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婚禮在一個個年代中逐步演變,有網友說,爺爺娶奶奶只用了“半斗米”;爸爸娶媽媽只用了“半頭豬”;而等“我”(80后)結婚,卻要用爹娘“半條命”。網友計算,中國人的結婚成本30年來增長了數千倍。年輕人想要組織一個溫馨的小家,卻又苦于無法承擔這份甜蜜的負擔。
網上一個名為“對比70年代至今的結婚成本”的微話題對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紀的結婚賬單做了詳細比較。總結出70年代,結婚僅需花費600元;80年代,結婚需花費3000元;90年代,結婚需花費33000元;到了21世紀,結婚成本就已高達426200元;到了目前價格狂飆的今天,恐怕有426200元也沒有辦法讓甜蜜的小兩口有足夠的信心去結婚了。
“婚不起”漸成年輕人共鳴
上世紀70年代,聘禮或嫁妝俗稱“老三件”,也就是自行車、手表和縫紉機。作為當時家庭生活水平的體現,有這“三件”的婚禮才算是體面。
時代變遷,“三大件”的內容不斷更新,但以此為消費指標,中國人對“三大件”的“面子追求”卻從未改變。然而,現在的“三大件”是越來越消費不起了。
上世紀70年代,“鳳凰”、“永久”牌的自行車,“蝴蝶”、“蜜蜂”牌的縫紉機,“梅花”、“北京”牌的手表,是家庭必備的“老三樣”。1978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3.40元,而置辦齊“老三樣”總價約為380元,基本相當于一人一年的收入值,考慮到1978年基本生活開支系數(恩格爾系數)為57.50(即基本生活開支占收入的57.5%),那么,按1978年數據推算,上世紀70年代,每人每年剩余的可支配收入值約為146.17元。理論模式下,一般城鎮家庭置齊“三大件”的時間需3年左右。
上世紀80年代,“新飛”、“雪花”牌的冰箱,“牡丹”、“日立”牌的彩電,“水仙”、“威力”牌的洗衣機成為新“三大件”。1982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26.6元,“三大件”價格總值約為1900元,1982年恩格爾系數為58.70,理論上置齊“三大件”需9年左右。
上世紀90年代,“三菱”、“格力”牌的空調,“愛華”、“松下”牌的音響,“JVC”、“索尼”牌的錄像機新“三大件”上位。以1990~1999年中期收入水平來衡量,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本在3500元左右,恩格爾系數中值為49左右,這個時代的“三大件”最低配置價格為16000元,置齊“三大件”需10年左右。
2000年后,房子、車子,已無可爭議地成了“婚姻必備”,另外提得最多的無非是保險、子女教育、旅游等,歸根結底,都是“票子”。結婚三大件的轉變,直接反映出居民可支配收入越來越多,消費升級流行。通脹水平升級以及經濟發展直接促進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但居民購買力則呈現出連年下降趨勢。以2010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9000元計算,恩格爾系數為35左右。撇除存款不算,買房買車總計為150萬元,滿足時間為121年。結婚,對于兩個相愛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件非常甜蜜的事情,但曾幾何時,這份甜蜜卻開始變得異常沉重。買房、買車、拍婚紗照、辦婚禮……每一項“甜蜜因子”的背后都需要大筆資金的支持。“婚不起”,漸漸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共同感受。
結婚究竟需要多少成本
有網友說,爺爺娶奶奶只用了“半斗米”;爸爸娶媽媽只用了“半頭豬”;而等我結婚,卻要用爹娘“半條命”!此話不假。近日,上海一對小夫妻微博曬婚禮賬單引來眾人圍觀。除去房、車,雙方合計花了32萬元,而且多數都由雙方父母承擔。網友計算,中國人的結婚成本30年來增長了數千倍。
當中國式婚禮在一個個年代中逐步演變,當這愛的接力棒如今傳到“80后”手中,人們不禁想問,現在的我們還“婚得起”嗎?
