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符號有能指和所指之分,所指是言說者賦予語言符號的多層含義。李清照的《點絳唇#8226;蹴罷秋千》至少構建了三個所指境界:一維是時空境界,指語言符號所實指的空間因素和時間因素,空間因素指除了時間因素以外的一切物質因素,包括場景、人物及其活動等;二維是心理境界,指時空境界中人物及作者自己的心理境界,這是所指的核心;三維是文化境界,指語言符號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特征,這是解讀民族語言的背景。
關鍵詞:語言符號 構建 意象 文化
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 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李清照的這首《點絳唇》歷來學者爭論不一。首先,爭論它是否出自李清照之手;其次,爭論它是否淺薄。本文擬從語言學角度來賞析這首小詞,再次探討它的價值及語言學特點。
語言學家索緒爾把語言符號解構為能指和所指兩層,能指指語言符號本身,所指指語言符號所承載的內容、所傳遞的信息。無論能指、所指,都是言說者獨自構建出來的。言說者構建語言符號是為了承載其所指,言說者上傳給語言符號的所指是其構建語言符號的目的。不過,所指是豐富而有層次的,也是可以認知的。根據這個理論,我們認為李清照的這首小詞至少構建了三個所指境界:一維是時空境界,指語言符號所實指的空間因素和時間因素,空間因素指除了時間因素以外的一切物質因素,包括場景、人物及其活動等;二維是心理境界,指時空境界中人物及作者自己的心理境界,這是所指的核心;三維是文化境界,指語言符號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特征,這是解讀民族語言的背景。
一、時空境界
時空境界包括語言符號所構建的時間因素和空間因素,它是語言符號所構建的第一個所指,是表層的所指。時間因素指語言符號產生的時間點和語言符號里面所蘊含的時間點;空間因素指語言符號所描寫的場景、人物及其活動內容。這首小詞所構建的時空境界是清晰的,前人之所以有所爭議,因為他們對詞中少數時空因素沒有做到清晰的理解和把握。
詞中時間因素是流動的,既有詞中人物的活動時間,也有人物活動的年齡段。詞中“青梅”所指的應該是“乍暖還寒”的初春季節,因為青梅這種植物的開花季節一般是年末歲初。但也有人曾懷疑詞中青梅乃是指代繡有梅花的手絹之類,如果這樣,那“露濃花瘦”又怎樣解釋呢?自然界規律中,只有深秋和早春季節才能看到“露濃”的;其次,早春季節梅花已經開始凋謝,姿態才顯得清瘦憐人。詞中秋千活動,據記載并不是經常進行的,而是北方清明寒食節日里的一種游戲活動。不過,現在長江安慶一帶民俗中還有正月初七蕩秋千的習俗,這是否也說明了詞中所指的時間應該是早春呢?詞中人物的活動時間應該是一天中的早晨,有“露濃”為證。詞中人物的年齡應該在少年甚至童年時代,是蕩秋千、和羞走的年齡,是“纖纖濯素手”的年齡,更是“襪 金釵溜”的年齡,試想,一個成熟的少女會在客人面前脫襪溜釵嗎?
