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攝影術發明的時候,英國開始進入長達64年、著名的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雖然維多利亞的頭銜并不多:英國女王兼印度女皇,但至少在名義上,她是人類有史以來權力最大、擁有地盤最多的人,遠在南非挖出來的最大鉆石,誰都不敢私藏,只能給她,只是她沒趕上,給了她的兒子。這個身高只有一米五二的金發小女子,除了為英國生了九個孩子以外,似乎并無多大實際貢獻,吃的是喬治三世和喬治四世的紅利。喬治三世、四世兩位祖上來自德國的英國國王,沒有趕上攝影術的發明、雖然丟了北美,但終使英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頭號強國、海上霸主。從此,英語、英鎊、英里、大英博物館、格林尼治時間……名揚世界。當初誰看得上一個國土面積只相當于中國兩個小省,一年到頭盡是陰天冷風颼颼的島國呢?英國在歐洲的面積排在法國、西班牙、瑞典、挪威、德國之后,物產也不豐富,特別是蘇格蘭,除了長草適于養羊以外,連個像樣的森林都沒有,所產的糧食只夠供應當地人口的七分之一。要是非要問英國出什么?有一條應該能站得住腳——出名人,尤其是科學家,至少牛頓、瓦特無人不知。我小的時候,外國人,尤其是英美人基本上都被列入壞人之列,但對牛頓和瓦特的評價還是比較正面的,而軍事家政治家不是強盜就是戰爭販子。這也難怪,英國當初以擴張自己的霸業為主,不過就為了下午喝喝紅茶那點兒嗜好,竟然還連打了好幾仗。
不像歐陸人,英國人愛喝茶,因綠茶價格偏貴,后來改喝紅茶,里面要放砂糖,有時配檸檬,有條件的還喜歡吃香蕉。香蕉現在滿大街都是了,當年絕大多數英國人沒吃過香蕉這玩意兒,普通人給他一根都不知道剝皮,連皮一起吃還說味道不錯。紅茶、砂糖、檸檬、香蕉這些東西別說英國不出,甚至歐洲都沒有,全都來自亞洲和非洲,其中砂糖的使用量極大。因為英國屬高緯度寒帶國家,吃糖能增加熱量,偏偏英國又種不了甘蔗。所以當時英國人先在非洲擄來大批黑奴,送到熱帶島國古巴和巴巴多斯去種甘蔗,再在當地開糖廠就地加工,之后再運回英國本土。不過就是個砂糖,吃到嘴里之前卻要經過無數的海上顛簸,驚濤駭浪。現在英國鄉間還有許多巨宅,當年的主人不是煤老板就是糖老板,或者是搞海上運輸的。英國是純海洋國家,運什么離了船都不成,所以與別國在海上開戰不可避免。
在英國的近代軍事人物里,最著名的是前首相丘吉爾,他當過海軍部長,如果再往前數,納爾遜和惠靈頓應該會榜上有名。熟悉英國近代歷史的人對海軍名將納爾遜必定有所耳聞,他的服裝、一縷頭發、情書和女朋友的畫像等等,都是格林尼治海事博物館里的看家寶。倫敦特拉法加廣場上他的銅像也是個標志物。納爾遜的戰績與情史后來被拍成影片《漢密爾頓夫人》。好萊塢根據史實拍的這部黑白片,是英國已故強人丘吉爾生前最喜愛的影片,據說是百看不厭,而且給他增添了打敗希特勒法西斯的勇氣。《漢密爾頓夫人》中文譯名很好,叫《忠魂鵑血》而不是沿用原片名直譯。只是這部由男影星勞倫斯·奧利佛和女影星費雯麗夫婦主演的影片在中國的知名度并不高,遠低于同時代的《魂斷藍橋》。影片講的就是海軍名將霍利修·納爾遜同少婦艾瑪·漢密爾頓纏綿曲折的愛情故事,結局頗具悲劇色彩。有人不信這個故事,覺得杜撰成分很大,直到看了航海博物館的展品,才相信確有其事。能到倫敦親眼看展品的人畢竟有限,好在現在有照片這個東西,看看展品的照片,一樣能讓你深信不疑。
