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迅的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標志著一個獨一無二的思想高度;這個思想高度來源于他“看與被看”的結構模式;這個結構模式最深刻地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但這種結構模式的思想資源既不來源于進化論,也不來源于階級論,也不完全來源于新思潮的影響,而與魯迅的童年情結有重要關系;魯迅童年情結的“恨”轉換成一種“看與被看”的視覺意象;是“看與被看”視覺意象的投射作用,使魯迅在一系列創作中,反復表現“看與被看”的情結意象,從而形成了魯迅創造“看與被看”的結構模式;《藥》是最典型的作品。
關鍵詞:《藥》 思想高度 童年情結 視覺意象 看與被看
魯迅的創作不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而且在中國當代文學史和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也是一種絕無僅有的思想高度。正是這種思想高度的獨一無二,才產生了對魯迅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高度評價。從思想家到政治家到學者,從文學界專家到最普通的大眾讀者,都對魯迅給予最高的肯定。魯迅的思想高度來自于他一個創作模式表現的思想精神,那個模式就是“看與被看”。正是由于這個“看與被看”的模式,使魯迅對國民劣根性的認識達到了一個絕對的深度,并超越了所有的作家。但這個“看與被看”的模式是怎樣形成的呢?或者說,魯迅為什么會有這樣深刻的思想,他的思想資源在哪里?
周作人在談到魯迅學問和藝術上的成就時,曾說“這些工作的成就有大小,但無不有其獨特之處,而其起因亦往往很是久遠”(《關于魯迅》)。但周作人關于魯迅創作起因的久遠,無非是追溯魯迅童年時代的閱讀和后來的人生經驗:“在書本里得來的知識上面,又加上親自從社會里得來的經驗,結果便造成一種只有苦痛與黑暗的人生觀,讓他無條件(除藝術的感覺外)的發現出來,就是那些作品。”(《關于魯迅》)更多的論者從前期的進化論和后期的階級論來論述魯迅的創作,更重視魯迅后期思想和現實生活對魯迅創作的影響。但是,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人的童年情結對人卻發生著最重要的影響,弗洛伊德認為,人在生命最初的時間里,“某些印象已被固定的,并且對外部的反應方式也已建立,反應方式的重要性永遠不可能被后來的經驗抵消”①。人在童年時期“反應方式”之所以建立,反應方式之所以不能被后來的經驗抵消,就是因為“情結”的緣故。情結是由一種嚴重的心理創傷形成的潛意識心理?!扒榻Y主要是描述一組感覺和觀念。這些感覺和觀念互相關連,由個人情緒經驗中的一個重傷害產生出來”;“它是這樣產生的:一個人在過去成受某一件事的深刻影響。這種影響的傷害,大得使得他潛抑了它,把它埋進潛意識里去。于是它像從地毯下被掃走一般,不再被他意識到,但是仍留在他的心理上”;“這些傷害一旦被潛抑下去,就像一塊放射性金屬。表面看來沒有什么害處,其實它卻能放出一種能量,影響周圍的每件事物,而那最初的情緒傷害就像隱藏在潛意識里的金屬一般”,②不能得到治愈的嚴重心理創傷形成了一種潛意識,對人永遠具有巨大的支配力量。
魯迅創作所表現出的“苦痛與黑暗的人生觀”,就與他的童年情結有關。有學者說:“其思想主張的偏激來自于其思想的深刻和歷史感受的沉重,個性氣質的激烈、尖刻源于對批判對象反感的強烈,表明了魯迅對于‘惡’的決絕態度?!雹墼斐婶斞傅倪@種精神特點,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是因為他的童年情結起了最重要的作用。魯迅對國民性的絕望認識,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他童年的嚴重心靈創傷,即童年情結。這種童年情結是長在他生命最深處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因而由這情結生成的東西才不是外在于他人格的知識、觀念和學問,而是屬于他內在的人格的核心內容。魯迅的童年情結與魯迅特有的思維方式、情感方式、人生方式和斗爭方式有著決定性的關系,魯迅的童年情結是魯迅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底色,是魯迅對國民性深刻認識、對中國文化深刻認識,甚至對中國社會和中國歷史深刻認識的最基本的思想基礎。
魯迅后來的人生感受和選擇都和他這種童年情結有關;比如,在日本的幻燈片事件,正是在他童年的深刻的生命感受——對人們愚昧麻木冷酷認識的基礎上,才使在一般人看來平常的幻燈片在他看來是中國人“看與被看”的一種悲??;也正是這種絕望的生命感受,才導致魯迅從他可恨的故鄉去異地尋“別樣的人生”;才導致他從水師學堂、陸軍學堂轉到醫學學堂,從實業救國、科學救國的夢想轉到以文學改變國民劣根性的理想;甚至,他小說表現出的“看與被看”結構模式,都是由他童年情結所決定的。