厘清這首小詞所構建的時間因素是進一步解讀作品的前提條件。詩詞語言具有很大的跳躍性,所以,沒有正確的時間觀念,難免在解讀上出現爭議和錯誤。
詞中的空間因素是轉換的,先是在院中,后轉移到屋內。院中有“露濃花瘦”、青梅堪摘、秋千蕩漾。屋內是“見客入來……和羞走,依門回首……”空間因素還指詞中人物及其行為舉止等。詞中人物自然是一個未成年的少女,所以才有她一系列天真活潑的行為舉止,有主要動詞為證,如“蹴”、“整”、“刬”、“溜”、“走”、“倚”、“嗅”等,系列地刻畫了人物純真好動的性格。不過,最重要的空間因素還是“薄汗輕衣透”,很多讀者眼睛一晃而過,就認為詞中女主人在蕩秋千之后是汗透輕衣了。其實不然,如果上面的時空境界分析是正確的,那么“汗透輕衣”的理解就是錯誤的,起碼有兩點可以說明,一是早春季節女主人不會穿太輕的衣服,二是蕩秋千活動也不會出很多的汗水。廓清這個客觀因素非常必要,它有利于我們繼續解讀下文。
這首小詞產生的時間并不重要。我們認為這是作者成年后的回憶性作品,正如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潔白無瑕。
二、心理境界
心理境界是語言符號所構建的又一個所指,是深層的所指,但也離不開詞中人物和詞作者的心理境界。詞中人物和詞作者有時候不完全是統一的,至少這首詞中人物是個天真爛漫的少女,而詞作者應該到了睿智的成年階段。但這兩種人物的心理境界又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如果說詞中的時空境界是詞的“象”,那么,心理境界則是詞的“意”,它們共同構成了詩歌的“意象說”。這首小詞中女主人的心理境界是作者著力表現的內容,是“象”中“意”。詞作者的心理境界非常含蓄,意在言外而不露痕跡,可以說是“意”外“意”,但不可忽略。
詞中女主人的心理境界可以分段解讀。首句“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構建的應是少女快樂天真的心情,其中“慵”字更是真切動人。李清照喜歡這個詞,用得也恰到好處,如“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蘭世雄《婉約詞》曾評論說:“香消煙冷,無心續焚,一慵也;錦被亂堆,無心整疊,二慵也;髻鬟逢楹,無心梳理,三慵也;寶奩塵滿,無心拂拭,四慵也;日上簾鉤,仍盤植床笫,五慵也。該字實乃詞眼也?!笨梢姡般肌边@個詞不僅構建了女主人的心理基調,而且形象生動意無窮。
次句“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是全詞的關鍵句,是決定這首詞膚淺與否的根本所在。先是“瘦”字,寫花亦寫人,凸顯了女主人強烈的自我悲憐的心理境界。“瘦”字在李清照詞中使用頻率頗高,其中有三個句子深得前人喜愛,膾炙人口。因此,李清照又得“李三瘦”之稱。第一瘦:“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第二瘦:“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第三瘦:“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真可謂萬般情語皆有“瘦”。李清照亦因此得“一枝‘瘦紅’”之稱。其次是“透”字,這里應該指“透涼”,只有這個意思,才能切合整首詞的意境,也才能理順整個句子的意思。其詞“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的“透”亦與此相同,互為印證。因此,這句話既是實寫眼前景物,感同身受,又是轉指心理境界,露濃花瘦,冰冷透涼。那么,女主人為什么會感覺透涼,這正是詞的深意所在,也是詞的價值所在,也許是孤獨落寞,也許是觸景生情。但這與蕩秋千的快樂心情并不矛盾,因為時空已經變了。
三句“見客入來,襪 金釵溜”最能構建女主人的爛漫天真的心理境界。這是緊張羞怯,還是壓根兒就沒有穿戴整潔的意外呢?無論什么,它都是屬于少女的清晨娛樂時間,屬于少年的爛漫時光。
末句“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構建的是女主人大膽而又羞澀、純真而又頑皮的心理境界。走走、停停、看看、嗅嗅,想停又不敢停,想看又不敢看,在女主人這里都得到了最美的統一。
小詞所構建的作者的心靈境界自然和女主人的甚是不一樣。作者回憶的是浪漫天真,也許心里滲透的卻是花瘦透涼。這既是快樂,也是傷春的心理境界。
三、文化境界
文化境界尤為重要,它是既成境界,也需要不斷繼承和構建。上文所構建的“象”境、“意”境,是構建在既有的民族文化的平臺上。沒有民族文化習俗為背景,就沒有詞中特有的“象”境、“意”境。文化境界這里指一個民族所共有的文化習俗等內容。文化境界的構建是指在特定的時空境界中注入特定的人物活動等內容,從而形成特定的文化內涵。這首小詞中主要繼承和構建了兩個文化境界:一是秋千文化境界;一是詠梅文化境界。
1.秋千文化
