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軾創作中涉及到飲食題材的詩文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包括寫蔬果、飯食、飲酒、品茶等。這些飲食題材詩文,在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中,透出揮灑自如、雄放恣肆的個性。再現蘇軾的日常生活情趣,也形成了蘇軾獨特的藝術特征,使其風格達到了“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的極境”。
關鍵詞:飲食詩文 情趣 創作風格
蘇軾創作中涉及到飲食題材的詩文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其中包括寫蔬果、飯食、飲酒、品茶等。蘇軾進行此類創作有著諸多因素,這和他的人生閱歷、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貼近生活、走進人生的創作理念以及時代文人的創作風氣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力圖通過對蘇軾飲食題材詩文的研究探討,再現蘇軾的日常生活情趣,這些飲食題材的作品形成蘇軾獨特的藝術特征。
宋代詩文的總體風格平易自然、深細委婉,蘇軾的詩文呈現出不同于其他文人的特點,在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中,透出揮灑自如、雄放恣肆的個性。蘇軾能在尋常中發現美,領悟人生的哲理,使其風格達到了“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的極境”,這也正好體現了他的過人之處。
一、瑣屑細微的生活題材
蘇軾有著十分敏銳的觀察力,他善于選擇生活中微小的日常場景,善于抓住事物的細微特征,進行準確描摹刻畫。一片落葉,一簇花叢,一陣微風,一次訪友,一次品茗,一個午睡之類的原汁原味的細微日常生活場景在他的筆下可以真實地描摹再現,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蘇軾生活情趣來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因而所有這類日常生活情趣的詩歌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即選材的瑣屑細微,在蘇軾飲食題材作品中,往往通過一件小事或一個細微的片斷或極小的場景來體現其中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正如趙翼所說的:“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①“下馬逢佳客,攜壺傍小池。清風亂荷葉,細雨出魚兒。井好能冰齒,茶甘不上眉。歸途更蕭瑟,真個解催詩。”②詩中所寫是詩人一次應邀做客品茶的小事。品茶本已經是樂事,而優雅宜人的環境更是吸引人,清風攜著細雨徐徐吹來,碧綠的荷葉被風兒掀亂了,晶瑩剔透的水珠在碧綠的荷葉上不停地翻滾著、晃動著,空氣中漂浮著淡淡的濕潤的荷香,不時地還有魚兒躍出水面,似乎想打破周圍的寂靜,這樣的場景,這樣的氛圍,這樣的清新雅致,于是攜壺臨池,邊觀賞風景,邊以小壺注水點茶,這是怎樣一個人間仙境啊。
顯然,在蘇軾那些充滿日常生活情趣的詩文創作中,他摒棄了前人用濫了的“風、云、月、露”而矚目于日常生活中的世俗煙火,讓平凡的日常事情細致入微地傳達出自己的人生感慨和人生體驗,引發出雋永的詩味和發人深思的藝術效果。
善于通過細微的事物情景傳情達意,蘇軾在描寫日常生活情趣的詩中卻能極力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他在準確描摹細微的日常生活的同時,也使詩中那些平凡瑣碎的日常事物同樣表達出詩人細膩敏感的人生體驗和生活感悟。
二、自然隨意的創作形式
蘇軾描寫日常生活情趣的詩有一種打動后世讀者心靈的鮮明特色,那就是自然隨意的形式。蘇軾在創作中往往追求章法揮灑自如,與在語言上追求一種平易流暢之美相一致,蘇軾在章法上往往追求一種揮灑自如之美,從而達到形式上的隨意自然。正如他自己所言:“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③此話雖是論文,也同樣適用于他的詩文。
趙翼曾云:“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大觀。”④方東樹也云:“章法剪裁純以古文之法行之”⑤,“坡詩縱橫如古文”⑥。蘇軾實在是一個熱情奔放的天才,不論在什么地方都不愿受太多的拘束,他能追求并達到心的超脫自由,那么在表達他那顆自由灑脫的心的時候,他也同樣做到了無拘無束。
三、平易流暢的語言
蘇軾用自然流暢的語言讓俗之又俗的食品充滿了美感,充滿了詩情畫意。我們從中可以體會語言的平易流暢,幽默自然。這相對于白居易的淺顯和梅堯臣的平淡,蘇軾的這種平易流暢明顯已經超越了他的前輩們,達到了一種絢爛至極而歸于平淡的美學境界。
蘇軾以一個欣賞者的眼光,懷著一顆熱情的詩心用生動的語言讓各種食品活靈活現。如“臥劍的長魚,拳如蕨的韭芽”,又如“鐵甲的雪底波棱,金珠般的枇杷”⑦,每一種從蘇軾筆下顯現的食物,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描寫中他還喜歡用擬人的手法,在他的筆下任何事物都可以活靈活現,顯得那么有生機。他寫蔬菜的茂盛可愛:“秋來霜露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⑧,他描寫筍的卓爾不凡:“君看霜雪姿,童稚已耿介”,他寫荔枝的嬌媚欲滴:“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 ⑨,所有這些,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蘇軾也愛給各色食品涂上種種鮮明的色彩,他的筆下,粉紅的石首魚,雪白的河豚,青青的槐芽餅,紅勝頰的木瓜,哪一樣不美得令人眼花繚亂、饞涎欲滴呢?
