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縣查拳來自于一個愛國者的傳說,體現的是一種愛國情懷和精神,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所以,一直以來被世人所重視,并不斷發揚光大,成為一個聞名于世的優秀拳種。經過千百年的風雨歷程,冠縣查拳被社會潮流推到了歷史的邊緣。
中國武術,現在人們習慣稱之為中國功夫,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拳,作為功夫的一個重要門類,歷來參與者眾,流傳最為廣泛。而查拳是拳類中的重要一支。查拳發源地是山東省冠縣,流行于山東、河北、河南,北京、山西,后遍及海內外。
查拳的歷史起源
根據查拳譜上的記載,查拳起源于唐朝。據傳說,唐代一支東征軍途經冠縣張一莊,青年將領滑宗歧負傷滯留該地。在當地群眾的精心照料下,他恢復了健康。留住期間,他發現村里人酷愛習武,就把自己的武藝傳授給當地村民作為報答。后因學武的人太多,因他一人之力教授不過來,就把旅居長安的師兄查密爾請來一同施教。
關于查拳的起源,說法不一。比較流行的說法還有,在明朝末年,倭寇經常侵擾中國東南沿海,明帝命戚繼光為抗倭大將,并詔書天下,聚兵東征,抗倭保國。新疆回族查密爾(尚義),出于愛國,應征東來抗倭。但是由于路途遙遠,氣候多變,長途跋涉中,經魯西染病。后經當地回族人民的精心照料,逐漸康復。為報答關照之情,查尚義將自己武藝悉心傳授給回族鄉親。他逝世后,人們便把他傳授的武藝命名為查拳,以此紀念。而滑拳乃是他的師弟滑宗歧所傳,故有“查滑不分”之說。
還有更進一步的說法:查拳起源于山東冠縣張尹莊(又名一里莊),由回族人查尚義(查密爾)、滑宗岐、武殿璋等人創編。然而,朝代又說成了明朝,那時西域回民查尚義為抗擊倭寇侵略我國沿海,應征到內地,行至山東冠縣因病療養,當地百姓對這位愛國義士愛戴尊敬,精心護理。查氏有一身武藝,病愈后為感激當地百姓的恩情,遂將周身武藝留傳給冠縣一帶的人們。
不管是怎樣的說法,冠縣查拳來自于一個愛國者的傳說,體現的是人們的一種愛國情懷和精神,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所以,一直以來被世人所重視,并不斷發揚光大,成為一個聞名于世的優秀拳種。
查拳的發展歷程
查拳是很講究習武者道德品行的,要求“學拳先明理,習藝先尚德”。在查拳的發展歷史上,早期應推清朝雍正時的“飛腿”沙亮。在《冠縣志》中記載“沙亮,字智公,雍正五年武進士改侍衛,授巡捕營守備,歷升陜西延綏鎮標左營游擊,乾隆十三年征大金川力戰陣之……”馬永貞也是查拳的傳人。據記載,馬永貞是臨清人,自幼跟隨龍飛云習武,曾受袁長清指點,精諳潭腿、查拳等功夫。
《清稗類鈔·技勇類·拳用大架子小架子二派》中曾有過這樣的記載:“光緒朝,馬永貞以大力著名于滬。一天,有賣藝力士約武伶十余人與之決斗,皆辟易而退。”在北京地區早有查拳流傳,其中比較有影響的號稱“大槍劉”的劉昆,回族,字世安,原籍臨清人,生于1868年,卒于1965年。享年97歲,其父為清朝北守備。真正比較廣泛系統地流傳北京的查拳應是常振芳,1956年應國家體委邀請到北京傳藝。
著名武術家常振芳(1898-1979),自幼酷愛武術,苦練不輟,深得張其維老師的器重。所以,青少年時就以武藝超群而聞名,成為張氏查拳門下的佼佼者。常老師一生致力于武術教學研究,造詣深透,使查拳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風格特點更加突出,內容更加豐富。1937年日寇制造“盧溝橋事變”,億萬民眾一致要求抗日,在國難當頭之際,他毅然加入了抗日大刀隊并任隊長,殺得日寇魂喪膽破。解放后常先生做了大量有關查拳的材料挖掘整理工作。
李鳳林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練習查拳,至今已有30余年了。“1978年前后,查拳最熱。當時拳場很多,人們練拳的熱情也高。孩子無論年齡大小都入場練拳,有時場子人滿了,一些孩子就到街上去練。”
