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3日,廣東省“烏坎事件”工作組宣布了對烏坎村干部涉嫌違法違紀問題的調查處理情況:原村支部書記薛昌被開除黨籍,收繳其違紀所得18.92萬元;原村委會主任陳舜意被開除黨籍,收繳其違紀所得8.6萬元;原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6名干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曾經轟動一時、吸引了國內外媒體目光的“烏坎事件”,有了一個階段性結果。
小漁村一夜成名
烏坎位于廣東省汕尾陸豐市東海鎮,是該鎮下轄的12個村之一,人口約1.3萬。村子雖小,卻在2011年因“烏坎事件”一夜成名。
早在2009年4月3日,一封《給烏坎村鄉親們的信》就在烏坎的阡陌小巷中流傳,信上盤點了過去10多年間,村委會私自變賣土地、剝奪村民利益的種種做法,喚起了村民們對過去數年來村里土地日漸吃緊的不滿。
烏坎當地宗族觀念深厚,許多家族以姓氏為單位生活在一起。按當地老人們的說法,有47個姓氏在此生活,有些大家族已繁衍十幾代人。村民蔡開廉家就是幾個兄弟住在一棟大宅子里。蔡開廉說,烏坎的一些村民早年外出打工,近幾年陸續返鄉,卻發現想找塊宅基地蓋新房都找不到。有些人多勢眾的“大姓”宗族派人去找薛昌,因為勢力大,薛昌不敢得罪,還能批出幾塊地,但是人口少的小姓氏家族,連談的機會都沒有。村民要不到地產生不滿,有時還會遭到報復。尤其讓村民無法接受的是,烏坎村許多地被劃成“豆腐塊”賣出去“開發”,2009年6月,5個年輕的烏坎村民開始上訪,但一直沒有結果。
2011年9月21日,碧桂園在村里“最后一塊土地”上“破土動工”,成了矛盾升級的導火索。村民們因土地、財務、換屆選舉等問題對村干部不滿,到陸豐市政府集體上訪,后有部分村民聚集、打砸、毀壞他人及公共財物。村民集體上訪的一周后,村支書薛昌和村主任陳舜意繼續違法操縱村民選舉,兩個月后,村民們再次進行了集體上訪。
2011年12月20日,中紀委委員、廣東省委副書記朱明國在陸豐市干部群眾大會上宣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和關心烏坎村群眾的利益訴求,決定成立省工作組,以最大決心、最大誠意、最大努力解決群眾的合理訴求,盡快恢復烏坎村正常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秩序。很快,廣東省成立工作組,由朱明國親自帶隊,并從省直各部門抽調了9名廳級干部和一批業務骨干參加,省工作組下設專項工作組,隨時傾聽村民的訴求。
在查辦“烏坎事件”的過程中,朱明國也曾向媒體表示過有壓力。2011年12月27日,在廣東省委組織部、省委維穩辦的會議上,朱明國表示,“當今網絡時代,人人面前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新聞發言人,人人都有話語權,人人都是新聞記者,網絡維權已經成為群眾維權最便利、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他說,利益訴求的多元化也使群眾很容易“抱團”表達相同訴求,形成聚合效應,使潛在問題突顯,矛盾糾紛升級,群眾工作難度越來越大。
兩位村官,惹惱村民
引發“烏坎事件”的兩名村官到底是什么人?