蕩秋千,廣東話也叫“打秋千”,指人坐在秋千上做鐘擺運動的一種游戲。秋千通常由一根繩索系上一塊長木板構成,這樣,人坐上去會比較舒服些。秋千起源很早,有以下三種說法。一說為:“北方愛習輕之態,每至寒食為之。后中國女子習之,乃以彩繩懸樹立架,謂之秋千。”二說為:“本山戎之戲,自齊桓公北伐山戎,此戲始傳中國?!薄毒|素雜記》則說:“秋千,漢武帝后庭之戲,本云千秋,祝壽之詞也,語訛化為秋千,后人不審本義,乃旁加革為 千字?!鼻锴У街袊鴷x代已開始流行,進入唐宋時期成為一種相當普及的游戲活動。唐代還稱之為“半仙之戲”?!短鞂氶_元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堅秋千,令宮嬪輩嬉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相與仿之?!比缃瘢L江安慶一帶還有“上七”(正月初七)打溜秋(蕩秋千)的習俗,說是可以確保這一年都不會腰痛的?!吧掀摺边@天,大人會給孩子們系好秋千繩,然后,幫助他們爬上秋千,再推著孩子的身體慢慢晃動起來。如此,一家人笑聲宴宴,其樂融融。史書也有記載,蕩秋千一方面可“擺疥”(醫治疾?。硪环矫婵梢浴搬岄|悶”。據統計,《全宋詞》①中,“秋千”一共出現了226次,頻率之高,可見一斑。秋千作為意象,其文化內涵相當豐富、鮮明。宋詞氣氛多哀愁,因此,“秋千”在宋詞里也成了表達女子落寞情懷的傷感意象。李清照的這首《點絳唇#8226;蹴罷秋千》一經寫出之后,據說蕩秋千幾乎成了宋代女性的專有運動。
秋千文化是這首小詞的重要背景文化,是解讀小詞內容的重要語境。沒有這種秋千文化,我們便很難體驗到詞中民族文化的厚重和深沉。李清照譜寫這首小詞,一方面是繼承,一方面也是構建和發展秋千文化,提升秋千文化境界的濃度。
2.詠梅文化
詠梅文化是建立在梅文化的基礎上。清代《四庫全書總目》在《梅苑》提要中寫道:“屈宋遍陳香草,獨不及梅。六代及唐,篇什亦屈指可數。自宋人始重此花,人人吟詠。方回撰《瀛奎律髓》,于著題之外,別出‘梅花’一類,不使溷于群芳。大輿此集,亦是志也。”宋詩中亦有許多詠梅之作,如《宋史#8226;藝文志》錄有《宋初梅花千詠》一卷等。由此可見,宋人廣泛愛梅,大肆吟詠,不僅成為一種時尚,而且大大促進了梅文化的生長和成熟。
據王仲聞②統計,《李清照集校注》收錄的60首詞中,專詠梅的有9首,提及梅的11首,約占存詞總數的1/3。陳祖美在《李清照作品賞析集》前言中說:“《漱玉集》中比重最大的是詠梅詞。假如把它們依次聯章,簡直可以構成一部堪與兩宋之間的三、四代皇室的興衰史相始終的作者心靈的史詩?!雹劭梢?,“詠梅”在李詞中不僅僅是一種愛好,也是一種文化的構建,而且見證了三、四代宋皇室的興衰過程。李清照不僅描寫宋代梅文化的民俗狀況和文人的儒雅風尚,而且借以吟詠女性情懷、抒發身世變幻和家國存亡之感。李清照特有的審美取向更加豐富和拓展了詠梅文化的時代內容。
詠梅文化是一種民族文化,在日本學習漢文化的時代,詠梅活動也被廣泛地嫁接了。陶曷因比較研究發現:日本詠梅詩借鑒了古漢詩的構思和用詞,但是,日本和歌中的“梅花”意境和文化蘊含與我們的詠梅文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日本和歌中的“梅花”,多作為景物來欣賞,吟詠梅花的芳香,描繪大自然的美景,不含郁悶、傷心、不得志之意。④如果用日本的梅文化來解讀《點絳唇#8226;蹴罷秋千》,收到的效果恐怕會是別樣景象了。因此,一種文化的形成是離不開民族文化的大背景,文學欣賞活動也是如此。
總之,李清照在《點絳唇#8226;蹴罷秋千》里所建構的三維境界,也許如日常生活,順手拈來,也許其上傳到小詞里的意象并沒有如此豐富,但是,我們從語言符號學角度科學地解構了作者所構建的象和意,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步步推進,層層開拓,部分地證明了王國維的“物境”和“情境”理論。王國維指出:“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边@首詞構建了抒發自我情感的小境,但是,也正如王國維所說:“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彼?,這首詞意境雖小,卻足以稱得上是一首好詞了。
① 唐圭璋編:《全宋詞》,中華書局1980年版。
② 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③ 陳祖美:《李清照作品賞析集》,巴蜀書社1996年版。
④ 陶曷因:《梅花與暗香:中日詠梅詩的文化差異》,《名作
欣賞》2009年第10期。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學語文課文里的認知語言學;項目編號:10ZC121
作 者:周北南:畢節學院講師,主要研究古漢語語言文字詞匯。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