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白沙壁畫是宗教的產物。畫面中,宗教人物占據了大量空間。其中有道教、佛教人物各自單獨呈現的部分,也有眾教合一的共現。本文以色彩理論對畫面中的宗教人物進行了色彩語言方面的淺析,旨在發掘白沙壁畫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關鍵詞:宗教人物 色彩語言
宗教壁畫是以繪畫為手段來表達宗教義理的一種藝術類型。一般來說,“佛”或“道”要有外在形體才能感動信徒,又只有形象才能使信徒獲得對“法身”的“感應”。麗江白沙壁畫是三教合一的產物,其宗教人物就是以“法身”的形式來取得信徒的感化,它以其奪人眼目、震人心靈的色彩效果顯現出不同尋常的藝術價值,這種色彩效果又遵循了色彩理論的內容。
一、白沙壁畫
(一)白沙壁畫簡介
白沙壁畫位于麗江古城北約10公里處的白沙鎮,由于現存壁畫僅有白沙鄉之琉璃殿、大寶積宮、大定閣和白沙鄉束河村之大覺宮,其余均已毀壞,故統稱為“麗江白沙壁畫”。
琉璃殿,壁畫多為佛、菩薩等圣宗集會題材,如“佛會”或“海會”。大寶積宮,是白沙壁畫規模最大的一處殿堂,壁畫以藏傳佛教密宗題材和祖師題材為主、兼有道教題材;大定閣,壁畫繪以藏傳佛教密宗之為主的題材;大覺宮,壁畫主要以漢傳佛教為題材,畫面中也融入了密宗的三面八臂觀音,以及道教的仙真。
(二)白沙壁畫中的宗教人物
1. 道教人物
大寶積宮壁畫中人物:天尊、四御、大帝、元君、后母、天君、天王、帝釋、元君、東王公、風雨雷電四神、二十八宿神、星官、五岳、仙官、仙真等。
大定閣壁畫中人物:四大天君、元君,神將,仙官,護法神將等。大覺宮壁畫中人物:天尊、后母、天君、五岳四瀆、圣母、太乙散仙、仙官玄女等。
2. 佛教人物
中國佛教有三大系:漢傳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云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白沙壁畫中佛教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
(1)漢傳佛教人物
琉璃殿壁畫中人物:大日如來等。大寶積宮壁畫中人物:釋迦佛、三世諸佛、八大菩薩、明王、天王、十六羅漢等。大定閣壁畫中人物:釋迦坐佛、阿彌陀佛、彌勒佛、菩薩、天君、羅漢、飛天等。
(2)藏傳佛教人物
琉璃殿壁畫中人物:大白傘蓋、大黑天神、大安藥叉天神。
大寶積宮壁畫中人物:無量壽佛,四方佛、三世佛、菩薩、金剛、護法神、度母、降魔祖師、戰神、獸神等。
大定閣壁畫中人物:無量壽佛、大勢至菩薩,明王像、明王護法神、三面八臂度母、昌那毒支護法神,密集金剛、喜金剛等。
大覺宮壁畫中人物:佛母等。
二、依據的色彩理論
(一)東方色彩體系——“五色說”
東方的色彩體系是建立在中國傳統“五行說”的基礎上,將青、赤、黃、白、黑稱為五正色、五方色或者五彩,還將這五種色混合形成的另外五種色碧、紅、紫、綠、硫黃叫做五間色。自然界的色彩被賦予了貴賤、尊卑等不同意義,正色的等級高于間色。
(二)現代色彩體系——“色彩構成”
“色彩構成”是一個龐大的科學理論體系。任何色彩作品都具備了三個基本的重要性質:色相、明度和彩度,本文僅以這三個要素來分析和研究壁畫的色彩配置。
三、白沙壁畫宗教人物的色彩語言
(一)基于“五色說”對白沙壁畫宗教人物的色彩語言研究
1. 基于“五色說”對道教人物的色彩語言研究
天尊(圖1),位于大寶積宮南壁“南無五色毫米圣母”主尊上方左側。圖中人物頭戴帝君冠,身著紅服。身后呈現橙色祥云,畫面多處使用了金色勾線。
古代,黃為正色中的中央之色,為帝王專用色,畫中的金黃表現出天尊高貴身份的效果。赤色、黑色也屬正色,為帝王所用色彩,具有莊嚴、神圣的感情色彩;赤,也叫紅色,是比朱色稍暗的顏色,具有王者地位,含有尊貴的意義,民間不許用,有時帝王著紅服;畫面中還用了橙色,橙黃、橙紅,多用于帝王的宮殿有句話說的好:“紅與橘紅色之王,永恒不變顯威嚴”。
2. 基于“五色說”對漢傳佛教人物的色彩語言研究
八大菩薩(圖2),位于大寶積宮南壁《南無孔雀明王大佛母海會》主尊左側。這是前來赴會的八大菩薩,頭戴金冠且飾有紅色纓絡,所穿衣服有小面積赤色和大面積黑色,人物背后浮現出大片白色祥云。