薛昌今年71歲,從1969年起,薛昌就進入烏坎村的領導班子,先做了一年黨支部副書記,其后41年,連任村支書。為了隱瞞自己的年紀,對外他常會把年齡改小幾歲。在許多年輕村民的印象里,自打出生,“村支書”和“薛昌”這個名字就連在一起。
不過,這位“四十年不變”的村支書在村里并不露富,住的房子也是破破爛爛,“見到村民會笑笑,看起來很和藹”。而且,薛昌還有一手接骨本事,村里誰家有人受傷,需要接骨,薛昌都會親自出馬,且常常免費,有時還會送些跌打藥給村民。
之前的公開報道中,薛昌也被形容為一個帶領村民致富的“領頭雁”:他根據烏坎實際,提出了“依港興村”的發展思路,1992年創辦烏坎港實業開發公司,通過開發海水和灘涂養殖等取得明顯的經濟利益;“他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既處處堅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做好工作,更注重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以規范的制度管人管事,自覺把自己置身于群眾的監督之下。”
“如果不是村民發現他賣地,薛昌還會是那個‘領頭雁’。”一位采訪“烏坎事件”的記者這樣寫道。為搜集薛昌等人私自變賣土地的證據,村民們找到村中的長者,指認村集體所有土地的邊界。繁瑣的證據搜集工作后,一個事實擺在村民眼前:烏坎村近80%的土地已被賣出。據村民統計,曾被當作薛昌“政績”的烏坎港實業開發公司,多年間毀壞了1520畝水稻田、3780畝旱田、7000畝綠化帶和12000畝防護林。而且,了解內情的人還說,薛昌以兒子的名義在深圳買下了兩套房。
在一筆筆交易中,薛昌和他的班子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村民提供的一厚沓有關土地交易的文件中,薛昌的名字常與香港商人陳文清同時出現。烏坎港實業開發公司的法定代表是薛昌,他以實業公司名義與陳文清合資成立了陸豐豐田畜產有限公司,而另一家名為“佳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董事會名單里,董事長是陳文清,薛昌出任副董事長,村委會主任陳舜意與支部副書記薛祖專擔任董事。這些讓人們看到了薛昌、陳舜意等人與投資者的利益關系。
71歲的陳舜意,也是40多年的老主任。與薛昌不同的是,陳舜意在上級領導面前是個挺會來事兒的人,但平素脾氣很暴躁,“一點接受不了別人的意見”,也不低調。在村里,一眼就能看見他住的別墅小樓,與村民的白墻青瓦小院相比,家里委實氣派豪華了許多。早在1999年,陳舜意就“代表村民”接受過一次征地補償。1999年5月12日,東海鎮民營企業區管理委員會向烏坎征用土地超過25萬平方米,共補償近293萬元人民幣。在《東海鎮民營企業區第九期用地協議書》上,簽字接收補償款的正是陳舜意。有記錄顯示,自烏坎土地被征用以來,村民共得到兩次賠償款,分別是每人50元和500元。失去了土地就得到這么點補償,這是烏坎人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
據南方網報道,有關部門目前仍在對薛昌、陳舜意二人涉嫌違法違紀行為進行調查,如有進一步發現,二人將會被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省長的3句話不能忘
2012年2月1日,烏坎村舉行民主選舉,通過一人一票的方式,推選出11名村民選舉委員會成員,3月3日,林祖鑾被推選為烏坎村村委會主任。
從當初的群體性沖突到重新實施選舉,從省委省政府介入到村民選委會產生,“烏坎事件”的演進過程一直處于外界的聚焦之下。廣東省政府介入后堅持法律至上,保證村民依法行使權利,讓事件向積極方向發展。
有分析稱,“烏坎事件”讓人們看到,地方政府如果能正確看待利益沖突,向民眾顯示正常渠道干預的有效性,就有可能在事件發酵之初,用最低的成本平衡各方利益,避免沖突發生。對此,廣東省省長朱小丹曾表示:“烏坎的問題在相當程度上出自基層社會管理機制,管理機制不健全、不完善的問題恐怕不止一個烏坎,如果這方面的改革不是動真格的,不能到位的話,解決了烏坎問題,可能又會冒出新的問題。”而要推進這項改革,朱小丹說要記住三句話:黨的領導不動搖;群眾自治不作假,真正的自治,不是假自治,別人包辦不了的自治;依法辦事不含糊,有法必依。三句話,少一句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