“那時練拳都是自發的,大多不繳學費,也不行拜師禮,由于參與者眾多,普及程度比較高。”李鳳林說。
王秀芬今年42歲,是冠縣體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冠縣惟一專職從事查拳教學的人。她師從張子英老師,9歲開始學習查拳。“晚上在場子里掛一盞燈,師兄弟們在一起練拳感覺很興奮。一到夏天,中午也有很多人練拳。”
張海敏也認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冠縣查拳的繁榮時期,不少外國武術愛好者慕名來冠縣學習查拳。
冠縣西街清真寺阿訇張士凱從1999年開始學習查拳,其父親是一位老拳師。他認為,冠縣查拳的鼎盛時期應該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七八十年代是復興時期。
“那個時期出現了,張其維、張鳳嶺、張英振、張英健、張錫太、李超群等一大批查拳大師,拳場也很多,影響比較大。”張士凱說。
清代雍正年間的回民沙亮是查拳的代表人物,他將查拳推向了一個巔峰,此后傳承不斷,在長江兩岸逐步流傳。
查拳的套路特點
歷經數百年的實踐和演變,查拳形成了現今的冠縣的“張式”查拳,冠縣的“楊式”查拳,此外,還有河北省任城的“李式”查拳,三大流派。三派的套路內容不同,練法也各有其妙,但其拳理相同,要求也大體一致。
傳統較高級套路有十路,又因在第一、二路中又各有一正一副兩路,為十二路,后副拳又發展為十路,即正拳十路、副拳十路。通俗叫法是:一趟拳、二趟拳、三趟拳等等,也有按名稱來區分。查拳重視彈腿,拳套共分10路,每路有30~60個動作。第1、2路又各有副拳一套,正,副套路又有一剛一柔的技術要求。10路查拳的名稱是1路母子、2路行手,3路飛腳、4路升平、5路關東、6路埋伏、7路梅花、8路連環、9路龍擺尾、10路串拳。
查拳的基礎功有炮拳、滑拳、洪拳、腿拳。查拳還分長短單(雙)練器械以及對練(徒手對練、器械對練、徒手與器械對練等)。構成查拳體系基本動作和方法的有步型、步法、手型、腿法、平衡、跳躍旋轉、擊、刺、劈、砍等。
查拳在魯南一帶也很盛行,叫黑虎查拳。拳法以一百單八掌著稱,是清末民初魯南蕭羲之先生創編的。他是一個武術家,他的拳法講究臂堅腰實、擊打猛烈,長拳中的手、眼、身、法、步,動、靜、起、落、站等招式配合緊密、布滿全場。特點是步法清晰、以快制勝,以快為先,講究以快打慢,慢打遲,拳打人不知,出手如閃電,回手如燒灼。黑虎查拳很重視腿法與步法,有“手是兩肩門,全憑腳打人,寧挨兩拳,不挨一腿”之說。技擊中以腿為主,拳為次。其手法中的沖、擺、劈、撩、頂、撞、靠與腿法的彈、掃、截、跺、擺、蹬、掛結合使用。手引腳踢,腳彈手擊、上下合一、虛實連環,以腳取勝,勁力是技擊之本。
黑虎查拳套路結構嚴謹,動作舒展大方,快速敏捷,勁路順達,剛柔上濟,手腿相隨,神形兼備,可謂風格鮮明。
黑虎查拳在動作組合與銜接上,要求大動作與小動作互鑒、高動作與低動作相同,開合起伏貫穿套路之中,使之整體連貫,天衣無縫,顯示出其舒展、圓滑、大方的氣度,給人一種協調美的享受。黑虎查拳動作以快領先,并能巧妙地與慢、頓、停、翻、閃、跌、仆結合一致,體現出動靜與虛實的對立統一,極富陰陽轉換互為根的哲理。黑虎查拳勁從腰發,貫于腿臂,行于手足,自然流暢;挺胸收腹,擰腰順肩,動作順達,意隨著行,力隨意發,無僵滯,不呆板。忌拙力,節奏明快;竄騰跳躍輕巧、靈活。拳諺曰:“起如鴿、落如貓、砸拳如爆竹、擊響如巨雷”。演練布滿全場,迂回、穿插在四正、四隅。黑虎查拳摔法系快摔法,沾衣即跌。如:大別子、倒口袋、古樹盤根、臂靠摔、搖出摔、背胯摔、抹面摔等。技擊中的拿法、分肋、錯骨、點穴、反關節是黑虎查拳的絕技。蕭羲之先生把黑虎查拳的技擊方法總結為10個字:縮、小、軟、巧、錯、速,硬、脆、滑、綿。