魯迅的童年經歷過一種重大的精神創傷,這種重大精神創傷構成了魯迅精神的一個重要情結。魯迅少年時代經歷了中醫誤治父親的病和家庭“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變故。魯迅出身于一個大的家族,他是這個家族的長子長孫,因為家境好,周圍的人們把他看得像王子一般,然而,家境突然敗落,周圍的人們又把他看做叫花子一般。在祖父入獄的變故中,小小的魯迅不僅深深地感受到了一般人的卑瑣和狹隘,更感受到了家族人的自私和無恥;不僅深深地感到了世態炎涼,更深深地透蝕骨髓地感受到了人的惡劣本性。在父親的治病過程中,魯迅又深深地感受到了中醫的害人,這使魯迅對中醫連同中國文化產生了根本性的懷疑。而家庭的變故又使魯迅對中國人產生了根本性的懷疑:“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必M止魯迅,魯迅的祖父和父親在家庭的變故和父親的大病中,都發生了極為嚴重的精神變態。祖父從獄中出來,脾氣變得苛刻暴戾,動不動就破口大罵,罵人時還要把自己的指甲咬得嘎嘎作響。魯迅除了震驚于外人的卑劣之外,還震驚于自己親人人性的扭曲畸變。周圍的人深深地傷害了對人性抱著美好愿望的純真少年。
魯迅之所以不能反抗這種深深的傷害,其原因不僅在于童年的魯迅不可能像祖父和父親那樣的方式去發泄自己的憤懣和怨怒,不僅在于童年的魯迅沒有力量去改變現實,更在于這些傷害不是來自哪一個人,而是來自普遍的人性,是像霧一樣彌漫在空氣中,彌漫在所有人身上的非人性、反人性的東西,對這種東西魯迅無從反抗。正因為這樣,他就只能把對人的怨憤、憤怒、仇恨這種精神創傷積淤、壓抑于自己的內心中,對人的絕望和對絕望的人的改變的愿望就形成了魯迅被壓抑的潛意識情結。魯迅祖父和父親的壓抑隨時都以各種方式宣泄出去了,但童年的魯迅只能把這種仇怨深深地壓抑在潛意識之中。這就形成了魯迅童年情結的特殊內涵。這期間,魯迅讀過的書中有兩部強化了魯迅的童年情結,一部為《蜀碧》,另一部為《立齋閑錄》。前一部是寫農民軍首領張獻忠屠殺四川人的情形,后一部是記述永樂皇帝毫無人性的殘暴。
魯迅家境的變故使魯迅從現實生活的角度透徹骨髓地感到了人的非人性的本性;而讀到的野史又使他從社會歷史的角度感受到了人的吃人的本質。1927年在廣州時,他對青年學生說:“我小時候,因為家境好,人們看我像王子一樣,但是,一旦我家庭發生變故后,人們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感到這不是一個人住的社會,從那時起,我就恨這個社會。”④“從那時起就,我就恨這個社會”,這應該看做是魯迅對自己童年情結的最好闡釋。這“恨”就是壓抑的思想情感的表現。這“恨”其實就是壓抑,里面就包含著屈辱,包含著絕望,包含著改變的愿望,包含著想改變而無法改變的無可奈何的思想,包含著一種無法釋懷、無法排遣、無法宣泄的悲憤和苦悶。
在1933年寫的《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一文中,魯迅這樣寫道:“說到‘為什么’做小說罷,我仍然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是必須‘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我深惡先前的稱小說為‘閑書’,而且將‘為藝術而藝術’,看作不過是‘消閑’的新式的別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中的不幸的人們,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但這是魯迅夢的顯象和顯意,“為人生”和“改良這人生”仍然來自魯迅的潛意識情結。他所表現的仍然受他童年情結支配,仍然是他童年的情感經驗,他童年時期的對國民的絕望和希望。因為,魯迅的童年經驗太深刻了,而童年經驗這種被壓抑的潛意識是處處要尋求表達的?!皾撘庾R總是出于警覺狀態,隨時都在尋找表達的出路,一有機會就和來自意識的沖動結成同盟,并將自己的巨大強度傳遞給后者?!@些潛意識愿望永遠是警覺的,并且可以說是永生不滅的。”⑤“永生不滅”的情感是魯迅《藥》(當然還包括其他作品)的思想淵源。精神分析曾經深刻地揭示出作家情結對作品形成的決定性作用:“新近的一次印象可以使甚至深層潛意識中與即使遙遠的過去相聯系的諸多因素發生震顫?!雹?/p>
