數。
但這次的回歸,張山最大的變化是,不再給自己制定目標,不再強求自己。“這次回來也沒有說非要給自己一個怎么樣的目標,現在勝負名利對我來說都很淡了,主要是享受這個過程。”
張山說,每當置身于靶場,全身心地融入射擊過程,看著朵朵碟花在空中盛開的景況,那種“人槍合一”的感覺令她陶醉,讓她忘卻了世上所有的一切。
朋友眼中的她幽默、率真、執著;丈夫眼中的她細膩、溫柔、體貼。但張山現在只希望做個幸福的女人,幸福地生活,幸福地愛。
Q=《全體育》 A=張山
Q: 同為教練和運動員,如何協調這種關系?
A: 打比賽時和隊員同場競技,之后再指導他們。我自己訓練,會非常努力、認真,希望成為他們的榜樣。他們在訓練時候,我盡心盡責,希望通過我的幫助,他們能更深刻認識自己。我希望隊員能成為自己心目中的人,能真正享受射擊的滿足。但是真的要長期和他們在一起訓練,還是要把自己的內心鍛煉得更加強大。
Q: 現在的隊員和你那一代的區別是什么?
A: 我和隊員們說,我的業余時間都是在和他們斗智斗勇。我覺得現在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有一些缺失,所以我會根據他們的情況,布置一些訓練場外的東西。比如我覺得一個運動員行動毛糙不是很踏實,我就規定他每天必須寫兩千字,用普通的鋼筆寫,鍛煉他的專注能力。兩千字就寫兩個字,踏實。這對他們來說非常痛苦,但我想通過寫這兩個字,讓他們真正理解踏實的含義。
Q: 從事射擊項目這么多年,是否有過厭煩期?
A: 我覺得能夠打到國家隊的隊員,真的是特別熱愛這項運動。我從來不會因為一次比賽奪得了冠軍而感到欣喜若狂,也不會因為一次失利萬般沮喪。我是一個快樂的人,每一個時期都很快樂,我是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一個人。
Q: 從十幾歲打到四十多歲,是否有人評價你是女強人?
A: 我身邊沒有人說我是女強人,尤其是我們經常在一起的朋友、親人,他們會說張山是個很愛玩的人。也許我的強,都表現在飛碟射擊場上,因為我在備戰比賽或者在比賽時,會表現得很強大;當教練的時候,我也會表現得很強勢。但實際在生活當中,我一點也不強。我覺得自己很小鳥依人,生活中是個很沒主見的人。
Q: 巴塞羅那奧運會心里默念“唯我獨尊”,現在是否還會有這個信念?
A: 我現在上場后不會再那樣,現在的我真的很平靜。對于勝負不外乎就是3分鐘和5分鐘的區別,高興也就是你站在領獎臺的那幾分鐘而已,下來以后,把金牌從脖子上摘下來,還得從頭開始。你沒打好,也就是從賽場上坐下來那一下,那時你會想我剛才哪里沒做好,做好了就不是這個結果。但過一會有人叫你一起出去吃飯,你又是那種很開心的狀態,會忘記之前的不開心,重新開始準備下一次的訓練和比賽。
Q: 冠軍對你來說已經不是唯一目標?
A: 現在射擊場上的一切,對我來說已經沒有那種勝與負、名與利的壓力了。所以我覺得自己找到了一種很輕松的生活方式,在這樣一個生活環境中,覺得挺愜意的。我想要的已不是那些名利成敗了,真的是去享受這個過程,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付出想付出的。
Q: 10年后,你最希望自己在做什么?
A: 我只希望做一個幸福的女人,不管在什么時候,高興、開心,同時也能讓別人感覺到高興、開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