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再次拜訪了京城國畫名家陳長智、林慶萍夫婦。于他們那樸素的畫室里,欣賞著一幅幅藝術佳作,回味著他們不平凡的藝術人生,作為老朋友,不禁為他們取得的累累藝術碩果而深深自豪,也為他們在藝術上的執著追求和創新精神而深深感動。
陳長智、林慶萍夫婦現今都已年過七十,二人均為書香世家出身,又同為當代中國書法繪畫名家。夫婦同攻國畫,又有極大成就者,在當代中國畫壇為數并不很多。
陳長智,字小梅,是陳少梅次子。陳少梅是中國近代國畫史上舉足輕重的一代宗師、杰出的書畫家、美術教育家,近代京津畫派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畢生致力于民族傳統繪畫的繼承和發展,是近百年畫壇上傳統功力極為深厚的畫家之一,有“現代唐伯虎”的美譽。作為后人,陳長智曾在母親馮忠蓮的長期指導下學習陳少梅繪畫技法。他的畫以山水見長,兼攻人物;筆墨健俊清雅,有其父寓柔秀于陽剛之遺風。
林慶萍,字浮沉,自幼得家父林長青親傳,及隕石道人悉心指導,其功力深厚,技藝全面,境界高雅,尤對陳少梅繪畫情有獨鐘。
綜觀陳長智先生和林慶萍女士的藝術人生,對其影響最大、教益最深的,當屬他們的父親陳少梅先生。
陳少梅先生畢生致力于民族傳統繪畫的繼承和發展。源于傳統,歷久彌新,南北融合,以傳統筆墨來表達現實生活,他做得非常成功。早在1935年,劉海粟大師在他的《國畫概論》里就說,唐伯虎“意欲通南北而一之,不可謂非一代巨擘。”但他并沒有完全做到,其后300年的陳少梅先生,不僅重現傳統,重現沉寂300多年的北宗輝煌,且以北宗為體,南宗為用,推出了“北骨南風”的獨特面貌。啟功先生在陳少梅先生的《鐘馗醉酒圖》題云:“運毫何殊運斤,著墨即是明人。梅老已成千古,鍾公鐵面長春。此故人陳少梅先生遺作,其紙不過三十年,其筆則三百年,所著者音徽往矣,”


陳少梅在世時,對陳長智要求很嚴。至今,陳長智還記得父親語重心長的教誨:“揮汗如雨,走筆如風。畫境欣然,頓消炎暑,最為快也。”“從來寫意在虛無,不用煙波入畫圖。身著蓑衣頭戴笠,便教滿紙是江湖。”父親對國畫藝術的熱愛,對國畫精神的理解,深深地激勵和影響著陳長智、林慶萍夫婦在藝術之路上,傾注一生的熱情探索、實踐和創新。
陳長智、林慶萍夫婦全面繼承了父親陳少梅先生的繪畫藝術、文學藝術。他們潛心研究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和繪畫藝術,潛心研究學習和繼承陳氏藝術的精髓,不斷的追求,不斷的繼承,不斷的實踐,不斷的創新,且不斷的突破,從而使他們的藝術,既具有陳氏藝術高雅、簡率、蒼潤、清麗、秀美的風格,具有濃厚的古韻、古味、書卷之氣,又不失其陽剛和勁健之美,從而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面貌和風格:陳長智先生文化修養和積淀深厚,以山水、人物見長,其筆墨功力深厚,筆法簡約酣暢,書法功力扎實、全面而自成體系,確有其父之遺風。林慶萍女士人物、山水、花鳥皆長,工寫兼能,其筆墨瀟灑豪放而不失章法,畫風娟秀清麗而不失遒勁之美。尤其工筆人物和工筆金魚,創作十分成功。每每畫來,雍容華貴而精美絕倫,神情飄逸而格調高雅。夫婦二人可謂見長見優,珠聯璧合,優勢互補,大有一種江山代有才人出之態勢。
在陳長智、林慶萍夫婦的畫室中,我欣賞到了他們的一批精品力作,有對其父代表作品的臨摹件,如《山居圖》、《江南春》、《松蔭染翰圖》等;有在臨摹其父作品時加入自己的內容,有所創新,有所發揮,有了新的理解和創作的作品,如《紅樓十二釵》、《江山春色》、《金秋霜葉點翠嶺》等精品;也有完全由他們自己創作的精品,如金魚《九如圖》,九條金魚條條精致,細筆雙勾筆筆到位,整幅作品無一滴水,卻表達了水的情景和境界,無一紋波,卻表達了輕波掠影的百般情趣,可謂此時無水勝有水,此時無情勝有情。而他們夫婦二人以其父訓“青山無是非”所創作的一批巨幅山水,和一批現代花鳥、山水,則均為他們夫婦近年來合作而創作的精品佳作。