凡俗平庸之物,正是平常日用不可或缺的對象,但有俗趣,未見詩趣;但見自然丑,未見藝術美。而審美意識的改換卻往往能脫俗入雅,這些宋以前詩人較少描寫的庸俗的尋常日用,在蘇軾異樣的人生境界的觀照下,在自然流暢語言的描繪下,不再顯得粗鄙、塵俗,而是能挖掘出它們蘊含在庸俗表面下的深刻內涵,他的食品詩達到了一種精微超詣的藝術境界。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⑩四句詩中有三種美味,其語言珠圓玉潤、流利活潑。嫩嫩的蔞蒿,肥肥的蘆芽,胖胖的河豚,同碧竹紅桃一起裝扮了美麗的春光,勾勒出一片美食美景,令人向往。這是蘇軾所崇尚的一種藝術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雕琢是無能為力的。
蘇軾那些飲食題材的作品就處處體現了這種好處,有時簡直如話家常般的娓娓道來,讓你感到親切舒暢而絕無生澀之感。從另一個角度上說,蘇軾這種平易流暢的創作語言風格不僅是蘇軾高超的語言藝術的體現,也是他當時詩壇求深務奇的新避而有意為之,真正做到了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充分向世人展示了他運用語言的才能技巧,充分擴展了詩歌的表現領域。
四、豐富奇特的想象
蘇軾總是以高度的熱情享受自然的或人為的美味,并以詩意的心境去感悟去品味,而這種感悟品味,自然離不開他豐富奇特的想像。
“龍根為脯玉為漿,下界寒醅亦漫嘗。”{11}“露葉霜枝剪寒碧,金盤玉指破芳辛。清泉蔌蔌先流齒,香霧霏霏欲饌人。”{12}蘇軾由眼前的荔枝聯想到碩果累累的壯觀,將美酒比喻為天上下界的瓊漿,視柑的芬芳為香霧,詩人因事物而產生靈感,食物因詩人的妙筆而生輝。他滿懷喜悅的欣賞春天的菜圃,東坡曾寫過一首名為《春菜》的詩,清晨的菜畦,沐著晨風,浴著朝露,詩人仿佛看到了一盤盤精美的佳肴,嗅到了誘人的菜香、魚香和餅香。青脆的蔓菁、嫩黃的韭芽、鮮薺、白魚、青蒿、涼面,不僅美味,而且舒適。蘇軾將美味和美景結合起來,懷著愉悅的心情去欣賞和品味,他以詩人所特有的敏感,享受大自然的賜予。
當代國學大師錢鐘書曾這樣說過:“他在風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豐富新穎很貼切,一一連串五花八門的形象來表達意見的一個方面或一種狀態。這種描寫和襯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舊小小說里將的車輪戰法,連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應接不暇,本相畢現,降伏在詩人的筆下。”{13}與此同時,那些新鮮貼切的比喻也為其日常生活增添了別樣的情趣。蘇軾豐富的想象離不開各種新穎的比喻,蘇軾善于比喻,這一點也突出表現在他那些描寫日常生活情趣的詩歌中,詩中那些俯拾皆是的比喻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內容新穎,也富有極強的表現力。有時他運用暗喻,詩中直接引用喻體而并不指出其本體,從而起到特殊的表達效果。“駢頭玉嬰兒,一一脫錦 ”{14},說的是筍,筍的美味無非就在于一個鮮字,然詩中不提筍字卻直接以玉嬰兒呼之,把筍比作嬰兒,則筍的新鮮、潔白、肥壯、脆嫩、甘甜不言而喻。
豐富奇特的想象還離不開他奇妙的聯想。蘇軾善于利用廣闊的聯想在詩中營造出生活中所沒有的滿足。如:“桑疇雨過羅紈膩,麥壟風來餅餌香。”{15}“霏霏落雪看收面,隱隱疊鼓聞舂糠。散流一啜云子白,炊裂十字瓊肌香。”{16}這是兩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平常人不能從桑田雨就看到羅紈之細、從麥壟風就嗅到餅餌之香,平常人也不能從水的利用就想到雪白的面粉,想到帶著裂紋的蒸餅、甚至聞到空氣中陣陣新麥餅的芬芳,但是蘇軾卻做到了。在這里,味覺、觸覺和嗅覺都得到了奇妙的打通,而這些無疑又是蘇軾豐富想象力的證明,有了這樣豐富的想象力,現實生活中的單調和貧乏又有什么值得懼怕呢?