英國海軍將領霍利修· 納爾遜在短短十年時間內,改變了海戰的性質。最值得一提的是1805年秋的特拉法加海角遭遇戰,納爾遜用混成進攻戰術為英國艦隊贏得了勝利,不僅使他名垂青史,也從而改寫了海戰的歷史。出征時,納爾遜并沒有十足把握能將這一仗打贏,因為法西聯合艦隊也是海上勁旅,況且他本人還是臨時征召來的,之前正在家哄老婆養孩子。當時沒有任何遠程偵察手段,海戰多是遭遇戰,或是守株待兔的伏擊戰。納爾遜艦隊經多日在西印度洋海面對法國艦隊徒勞無益的搜尋后,于10月21日在特拉法加角,終于撞上了由杉彼埃爾·維爾納夫指揮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納爾遜發現法西艦隊后,就如同打了一針強心劑,立刻來了精神。他指示他的艦長們分兩隊進攻,分別由他自己和卡斯波特·科林伍德率領。中午11:48分,當兩支艦隊距離越來越近,即將開火時,納爾遜命令打出旗語:“英格蘭期待每個人都恪盡職守。”這一旗語后來成為各國海軍臨戰前的標準旗語,只是措辭有些變化。兩個英國分隊打亂了敵人的單一縱隊,納爾遜的旗艦“勝利號”沖入敵艦隊時,與一艘法國的“74型”戰艦“可畏號”纏斗到一起。英國軍艦火炮厲害,艦身不大但轉向靈活,英國水手的作戰技巧也要比法國人略高一籌。
再說法西艦隊也不是一無是處。幾百年來,尤其是西班牙艦隊秉持“海上作戰陸上打法(今日海軍陸戰隊之鼻祖)”的信條,擅長“接舷戰”即靠近敵船,搭跳板派陸軍手持步槍戰刀登上敵艦,近距離殺傷敵人。此招非常厲害,因為船上的水手不是按“戰士”來訓練的,只會操炮開船,一旦與步兵遭遇,肯定不是對手。所以英國海軍在海戰時絕對避免敵方陸戰人員登船。可這一次,英國艦隊主帥納爾遜還是倒在了法西艦隊陸軍狙擊手的槍下。“可畏號”的狙擊手在桅桿射擊臺上居高臨下尋找目標,已經用滑膛槍打倒了“勝利號”上許多船員。有人勸納爾遜不要到甲板上來,但為了更好地把握戰況,他沒有聽從勸告。納爾遜走在硝煙彌漫的甲板上,穿著上面滿綴胸章的將官禮服。納爾遜自信身經百戰,雖只剩一眼一手,但大難不死定有后福,還等著回去跟他心愛的艾瑪過小日子呢。納爾遜沒有把對手放在眼里,但法國的狙擊手卻把他放在了眼里,一槍射中納爾遜脊椎要害處致其重傷。看納爾遜倒地,幕僚們一擁而上,他示意先用一塊領巾蓋在他的臉上,千萬不能讓人看到主帥受傷,以免影響軍心,結果抬下去后沒一會兒就不行了。這場海戰的最終結果正如納爾遜所設想的那般,一旦打亂了敵人的縱隊,導致一場混戰,就等于獲得了勝利。英國海軍的靈活戰術使納爾遜的艦隊挫敗了法西聯合艦隊,雖然并沒有真正打沉幾艘敵艦,卻讓敵人喪失了斗志。可惜他們并不知道英軍主帥陣亡,否則也許會有另一番結果。
轉眼間又過了20年,拿破侖雖然完蛋了,攝影術卻率先在法國興起,很快傳到英國,但英國人的攝影一直沒怎么搞起來。相比于英國人,法國人更有文藝范兒,英國人則對基礎科學研究更感興趣。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圖、鳥類圖譜、植物圖譜和嬰兒在母體內形成、出生的圖譜都是英國人以寫實技法畫出來的,但在攝影上,英國人卻不及法國和德國人那么上心,這或許和英國人天生保守的性格有關。英國最早也造過照相機,但就跟英國造的鐘表那樣,屬于傻大黑粗那一類,無法與法國貨和德國貨相提并論,所以漸漸也就銷聲匿跡了。英國現任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1952年登基的,她是著名的德國相機發燒友,有照片為證的就有她拿著鍍金版祿來35、徠卡M3、祿來弗來克斯雙鏡頭反光相機。照片拍得如何不知道,但女王等于用一種特殊方式為德國相機做了一系列不花錢的廣告。
今年是英國的奧運年,也是女王登基的60周年。60年前的1952年2月,當時還是公主的伊麗莎白來到“英國人最喜歡”的非洲國家肯尼亞,落腳于肯尼亞中部一家由一個英國軍官為觀賞動物之便建起的樹頂旅館。時齡25歲的伊麗莎白和丈夫無意中成為迄今為止在肯尼亞樹上過夜的級別最高的客人。2月6日晚上,兩口子在樹上居高臨下地觀看在地面上行走覓食的大象、犀牛和羚羊直至破曉時分,興致極高。誰想到了第二天下午,當地時間2:45分,其父喬治六世去世的官方消息和傳位于她的繼位詔書同時到達。這就意味著,在她上樹的時候還是英國的一位公主;等下得樹來,她已經貴為英國女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