魯迅創作《藥》最明顯看到的是秋瑾獻身取義的悲壯的史實,但我們看到,秋瑾獻身取義僅僅是魯迅這篇小說的隱線,也就是說,小說的重心不在于描寫秋瑾的獻身取義,而在于寫出人們對秋瑾獻身取義的態度。這就是秋瑾的事件“刺激”了魯迅情結的結果。秋瑾事件“刺激”魯迅的童年情結,因而形成了《藥》的特殊結構:表層結構是寫人們不理解夏瑜(秋瑾的化身)獻身取義,表現人們的愚昧麻木,而深層結構則是表現自己心靈受嚴重傷害的童年情結。那個人血饅頭的情節就是由童年“看與被看”的情結意象生發出來的形式。魯迅童年嚴重的心靈創傷——從大家族王子到破落戶的子弟的變化所體驗到的周圍的人對他的態度,對王子的敬仰、恭維、逢迎、巴結,對破落戶子弟的冷眼、蔑視、鄙薄、唾棄,從這兩種變化中,魯迅深深地體驗到了人性的冷酷和惡劣。但魯迅的這種情感記憶是潛抑的,魯迅在潛意識中把這種童年記憶的若干事實轉換、濃縮為“看與被看”的視覺意象,而這種情結意象就成為制約魯迅后來進行文學創作的主要思想模式。
精神分析曾經揭示出視覺意象的“恒久背景”:“我們的知覺表征被視覺意象所支配,我們思維的大部分都是以圖畫的形式在進行;即便是在概念性思維過程中,也存在著視覺意象的恒久背景。我們所有的情緒都和視覺意象有關,反過來說,視覺意象喚起了我們的情緒反應。……這些意象由支配我們大腦的恐懼和欲望的固著所形成,其源自于我們過去的歷史,經常形成于我們的兒童時期甚至是幼兒期。”⑦童年情結轉換成一個“看與被看”的視覺意象,而正是這個“看與被看”的視覺意象的作用導致了魯迅小說“看與被看”⑧的結構模式。魯迅小說“看與被看”的意象模式實際是魯迅童年情結的投射?!栋正傳》中阿Q殺頭的被圍觀、《祝?!分邢榱稚┑谋划斪鲨b賞的材料等等,都是魯迅童年情結意象轉換的模式。
《藥》中的象征,是魯迅童年情結的一種比擬性的象征。所謂比擬象征,就是一種人物、一種意象、一種結構關系是童年情結的比擬。《藥》的人物、意象和結構關系是魯迅童年情結(包括反應方式)的比擬?!八帯本哂卸嘀乇葦M性意義。其一是魯迅對中國文化認識的象征。吃人血饅頭治病的情結,比擬了“吃與被吃”的情結意象;人們對夏瑜犧牲的言論比擬了“看與被看”的情結意象;同時,也把中醫的迷信、荒唐和害人比擬了中國文化的非人性,這其中無疑有魯迅對父親死于中醫的誤治的童年深刻記憶。其二是魯迅對中國人愚昧認識的象征。華老栓們虔誠地相信人血饅頭能夠救治癆病,把他童年時對人們冥頑不化、愚昧之極的思想表達得淋漓盡致。其三是夏瑜的血并沒有喚醒沉睡的人們,比擬了童年情結中國民麻木冷酷、不可救藥的絕望的思想認識。那些看客的形象和意象則是魯迅童年情結中人性惡劣感受的象征;夏瑜與華老栓們的顯在結構關系是啟蒙者和不覺醒的民眾,實則比擬了魯迅童年情結中周圍人蔑視(看)和自我心靈創傷(被看)關系的潛在結構。
《藥》的人物、意象和結構是魯迅潛意識意念的產物,還表現在《藥》是魯迅童年情結的釋放。魯迅童年情結中很大一部分內容是精神受傷害,對人性惡的怨毒情感無處宣泄的嚴重壓抑。我們可以從精神分析的角度進一步分析魯迅創作的思想動因。我們可以把魯迅進行文學創作看做魯迅的又一個夢,對這個夢進行文學創作的目的,魯迅闡釋說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我以為,這是他“夢”的明確的創作目的即顯意,而在潛意識中,他還有不明確的創作目的,那就是要充分地、強烈地、反復地宣泄童年情結中被侮篾、被歧視、被壓抑的情感——描寫出他童年時期對人的可恨記憶與經驗,勾畫出人的卑瑣和丑惡的嘴臉,揭示出人的愚昧和麻木的靈魂,使他們真真切切地、赤裸裸地、毫不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從而使自己被壓抑的潛意識得到釋放,使童年時期的精神創傷得到“療救”。這是魯迅的“夢”的隱義。能夠作為這個分析的其他的證明是,魯迅曾經要辦《新生》刊物,但夭折了,后來他很長時間地投入到了沉悶的抄右碑帖的活動中去,這分明是魯迅受壓抑的精神無處宣泄的苦悶象征。
① 車文博主編:《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長春出版社1998年版,第467頁。
② 約瑟夫·洛斯奈:《精神分析入門》,鄭泰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7年版,第28—29頁。
③ 張福貴:《“活著”的魯迅:魯迅文化選擇的當代意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244頁
④ 《魯迅生平史料匯編》第四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59頁。
⑤ 車文博主編:《弗洛伊德文集》第一卷,長春出版社1998年版,第689頁。
⑥ 讓-伊夫·塔迪埃:《20世紀的文學批評》,史忠義譯,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頁。
⑦ 喬治·弗蘭克爾:《探索潛意識》,華微風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93頁—94頁。
⑧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頁。
作 者:楊樸,吉林師范大學教授,吉林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