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世界最有底蘊的文明古國,只有華夏族群。今天的希臘已經不是古希臘的直接延續,今天的埃及和古代的埃及很多都不一樣,印度也是這樣,印度的歷史有一千年的錯簡。只有中華的人種和文化,一以貫之延續到今天。它所強調的孝道、仁愛,恰好是這個文化的核心方面。其實先儒孔子講的孝其實是讓人做體驗的。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只是讓我們平靜地體會對我們最關愛、最無私的是我們的父母,我們要將心比心,拿這樣一個愛去關愛別人、關愛陌生人,把這個推己及人,這就是我們孝道、孝德的一種社會應用。
◎親親相隱
《論語》的子路篇里有個故事:葉公是楚文化地區的人。孔子有一次帶著門徒走到楚國的時候,葉公就揶揄他說,我家鄉的人非常正直,有個叫直躬的人,他的父親順手牽羊,他就去告發。葉公這樣挑戰以后,孔子非常冷靜地應對,說我們鄉黨里面也有一個非常正直的人,他和你說的直躬不一樣,父親有事情兒子幫他隱,兒子有事情父親幫他隱,直在其中矣。這是直嗎?孔夫子為什么這么說呢?為什么父親偷了羊,兒子去舉證,孔子居然說他們的鄉黨的直是相互不告發呢?隱,在這里是不當眾宣揚親人的過失。
情這個字,古代漢語中就是實際的實,情者實也。《孟子》里面講:“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乃若其情”的情就是實,實情。所以立法根源根據法的公平性、普遍性、無例外性,它是因應人情所做的外在化、規范化的東西,但是法要合情合理,另一方面法律又規范人情,所以法律和人情之間是統一的不是對立的,按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它是一個辯證的關系。
《禮記·檀弓》篇說,侍奉親人有隱而無犯,不要犯言直諫,不要公開宣揚你的至親丑的一面,但是你可以和顏悅色地婉言批評與勸告。如果你的父母去世了,不要工作,在家里守喪三年;如果侍奉君主,要犯言直諫,那就不能講隱,因為是公共事務,所以臣子對君主,也是君主死了以后守孝三年,但是這個時候父母死了,再守孝三年;而侍奉老師就無犯無隱,如果老師沒有人奉養,你去奉養老師,你可以不必脫離工作。可見我們對待親人、對待君主、對待老師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有犯無隱、一個是有隱無犯、一個是無犯無隱。這說明在中國儒家傳統文化中,公私是分明的,所謂“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在家庭的事務中家庭為上,在公共事務里義德高于恩德。所以我們看古代的儒家文化有一個非常繁復的討論,在這里面他們講的人性、人情其實是法律的基礎。
法律如果是大家執守的法律,良法一定不會違背人情,惡法就不是這樣。我們知道秦始皇之后,有一些朝代奉行的法家的法——連坐。這個非常殘酷。儒家在調節傳統社會的時候,把仁孝作為基礎性的價值,然后在法律條文上要給予私有領域、家庭以權力。今天西方法律的緘默權、親屬權、容隱權這樣一些特免權,在中國傳統社會也給予了一種保障,所以親親互隱講的是這樣一個意思。
◎大義滅親
大義滅親也是儒家傳統。周公平管蔡之亂便是大義滅親。周武王的弟弟周公輔佐成王的時候,他的兄弟管叔蔡叔協同武庚叛亂,結果他殺管叔流放蔡氏。這樣的事當然是事關公共領域,事關國家安全,對于國家公職人員有類似的要求。《左傳·召公十四年》有條材料,孔子贊揚一個叫叔項的,叔項在公共場合指出他的弟弟叔羽犯法,按律當斬。孔子說治國之行不隱于親,這跟前面講的父子互隱恰好相對。
我們看到,這種場合和孔子講的案子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民事案,一個是涉及到公共領域的大案子,涉及到國家公職人員公共利益的,比方說,法律尊嚴的問題。周公平管蔡之亂,這是直接涉及到國家安全的問題。《左傳·隱公四年》記載的石碏,石碏是個長者,老臣。衛莊公的三兒子,州吁,很暴力。石碏的兒子石厚,助紂為虐。莊公死,應該是由他的長子姬完來繼位。結果呢,州吁和石厚殺死了繼位的桓公,賄賂魯國、陳國、蔡國、宋國來攻鄭國。石碏就設計,讓陳國的國君假作結盟,要州吁和石厚去談判,利用談判的時機把他們抓起來。陳國的國君就帶話給石碏,說你的兒子是脅從,沒有死罪,你就不要殺他了。但是石碏呢,還是派自己的家臣去把石厚殺了。孔子說,石碏是純臣也,是純粹的老臣。可見孔子和儒家也是稱頌大義滅親的。石厚本來可以從輕發落,石碏認為不能夠徇私情,拋大義。所以石碏就去殺死了石厚。《呂氏春秋》就記載了墨家的巨子。他居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人,秦惠王免他的兒子死罪,他用墨家的法,還是處死了自己的兒子。
大義滅親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資源。如何來分出大義滅親和親親相隱呢?為什么大義滅親我們是值得從道德層面提倡的?而且剛才講到了大義滅親一般是在公共事務領域,是對國家公職人員的要求,不是對老百姓的要求,不對老百姓要求大義滅親,但是對老百姓的親情卻要加以保護。我們一再講到兩害相權取其輕,對親情的保護,是對社會公益最根本的保護。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最有權威的一個法律專家是謝覺哉,他說合情合理才是好法。當法和人的正當情感發生沖突時,法要順應和保護人的正當的情感。一個健康的文化是不盲目地鼓勵大義滅親的,在私權和公權沖突的時候法律應該保護的是老百姓的私權。為了國家民族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為了建設更加文明的社會主義文化,保護公民的隱默權、緘默權、容隱權、家庭權、拒證權。
編輯/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