八大菩薩皆戴金冠,使畫面呈現一種神圣的感覺,將菩薩的端莊表現得淋漓盡致。黃色是正色之一,而金黃在壁畫中往往意味著高貴莊嚴和富麗輝煌,多用之佛和菩薩的衣飾。此外,黃色還帶有濃重的宗教氣息,在佛教中代表智慧與中道。
紅色也是正色之一,含有尊貴的意義,是民間不許用的,紅色在佛教中是出家人的著裝色。黑色也是正色之一,代表了女相菩薩的高雅、神圣、莊重,也象征著菩薩高高在上的權力和她惠及人間的無窮力量。
3. 基于“五色說”對藏傳佛教人物的色彩語言研究
大黑天神(圖3),位于琉璃殿。畫中人物呈恐嚇狀,眉毛以紅色勾畫于黑面孔上,赤色鬃發,身后是紅、黃色熊熊火焰。
紅色為正色之一,是象征勇敢的顏色,還代表警告,有充滿力量的護法神保護佛教所起的震懾和警示作用。黑色也是正色之一,但它也有邪惡、黑暗、恐怖的含義,西藏密教認為大善的實現需要大惡的推動,因此護法都從邪惡的反面獲取以惡制惡的力量。
大黑天神背后有紅、黃色火焰,二色皆是正色,也是“陽”色,具有陽剛之氣,對屬“陰”的妖魔鬼怪具有震懾、降伏的作用。人物身體呈黑色,占據了畫面大部分面積,深黑色的悲壯、陰暗的色彩表明了主題內容的象征意圖。畫面中的黑、紅色相影響,使畫面整體呈現出紫色效果,給人神秘、陰森氣氛懾人心扉的感覺。
(二)基于“色彩構成”對白沙壁畫宗教人物的色彩語言研究
1. 基于“色彩構成”對道教人物的色彩語言研究
帝釋、仙真(圖4),位于大覺宮西壁“佛會圖”主尊右側。畫中人物頭戴冕冠旒冕,著暗色服裝,有一種低調、儒雅感。
畫面背景和人物衣服皆呈現黑色,但傾向于發藍、褐和紫的不同黑。大面積不同彩度的黑配置上不同彩度層次的紅,色相上為同種色配置,明度為低中調,彩度為灰強調,整個畫面使人感覺到統一、文靜、雅致、含蓄、高雅、穩重中顯生動。
2. 基于“色彩構成”對漢傳佛教人物的色彩語言研究
飛天(圖5),位于大定閣正殿北壁“觀音菩薩”右上角,畫中人物金冠高髻,瓔珞蔽體。
整幅壁畫色彩豐富,色調和諧,以綠為底。色相上講為色相環上相距180度的紅綠對比色配置,色相對比較強烈,這樣的色彩效果強烈、醒目、豐富、活潑。明度為中長調,不同明度的紅配以大面積的墨綠,色彩深沉而對比強烈,穩重之中又有生動;彩度為中強調,可以看出紅色中加入大量的白色,使紅色的色性減弱,以及降低綠色純度使得鮮明度降低,從而來緩和對視覺的刺激,隨和性加強,實現了強烈對比又和諧統一,展示了畫面的裝飾美。
3. 基于“色彩構成”對藏傳佛教人物的色彩語言研究
金剛亥母(圖6),位于大寶積宮北壁,畫面人物周身主要用紫紅、橙色、黃色顏料繪制。
該畫以黑為底,但所占面積小。畫面中深沉的紫紅與較鮮艷的紅和紅橙配置,色相為色相環上90度左右的類似色配置,大面積不同彩度的紅色配置上低明度的黑底,更加突出了主要人物。明度為中強調,彩度為中中調,這樣所產生的效果是明快、活潑、飽滿、沉穩且莊嚴。
四、結語
白沙壁畫是宗教的附屬品,但因統治者對文化的重視,畫作由高手繪制;它又是西南邊陲的藝術品,由多教畫家參加繪制,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白沙壁畫中宗教人物是依據宗教中已有“法身”而繪,在西南地區,有著“法身”形象的白沙壁畫被眾多宗教徒所崇信;如今它不僅僅有著宗教的教化作用,也作為一種文化的遺存被人們觀賞、稱贊,從而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它,了解宗教的內涵,了解麗江的歷史,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海濤.云南歷代壁畫藝術[M].成都:四川文化出版社,2002.
[2] 柳愛妮.中國古代壁畫色彩[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9.
[3] 陳江曉.現代敦煌石窟壁畫繪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作 者:王瑞瑞,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專業在讀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設計藝術理論研究;袁濤,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