在畫室內踱步,幅幅精美的藝術作品盡收眼底,所帶來的藝術沖擊力讓人激動,使人感到一種藝術的享受.欣賞著滿眼佳作,從那一筆一畫中透露出來的深厚功力,從那有形畫面中延伸出的無限意境,我想起了古人常以“弦外之音”或“味外之味”來比喻藝術作品之妙。正如蘇東坡所言:“論畫以形似,是與兒童鄰。論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忌太白,畫忌無韻。所以美術史家陳傳席說:“畫上的形是可以具體而觀的,韻則是給人的感受,如果沒有形以外的感受,這樣的畫是不能稱其為藝術品的。”可見,畫山則山,畫水則水,僅僅屬標本而已。陳長智、林慶萍夫婦,在擬臨先父陳少梅先生古畫筆意和自身創作時,正是在追求這種詩韻的風格,在追求這種“弦外之音”、“味外之味”的藝術之妙。而這種詩的感受,并非內容而言,而是詩的風格,詩的韻味所致。他們作品中所時時表現的那種神功跡化,妙造自然,所顯現出的那種“沖淡”、“高古”、“典雅”的風格,真正給予人詩一樣的感受。
吳昌碩先生曾說:“苦鐵畫氣不畫彩。”畢加索則說:“我畫的是貓的微笑,但我沒有畫貓。”馬蒂斯又說:“只有當他忘掉一切他所見過的玫瑰,他才能創造出自己的玫瑰。”當我再次站在林慶萍女士的工筆寫意花鳥《九如圖》前面時,我的心中便濃濃地生發出這樣的感受。我想,這應該就是林慶萍女士“自己的玫瑰吧。”而她們夫婦所臨、所擬、所繪先父陳少梅先生古意和畫意及倆人自己的那些個創作,尤其我眼前畫室墻壁上所懸掛的她們夫婦以先父陳少梅筆意精心所臨所繪的《江南春》精品佳作,則分明就是吳昌碩先生所講的那種“氣”之所在,分明就是畢加索先生所言的那種“貓的微笑”一類。
誠然, 這些精美的作品,用無聲的藝術語言生動地向我們宣示著陳長智、林慶萍夫婦那瑰麗的藝術人生,宣示著他們攜手鉆研,繼承和弘揚陳少梅先生遺志,宣傳和推動陳氏藝術的普及與拓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弘揚陳氏藝術精華精髓的不懈實踐和努力,和在新形勢下以新的形式進一步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陳氏藝術進行的孜孜探索和追求。誠然,他們沒有辜負陳少梅先生的精心培養和殷切期望,在他們的筆下,陳氏藝術不僅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而且有了創新和發展。站在父輩們的高起點上,陳長智和林慶萍走出了自己的藝術之路,形成了自我的藝術特色和成就。
常言:“無聲詩里頌千秋,丹青難寫是精神。”當人們欣賞一批作品,最重要的不是僅僅看它所表現了什么,看它所繪制了什么,或簡曰之畫家的功力、手法、風格如何?而是通過對其作品的欣賞,真正地感悟到這些作品中所蘊涵的理念、價值、乃至人文精神,從而從中獲得充分的審美享受和精神的頓悟,并能與畫家進行不斷超越時空的對話。陳長智、林慶萍夫婦二人的這些作品中,顯然能夠或者已經顯示和傳達了這種效果,使我們在欣賞中產生著這種精神的頓悟。
(編輯 溫遠)


作者簡介
陳長智,字小梅,祖籍湖南衡山,大學文化,1939年生于天津,現居北京,國畫大師陳少梅之子。青少年時在母親馮忠蓮指導下學習陳少梅繪畫技法。他的畫以山水見長,兼攻人物;筆墨健俊清雅,有其父寓柔秀于陽剛之遺風。作品在國內外畫展中多次獲獎,并入選《1949—2000中國美術選集》《中國當代著名國畫家精品集》等多部大型畫集。現為文化部中國詩酒文化協會詩書畫院、中國民族書畫院、北京金城書畫院、北京芥子園畫院、北京東方神州書畫院、桂林炎黃書畫藝術研究院等多家書畫藝術單位藝術顧問。
林慶萍,字浮沉,大學文化,1939年生于北京。自幼得家父林長青及隕石道人單傳中國書畫技法,尤對陳少梅的繪畫情有獨鐘。擅畫山水、人物、花鳥,工寫兼能;畫風娟秀清麗而不乏力度,筆墨豪放瀟灑而不失章法;尤其她的工筆金魚,飄逸優美,雍容華貴,技藝獨到,堪稱一絕。作品在國內外多有獲獎、刊載及收藏。常與陳長智先生聯手作畫,優勢互補,珠聯璧合,深得畫界內外人士喜愛。現為文化部中國詩酒文化協會詩書畫院理事、中國書畫名家研究會主席團成員、北京金城書畫院、北京芥子園畫院藝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