結婚新人成負翁
“‘婚不起’,真是‘婚不起’,把所有程序都走完,差不多像是被剝了一層皮。”在杭州一所高校當老師的高琳玲(化名)不久前剛剛跑完她的婚禮“馬拉松”,她的臉上寫滿了疲倦和無奈。
今年29歲的琳玲老家在山東日照,在杭州完成學業后順利成為下沙一所高校的老師。雖然參加工作沒多久,但是家里大人看著兩個孩子年紀也不小了,就催促他們在今年完成婚禮。
“一開始就為花銷發愁。”說起結婚,琳玲依然皺了個眉頭,因為現在高校年輕教師收入相對偏低,像她現在雜七雜八全部加起來也就每年六七萬元,所以對結婚開銷格外敏感。“還好我不是男的,要是靠我一個人辦婚姻大事,基本沒有可能。”她苦笑著說。
而未婚夫阿俊的老家在陜西農村,父母務農,并沒有什么積蓄,如果要結婚,最后還是得靠自己。好在,阿俊參加工作已有幾年,現在年收入10多萬元,在杭州的年輕人中也算可以。于是小兩口決定,結婚開銷的大頭由自己承擔,但是一定要節省。為了盡可能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開支,兩人還粗粗做了一份預算,準備10萬元左右搞定這樁喜事。
不過喜事到頭來并不全是喜悅。“累!”這是琳玲總結的第一個關鍵詞,因為兩人老家與工作地分屬三省,3個月里,小兩口分別跑了山東日照、陜西咸陽、浙江杭州三個地方,光單趟就要4000公里。而且在山東老家和杭州各走了一趟婚慶常規程序,在陜西則按當地風俗在村里熱鬧了幾天,都不是省事的活。
第二個關鍵詞自然就是“貴”。光杭州擺的15桌婚宴就花了6萬多元,再加上5萬元的煙酒、近2萬元首飾、親戚來杭州參加婚禮加游玩的近3萬元接待費,最后跑完這場婚禮“馬拉松”,小兩口整整花了21萬多元錢。
“相當于我們兩個人不吃不喝一年的收入!”高琳玲說。雖然在結婚過程中,兩人找朋友借婚車、沒有買鉆戒,一再告訴自己要省一點再省一點,但是另一方面,“畢竟一輩子就結這么一次婚”、“不體面的話,親戚、朋友、同事難免說閑話”等聲音一再充斥耳邊,最終,兩人的支出一次次超出預定范圍。
部分新人成“婚慶啃老族”
在新人扎堆結婚的背后,受用工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婚慶消費價格高企,結婚成本一路走高,各大酒店婚宴一席難求。許多都市年輕人無力支付高昂的婚禮費用,不得不在購買婚房之后,再次尋求父母幫助,成為“婚慶啃老族”。
家住北京東城區沙子口附近的魏師傅為了兒子婚宴操碎了心:“酒席價格先撇開不講,叫人著急的是根本訂不到。我們老兩口從3月就開始操持,沒想到還是晚了。我問了七八家酒店,結果人家告訴我‘十一’期間的酒席,提前一年多都訂完了,20桌以上的婚宴更是訂不到。”
事實上,婚宴一席難求的情況并非只出現在北京。太原籍的董小姐將于月底舉行婚禮,父母早在一年半前就在老家預訂了喜宴。“我們都在京工作,操辦酒席就由爸媽負責,不提前訂根本訂不到。”當被問及結婚費用時,董小姐有些不好意思,“要是單靠我們肯定不行的,主要是父母支持。”
婚宴不僅一席難訂,價格更是貴的離譜。“最低標準每桌2588元起,12桌起訂,小廳還需加10%的服務費。”豐臺區一家四星級飯店的工作人員說,“現在各大酒店都定了起步價,從兩三千到六千元不等。”據了解,北京市區五星級酒店婚宴價格最低都在每桌4600元以上,即便是草坪婚宴,也沒有低于4000元的,一場婚宴的費用往往要六位數以上。然而即使如此,八成酒店的2012年婚宴檔期基本已經排滿。
“食物成本不斷上漲,員工成本也一直增加,現在漲工資都不一定能雇到服務員。”一名婚慶公司內部人士告訴筆者,“再說只要有一家漲價,同級別的酒店都會跟著漲,不然顯得檔次低了。”
在酒店爭相漲價背后,卻是新人父母為獨生子女的“終身大事”用盡積蓄,年輕人無力支付婚禮費用,也不得不選擇“被啃老”,這背后也有攀比心理作怪。“這一代年輕人個性化較強,希望在婚禮上別具一格,朋友圈里有面子。”北京市一家婚慶公司的工作人員如是說,“以北京為例,婚禮前期準備及婚宴慶典通常要花費15萬至20萬元。”結婚成本除婚宴本身外還有其它費用,如婚房裝修,采購汽車,婚紗照,蜜月旅行等。“一般來講,破費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大有人在。”
結婚有如抄家底
