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別從山西河津方言與語境這兩個角度入手,對戲曲詞語“慘”、“打慘”做出新的解釋。
關鍵詞:慘 打慘 山西 河津方言 語境
戲曲科白中經常出現“慘”、“打慘”這兩個詞語,較早出現的是董西廂:
卷四:【中呂調】……初喚做鶯鶯,孜孜地覷來卻是紅娘(打慘了多時,癡呆了半晌)。
卷八:【大石調】【伊州袞】……鄭恒打慘道:“把如吃恁摧殘,廝合燥,不出衙門,覓個身亡卻是了。
之后的戲文中也多有出現:
元曲《拜月亭》第一折:做慘科……正旦猛見正末打慘害羞科。第二折:做慌打慘、打悲的科。
明朱有燉《曲江池》第三折:(末又拿刀要殺卜科,卜又慘):“肯了,肯了,今番肯肯兒見地了?!钡谒恼郏海ú穬捍驊K白):“你休拿刀弄杖的,我肯了,我肯了!”
“慘”、 “打慘”這兩個詞語可以看做一個詞語,因為“打”放在動詞前表示演員要做這個動作的意思,正如“打諢”之“打”,所以二詞可看做一個詞語來對待。對這兩個詞語前人雖已有解釋,但仔細琢磨,總覺有不盡人意之處?,F特從方言與語境角度試對該詞語做更合理的解釋。
一、前人對“慘”或“打慘”的解釋
1. 顧學頡、王學奇《元曲釋詞》(謂“打慘:謂驚怔,發呆;例一‘打慘’與‘癡呆’互文,可證?!眥1}
2. 陸澹安《戲曲詞語匯釋》云:“打慘,悽切?!毕乱庠?《西廂記諸宮調》卷四:“打慘了多時,癡呆了半晌。”以及董西廂八[伊州袞]鄭恒打慘道:“把如吃恁摧殘廝合燥,不出衙門,覓個身亡卻是了。”{2}
3. 《辭源》也解釋為“驚怔,發呆”。{3}
以上關于“慘、打慘”的解釋可以歸納為兩種,一是“驚怔,發呆”,一是“悽切”。但這兩種解釋我們認為值得商榷。尤其是在《曲江池》中,“卜又慘”與“卜兒打慘白”中,這兩個解釋都說不過去。試想:卜兒已經“打慘”發呆了,又怎么說出“你休拿刀弄杖的,我肯了,我肯了”這樣清醒的話?可見并沒有“發呆”。另外末還沒有打卜,卜為什么要“悽切”?可見這兩種解釋都值得商榷。而此時末只是拿刀嚇唬卜,卜也不應該是“悽切”。因為一般人在面臨危險或情急時,都會情不自禁地大喊,而不是發呆或悲傷。可見將“慘,打慘”解釋為“驚怔,發呆”和“悽切”確實值得商榷。
二、“慘,打慘”應為“大聲喊叫”之意
“慘,打慘”不應解釋為“悽切”或“驚怔貌。”我們認為應釋為“大聲喊叫之貌”。如此,上文中的“卜兒打慘白”的意思即為“卜兒大喊說……”“卜又慘”意思是“卜又喊叫……”此處的“大喊”是因為“末要拿刀殺卜”,所以“卜”由于害怕而大喊。這樣的解釋基于以下兩個原因:
(一)今山西晉南河津方言至今依然將“喊叫”說成“慘[ts?覸53]”(相當于普通話càn)。如:
1. A: 啊——!
B: 你慘私么哩?嚇我一跳?。ㄗⅲ骸八矫础?,什么。句意:“你喊叫什么啊!”)
2. 包慘呀?。ㄗⅲ喊础安灰薄>湟猓骸安灰辛?!”)
3. 豬[pfhu53]餓得都慘哩。(句意:豬餓得都叫開了。)
4. 你貼,威欠狗慘哩。(注:“威欠”,外面。句意:“你聽,外面的狗在叫”。)
5. 稚都慘了(音liao)三回呀。(句意:雞都叫了三遍了。)
6. 這娃一打針丘慘哩。(句意:這娃一打針就喊叫。)
7. 疼得我很慘哩。(句意:疼得我很叫呢。)
8. 摩托慘哈么哉哩?(句意:摩托車叫得那么響干什么?)