五、詼諧輕松的語調
詼諧輕松的語調和風格也是蘇軾這些表現飲食題材詩歌中的一個突出的亮點。有時他也會自我解嘲,自我打趣,由此來化解生活中的尷尬和窘迫。“秋來霜露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我與何曾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17}如果酒也沒有了,米也沒有了,怎么辦?他自我寬慰道:“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明日東知視祭灶,只雞斗酒定 吾。”{18}沒關系,鄰家明日祭灶,肯定會有酒肉相送,你看,現實生活中的窘困拮據被他輕松化解了。
能諧,所以能在丑中見出美,在失意中見出安慰,在哀怨中見出歡欣。諧是人類拿來輕松緊張情景和解脫悲哀與困難的一種清瀉劑。在以上這種詼諧輕松的氛圍中,蘇軾其實正是以詼諧解嘲的態度來顯露自己樂觀開朗的性格,來對待生活中自己的坎坷境遇。葉燮在《原詩》中說:“如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而適如其意之所欲出。”{19}而方東樹在《昭昧詹言》里也說:“雜以嘲戲,諷諫諧謔,莊語悟語,隨事而發,此東坡之獨有千古也。”{20}顯然詼諧輕松的語調和風格也是構成蘇軾描寫日常生活情趣詩歌的一個顯著特色。
六、情景交融的審美體驗
林語堂先生對蘇軾有過這樣的評價:“蘇東坡是詩人,能見到、能感到別人即便在天堂也見不到、感不到的美。”{21}的確,蘇軾在其飲食題材作品中,常常將美味和美景結合起來,懷著愉悅的心情去欣賞和品味,從中享受著大自然的賜予,他能發現常人所不能發現的美,從而獲得自身的情感宣泄。
蘇軾詩文中所描寫的食物都有著賞心悅目的外在美,那些天然食品自然的形態和色彩給他帶來極妙的美感體驗。那些新鮮欲滴的荔枝、晶瑩剔透的米飯、跳躍肥腴的河豚、新春出生的筍芽、春雪中摘來的春菜、帶著晶瑩露珠的櫻桃,總是顯得那么嬌艷水靈、鮮亮奪目,讓人覺得他們是那么的素凈淡潔、沁人心脾,而鮮紅的稻米、翠綠的巢菜、潔白的竹筍,烏黑的菱角、金黃的柑橘,這些明亮艷麗的色彩更是讓人萌生一股無比的愛憐之情。
在面對各種食品的時候,蘇軾亦會對大自然賦予這種食物的美貌而感到欣喜萬分,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將物和景緊密結合,情和景相互交融,并且滲透著一種無與倫比的強烈的審美體驗。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就是蘇軾筆下的荔枝。《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詩,對荔枝極盡贊美之能事:“……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枝為先驅。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22}在詩中蘇軾用了黃、紫、絳、紅、白這五種鮮亮的顏色來描繪荔枝的外觀,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一個披著絳紅紗衣的海山仙人,肌膚冰清玉潔,身姿搖曳飄逸,游離在凝紫煙雨中……看到這樣的畫面,再聯想到荔枝,不要說品嘗它鮮美的滋味了,就是單單看看它那光鮮亮麗的外觀也已經夠陶醉了,足見蘇軾的喜愛之情。再看《惠崇春江晚景》其一:“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23}這雖然是一首題畫詩,不過從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鮮活的鴨子,嫩嫩的蔞蒿,肥肥的蘆芽,胖胖的河豚,同碧竹紅桃一起點綴了美妙的春色。寥寥數語,卻把春江的美食美景勾勒得淋漓盡致。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時”也道出了蘇軾的好食之樂:河豚該上來了,用蔞蒿和蘆芽一燉,堪稱人間極品啊!在這里蘇軾把事務的外在形態美和周圍的環境結合起來,顯得相得益彰。
