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清一的原名叫彭家祥。國家一級演員、教授、共和國四大演講家之一、國家級特殊貢獻專家。1931年3月,他出生在山西忻縣一個農民家庭。1949年,考入華北大學藝術系。后來,他又被著名舞蹈家戴愛蓮選中,經過刻苦努力,終于成為一名優秀的舞蹈家。1985年,55歲的彭清一在為青年演員做示范動作,不慎左腿骨折,只得離開了心愛的舞臺。不過,他很快又找到了另一個“舞臺”——他活躍在國內外的各個演講臺上,他聲如洪鐘,精神抖擻。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渾身是傷,只有一只好眼,頸椎也有問題,兩條腿是經過兩次置換手術的,至今伸不直。
彭清一認為,他最好的養生法寶就是演講、寫毛筆字和與年輕人在一起了。自受傷后,他就徹底告別了表演舞臺,步入講壇,奔走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彭清一說,演講是個身心合一的事情,演講不僅能傳播一種思想,也是對自己身體的綜合鍛煉。從開始演講至今,彭清一已演講了3925場,足跡遍及全國,并以藝術家的激情、思想家的靈魂以及豐富的切身體會,震撼了無數人的心靈。
除了演講,他還對書法情有獨鐘。他告訴筆者,寫毛筆字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尤其對老年人更有三大好處:一是可以活動手腳、鍛煉腰肌、疏通經脈;二是可以平緩呼吸、定氣凝神、保持思維活躍;三是可以愉悅心情、陶冶情操、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地。彭清一還準備了兩套文房四寶,一套放在家中,一套隨身攜帶,這樣就可以走到哪寫到哪。
最后,彭清一還把與年輕人交往當作修身養性的“獨門秘訣”。如今,他擔任著國內近195所大專院校的客座教授,還有很多優秀的弟子。每每與年輕人在一起,總能從他們那充滿朝氣的笑聲中感受到青春的活力。他風趣地說:“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按照這個說法,我這歲數笑8次還不夠呢!”
這就是彭清一,一個把養生融入演講過程中的人。
人物簡介:
彭清一教授,北京華夏管理學院總顧問,山西忻縣(今忻州)人,畢業于華北大學。1949年投身革命,現為北京華夏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總顧問,三優網名家講師。作為新中國第一代舞蹈家,以出色的表演在國際上為祖國贏得了兩枚金質獎章;同時作為演講家,他被譽為共和國演講家、中國四大演講家之一。
作者簡介:陳之秀,女,1977年8月生于四川省渠縣。初中畢業,流入都市,當過職員,做過老板,通過自學走上文學道路。1997年開始發表作品,曾用藍月、黃月、志華、愛的天使為筆名。曾就職于《華西都市報》、《四川農村》雜志社、《火花》雜志社、《中華新聞報》、《商品與質量》周刊,現就職于《保健時報》。撰寫了大量深度報道和名人專訪,出版有長篇小說《成都情史》、《我能不能復活》。現為四川省作協、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員。
(編輯 徐雅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