結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結婚中所需的花費也是人生中的一筆不小開銷。近日,網曝中國娶老婆成本最高10城市,西安娶老婆花費54萬。網友驚嘆54萬都可以在西安買房了。隨著物價的飛漲,結婚的花費也有所不同,有網友列出2012年結婚新標準,列出結婚中所需的所有花費。
很多網友看完這一連串的數字后,都表示很有壓力,對于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如果工作只有幾年時間,一個人拿出這么多錢是不可能的,只能讓父母掏了。對于自己以及父母這都是不小的負擔。對此有網友認為,這不是結婚,分明就是買媳婦呢。結婚把家底都抄了,這婚還不如不結呢。兩個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感情,不是拿金錢衡量愛情。況且凡事都要量力而行,花多少要看個人的家庭條件,條件好了多弄點條件差了少弄點。兩個人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高昂的結婚成本和風俗、文化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因此,開源節流準備結婚費用才是奔向幸福生活的王道。開源有兩種方式:一增加工資性收入;二增加理財性收入。節流要在不降低現有生活質量的前提下,適當縮減不必要的開支。
裸婚小媳婦曬賬單:不買房車生活也很幸福
又到了結婚旺季。看到身邊的朋友忙著裝修房子、訂酒席,武昌中北路的劉燕(化名)笑稱老公“太劃算了”,沒花什么錢就把她娶進了門。原來,劉燕和她老公是典型的“裸婚”族。她告訴筆者,盡管沒在武漢熱熱鬧鬧地辦酒席,沒買房、沒買車,但二人世界依然過得很甜蜜。
不急著買房租房結婚
劉燕跟老公是去年10月28日領的結婚證。兩人的積蓄加上父母的“贊助”(包括聘禮),一共有12萬元。“這個錢在武漢買個房子,連首付都不夠,干脆就先不想,”劉燕稱,這12萬元就當是“發展基金”,準備時機成熟后,不給別人打工,自己出來創業。
當然,要結婚,住房是大問題。劉燕婚前是與同事合租,老公住單位宿舍,現在,他們在外面租了個帶熱水器、空調的一室一廳,房租一個月1200元。劉燕還花了3400元置辦了些床上用品、簡單的家具和一臺洗衣機。由于房子離單位近,劉燕下班后可以走回家,老公坐一趟公汽就可以到,每個月的交通費為70元。
酒錢父母掏 禮金父母收
劉燕告訴記者,她跟老公都不是武漢本地人,兩人就只在老家辦了喜酒(酒錢雙方父母掏,禮金父母收著)。兩人各買了一套新衣服,老公的是特價500元的西裝,她花380元買了一套喜慶的紅色裙裝,兩人只用“出席”一下婚禮,別的就不操心了。
武漢這邊,他們沒有舉辦婚禮和婚宴,只是到漢正街買了200多元的喜糖和瓜子,在辦公室里送給同事吃,算是告訴大家,“我們結婚啦!”
照婚紗照花費1000元
婚姻是大事,人人都說女人穿婚紗最美麗,結婚照婚紗照是必須的。考慮到目前沒有固定住所,相冊、大照片太占位置,搬家時也不方便,劉艷選擇了一家工作室,對方只負責化妝、提供服裝、拍照,所有照片刻成光盤給劉艷,劉艷花了1000元,效果還不錯。
結婚戒指是定情物,劉燕買的鉆戒,花費3999元,老公則選擇了一枚素戒,1300多元。
由于工作忙,兩人還沒度蜜月。初步定在到海南旅游,當然,會選擇在淡季出行。
一個月可以攢2000元
結婚前,兩人在單位跟同事“拼飯”,下班后都在外面吃。現在兩個人了,做飯倒成了常事。由于租的房子離劉燕單位近,所以由劉燕先到家張羅飯菜,吃完飯在網上看電影,“這比談戀愛的時候還省錢。”
劉燕夫妻二人收入約6000元。粗略估算了下,兩人一個月房租、吃飯、水電、網絡、電話費等,共需3000元左右。再除去買衣服、周末出門玩等開銷(平均每個月1000元),一個月兩個人可以存下2000元的“發展基金”。
在愛情與面包當中,難以抉擇,但總會有人堅定的選擇了要愛情,再苦也要在一起。兩人結婚,省掉傳統的婚慶模式,兩個人,到婚姻登記處,用9元就把自己的一輩子幸福交給了對方。即使沒錢,也要在一起相濡以沫。我們可以沒有房子,可以沒有車子,但不管怎樣,我們不可以沒有愛!愛是我們最重要的信仰。
(編輯 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