9. “熱得快”慘哩。(句意:熱得快叫開了。)
以上的“慘”都是“喊叫”之意。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1)“慘”的“喊叫”意應用對象很廣,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機器。(2)它所使用的場合也是多樣的,可以是客觀敘述,如例3、4、5、6、7、8;也可以是提醒,如例9;也可以是表達說話人不滿的情緒,如例1、例2。但無論是從所使用的對象還是從所使用場合來看,在河津話中,“慘”的核心意思“喊叫”是貫穿于每一個句子中的。
所以朱先生所說的“悽切”和顧先生的“驚怔、發呆”亦是根據文意而得出的“慘”的意義,但并非“慘”的真正意義。“慘”應釋為“大聲喊叫”意。不過由于“慘”的時候,總是具有強烈甚至是刺耳的特點,漸漸該詞語就具有了貶義,比如上述例子中卜的“慘”與鄭恒的“慘”都具有明顯的貶義,該詞語能很好地表現二人的窘態。而《拜月亭》中王瑞蘭的“慘”就只是大聲喊叫的意思了。
(二)另外,我們也可以從上下文意來斷定“慘”的含義,下面就從語境的角度來推論上面引用的八處“慘”或“打慘”的含義,也當為“大聲喊叫之貌”。
1. 先看《西廂記諸宮調》
(1)卷四:【中呂調】……初喚做鶯鶯,孜孜地覷來卻是紅娘(打慘了多時,癡呆了半晌)。
上面括號中的文字是作者董解元對張生當時情態的一個描述,括號前的文字是張生對自己當時情態的描述。根據張生唱詞“初喚做鶯鶯”這句話,可知當時張生在不停地喊叫鶯鶯的名字,而下面的“打慘了多時”正是對應“初喚做鶯鶯”的,這是作者董解元描述剛才張生喊叫鶯鶯的情景,所以此處的“打慘”也是“喊叫”之意。只是張生當時認錯了人,喊錯了人,當看清是紅娘時,他失望得只有發呆(癡呆了半晌)。
所以此處的“打慘了多時,癡呆了半晌”的意思是:“(張生先前)喊叫了半天鶯鶯的名字,(看到是紅娘后,張生失望得)在一旁發了半會呆?!?/p>
所以此處的“打慘”也是“喊叫”之意。
(2)卷八:鄭恒對眾官,但稱:“死罪,非君瑞之愆?!庇衷唬骸拔抑^矣,倘見親知,有何面目?”
【大石調】【伊州袞】……鄭恒打慘道:“把如吃恁摧殘,廝合燥,不出衙門,覓個身亡卻是了。”
【尾】覷著一丈來高石階級,搴衣跳,衙內每又沒半個人扯著,頭扎番身喫一個大碑落。
此處的“打慘”也是“喊叫”之意。在鄭恒知道鶯鶯是不可能做自己妻子時,覺得顏面掃地,所以對著眾人喊叫:“我與其因吃了這么多的虧而在這兒跟他們互相亂鬧,還不如走出衙門,尋個死算了?!贝颂庎嵑愕摹昂敖小笔且w現他這個“小丑”的嘴臉的,是故意嚇唬別人,想讓別人攔住他,他也有個臺階下。但他哪里知道,他這樣無禮取鬧,已經沒有人站在他一邊,所以當他看到“一丈來高的石臺階”撩起衣服就跳時,衙役們竟沒半個人去攔著,反而是自己從臺階上跌落,吃了個跟頭。通過對鄭恒的喊叫、跳臺階這兩方面的描述,這一丑角滑稽、可笑、令人生厭的形象躍然紙上,這一功勞離不開“打慘”這兩個字。
2. 再看《拜月亭》中“慘、打慘”。
《拜月亭》第一折:
(夫人云了)(哨馬上,叫住了)(夫人云了)(做慘科)(夫人云了,閃下)(小旦上了)(便自上了)(做尋夫人科,云)阿者!阿者?。ㄗ鼋袃扇疲]亂科)(末云了)(猛見末打慘害羞科)(末云了)(做住了,云)不見俺母親,我這里尋哩!