作為武術品類的查拳是一個表現力很強的行當,其專業性和嚴謹性不可能被太多的人所掌握,中國第一位武術教授張文廣是查拳傳人,也是張式查拳宗師。他對查拳的貢獻極大,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到冠縣參加查拳的挖掘整理工作。現在關注查拳傳承的人們都是在推崇張老先生的成果。作為一種日漸被大眾所忽略的優秀傳統武術項目,任何推介工作都是有益的。
查拳是中華武術的優秀拳種之一,它以站樁抓把開始、彈腿入門、套路求法、散打求真。查拳的風格特點是姿勢舒展挺拔,發力迅猛,動靜有致,剛柔兼備,步法靈活多變,結構嚴謹,剽悍矯捷的形態,是較為系統的拳種。以求藝度形的技藝特色引導習武者逐漸進入刻意求真的練功境地。以提倡“習藝尚德,學拳明理,藝德并舉”,開拓思維,啟發悟性的查拳思想和獨特的風格,瀟灑的姿態,深受習武者的青睞。
查拳日漸式微
查拳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幾年來,隨著習武之風的不斷形成,作為中華文化一個項目內容的查拳,越來越被習武者們所選學,冠縣作為查拳的發祥地,查拳也成了這里的一塊金字招牌,在地方大力推廣的情況下,練習查拳的市民越來越多。該縣正在推行查拳進小學的計劃,一些套路已經制作成光碟,發到小學中去,成為全國較早推廣中小學武術操的縣,有關人員開始編寫查拳操。康振標和王秀芬是極力推廣者,他們都在想方設法推廣查拳。現在已經推出培訓教練、訓練苗子、推廣套路的方略,縣里將體彩基金用于查拳的傳播、傳承和產業發展。
查拳推廣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冠縣的威名也傳播到世界。在第九屆“武德杯”香港國際武術節上,冠縣查拳代表隊摘得25枚獎牌,其中金牌15枚。其中,張美玉、張沛玉姐弟倆在查拳、樸刀項目中每人摘得2枚金牌,張沛玉年僅5歲。王秀芬作為新一代查拳傳人,連續參加了三屆香港武術節,在歷次大賽中,她獲得金牌15枚,威名傳遍國際武術界。去年,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的武術愛好者不遠萬里專門來找王秀芬學習查拳。2008年,冠縣的武術選手李冉以扎實的表演功底被央視二套“非常6+1”欄目選中,制作了一期介紹李冉練武及生活的專題節目。
但是,過去的輝煌無法掩飾現在的敗落。李鳳林甚至用“破爛不堪”形容冠縣查拳的現狀。張士凱則說,冠縣查拳的傳承存在危機。王秀芬也認為,冠縣查拳發展不盡如人意。
拳師們的擔憂源于現在的人們對查拳的認知程度很低。不少年輕人不知道查拳,更不知道查拳發源于冠縣。“我所認識的朋友沒有一個練拳的,它好像離我們很遙遠。”28歲的南街青年李宏振說。
“即使有一些孩子跟我練過,一旦升上初中就中斷了。如果說有人堅持練下來,也是出于升學等方面的考慮。”李鳳林說,兩個兒子初中畢業后在他的強迫下練過拳,但時斷時續。練拳太枯燥了,不如電腦有吸引力。張士凱說:“我們從內心愿意將查拳傳授給下一代,但根本沒有人愿意學。現在也沒有練拳的氛圍了,很多孩子在閑暇時都進網吧了。”
目前,王秀芬在冠縣兩所小學開辦了查拳培訓班。“沒有專職場地,只好在學校的操場上練拳。”
談到查拳的式微,張海敏說,在查拳比較繁榮的年代,民間的娛樂生活比較匱乏,人們到場子里練拳不僅是為了強身壯體,也是一種精神需求。“如今,人們有了很多休閑娛樂方式,而且對經濟利益的追求也抹殺了練拳的興致。”
“另外,比賽體制也是造成查拳走下坡路的一個重要的原因。現在體育運動員以取得競技成績為目標,以謀取個人更好的發展空間。而競賽采用的是規定套路,考察運動員的動作難度等,這樣,運動員就忽視了查拳等傳統項目的練習。”張海敏說。
“查拳是一輩輩傳下來的東西,誰帶走誰有罪啊!”李鳳林說,為了將查拳更好地傳承下去,他注冊了冠縣查拳協會。當時,在冠縣體育局的幫助下,他與全國各地查拳名家取得聯系,讓他們擔任協會理事。
“但這個協會的運作僅此而已,制約因素是經費和體制等問題。”張海敏說。
冠縣查拳走過了千百年的風雨歷程,而今社會潮流將它推到歷史的邊緣。不過,張海敏表示:“我們對查拳的推廣有著濃厚的興趣,有著崇高的事業心。”
(編輯 喬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