清代劉熙載《藝概》如是曰:“東坡詩打通后壁說話,其精微超曠,真足以開拓心胸,推倒豪杰。”{24}“精微超曠”這四個字是對蘇軾日常生活題材詩詞藝術成就的極好概括。精微和超曠,看似對立的兩個詞,實則融為一體,給人以極美妙的藝術享受。
蘇軾是現世性與超越性水乳交融在一起的智者,他生活在現實中,有血有肉,有著常人一樣的喜怒哀樂。而蘇軾卓然獨立于人世之上,恰恰在于他能夠立足現實,從苦難中尋求快樂,從普通生活中發現愉悅自身的美,以此實現從現實到藝術人生的轉化。
蘇軾通過觀照自然,直面生活來反觀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卓越的才情和嫻熟技巧,在生活的實踐中去探索人生底蘊;以寓意于物而不受制于物的精神狀態,樂觀面對困境抒發獨傲情懷,造平淡于絢爛中。
①④ 趙翼.甌北詩話(卷五)[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②⑤⑥{20}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③ 蘇軾.道者院池上作[A].見:蘇軾詩集(卷二十七)[C].北京:中華書局,1986:1437.
⑦ 蘇軾.擷菜[A].蘇軾詩集(卷二十二)[C].北京:中華書局,1982:205.
⑧{22} 蘇軾.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A].蘇軾詩集(卷三十五)[C].北京:中華書局,1982:1212.
⑨{12} 蘇軾.食柑[A].蘇軾詩集(卷二十二)[C].北京:中華書局,1982:1158—1159.
⑩{23}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8226;其一[A].蘇軾詩集(卷二十六)[C].北京:中華書局,1982:1401.
{11} 蘇軾.聞錢道士與越守錢穆父飲酒送二壺[A].蘇軾詩集(卷三十三)[C].北京:中華書局,1982:1745.
{13} 錢鐘書.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61.
{14} 蘇軾.送筍芍藥與公擇二首#8226;其一[A].蘇軾詩集(卷十六)[C].北京:中華書局,1982:817.
{15} 蘇軾.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8226;南園[A].蘇軾詩集(卷十四)[C].北京:中華書局,1982:678.
{16} 蘇軾.游博羅香積寺[A].蘇軾詩集(卷三十九)[C].北京:中華書局,1982:2111.
{17} 蘇軾.擷菜[A].蘇軾詩集(卷四十)[C].北京:中華書局,1986:2201.
{18} 蘇軾.縱筆三首(其三)[A].蘇軾詩集(卷四十二)[C].北京:中華書局,1986:2327.
{19} 葉燮.原詩#8226;內篇#8226;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9.
{21} 林語堂.蘇東坡轉[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203.
{24} 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6.
作 者:陳喜珍,碩士,麗水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寫作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