這一段賓白出現兩次“慘”,一次是“做慘科”,另一次是“猛見末打慘害羞科”。
先看“做慘科”。
“(夫人云了)(哨馬上,叫住了)(夫人云了)(做慘科)(夫人云了,閃下)”這段科白主要是描寫夫人的情況的。我們需要把這段科白中隱含的意思補全,才能得出“慘”的含義。
首先,根據前面賓白“哨馬上,叫住了”可知王瑞蘭跟她母親碰上一隊人馬,而她跟母親就是被這隊人馬沖散的,這時王母發現自己的女兒不見了,于是云:“我女兒呢,我女兒呢?”而這也正是“夫人云了”所云之內容。緊接著舞臺上的她要做一個“慘”的動作,根據情理,女兒不見了,應該是本能地大聲喊叫自己女兒的名字,所以“慘”應該是王瑞蘭母親大聲喊叫自己女兒的一個動作,“做慘科”即“做喊叫科”。而不是“驚怔,發呆”的意思。正因為母女二人已走散,無人應答王母的喊叫,王母總不能自己一直在臺上喊,所以王母此時面對觀眾,對觀眾說:“唉,女兒也找不見了,我還是先找個地方住下再慢慢尋找吧。”這正是第三個“夫人云了”所云的內容。因此接下來的賓白中就有了“閃下”這樣的動作。王瑞蘭的賓白中也沒有她對自己母親呼喊的回應,這正符合母女倆走散的情節。
再看“末云了,猛見末打慘害羞科”。
蔣世隆找不見自己的妹妹“蔣瑞蓮”,于是作者設計了“末云了,猛見末打慘害羞科”這樣的劇情,那此處的“末云了”,末“云”內容是什么?根據文義,當為“瑞蓮呢?瑞蓮呢?”或者是“瑞蓮你在哪?”由于“瑞蘭、瑞蓮”讀音太相近了,所以王瑞蘭猛聽到有人喊自己名字(其實是喊瑞蓮)時,抬頭循聲望去,怎么是一男的喊叫自己?四目相對時覺得害羞。所以“猛見末打慘害羞科”,意思是“她猛然抬頭看見一青年男子在‘打慘’(即大聲喊叫),于是做害羞狀”。所以此處的“打慘”也是喊叫之意,是蔣世隆在喊叫。因此“猛見末打慘害羞科”應斷為“猛見末打慘,害羞科”?!按驊K”主語應是蔣世?。?,而不是王瑞蘭;“見”的賓語是“末打慘”。
第二折:
(孤云了)是個秀才。(孤教外扯住了)(做慌打慘、打悲的科)阿馬!你可怎生便與這般狠心?(做沒亂意了,唱)
此段又出現“打慘”。前面是王瑞蘭的父親知道自己的女兒嫁了個窮秀才,很不高興,“孤教外扯住了”即“叫人把蔣世隆抓住”,面對自己丈夫被抓,瑞蘭當然是驚慌——“做慌”,緊接著是“打慘、打悲”,即“悲傷得大聲喊叫”:“爸爸,你怎么這么狠心???”所以此處的“打慘”也是“喊叫”之意。
3. 再看《曲江池》:
《曲江池》中的兩個例子更能說明“慘、打慘”是“大聲喊叫”之意。
第三折:(末又拿刀要殺卜科,卜又慘):“肯了,肯了,今番肯肯兒見地了。”
第四折:(卜兒打慘白):“你休拿刀弄杖的,我肯了,我肯了!”
上句“卜又慘”是承著前面的“末又拿刀要殺卜科”的,正因為末拿刀嚇唬卜,所以卜嚇得大叫,也就是“慘”,于是說:“我愿意了,我愿意了,今天一定要見了?!毕戮涞摹安穬捍驊K白”的意思是“卜兒大喊著說”。
綜上,無論從方言角度還是語境角度,都可以得出“慘”、“打慘”應為“大聲喊叫”的意思。它不僅是臺上演員要做的一個動作,同時也描寫了臺上演員的神態,因為這個動作往往伴隨著滑稽、害怕等表情。
{1} 顧學頡、王學奇:《元曲釋詞》(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11月版,第352頁。
{2} 陸澹安:《戲曲詞語匯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0頁。
{3} 《辭源》(合訂本),商務印書館1988年7月版,第645頁。
參考文獻:
[1] 龍潛庵編著.宋元語言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
[2] 王瑛.詩詞曲語辭例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M].北京:中華書局,1979.
[4] 朱居易.元劇俗語方言例釋[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6.
[5]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