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史專家閻崇年的書房地毯上,放著很多有關(guān)故宮的雜志和書籍。除了在電腦前寫作,他常常坐在沙發(fā)上看書。他說,這些都是講《大故宮》要隨時查閱的“工具書”。2004年在央視《百家講壇》一炮打響的他,前不久重返《百家講壇》,講述《大故宮》——他像一位“導(dǎo)游”,帶領(lǐng)觀眾走進故宮的帝王生活,參觀宮廷建筑、國寶文物,講解一個個歷史故事。
與此同時,他也執(zhí)筆寫作,一本文字版的《大故宮》在紙上氣勢磅礴。
大段大段的故事被夫人斃掉
從2011年年初開始,閻崇年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資料搜集、撰寫文稿和電視錄播之中。他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要翻看大量文字材料。
“每天要消化這么多文字,眼睛太辛苦了。”
“是心苦,”閻崇年指著心口說,“每講一次我都費心地看材料、思考,精心地設(shè)計,每字每句都得琢磨。沙里淘金選故事,怎么讓學(xué)術(shù)研究成果普惠社會,為觀眾和讀者所喜聞樂見?必須做到故事和道理入耳和入心。光有故事,沒有道理,不夠深刻;只講道理,沒有故事,又未必好聽。能入耳,未必能入心;既能入耳,又能入心,確實不容易。這是我在講座中的一個心得。因為故事感動不了我,就感動不了觀眾。有時吃飯遛彎,我和夫人都在討論。常常大段大段的故事都被她槍斃掉。”
“那您服嗎?”
“不服不行啊,人家代表觀眾。故事不夠吸引人,怎么辦?那就再接著找。”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筑群,占地面積72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達(dá)15萬平方米。故宮內(nèi)有各類殿宇房屋9000余間,先后有明朝14位、清朝10位共24位皇帝在此居住。現(xiàn)珍藏的文物中,有陶瓷、字畫、碑帖、青銅、玉器等180萬件。
面對如此龐大的故宮,閻崇年記不清楚去實地考察過多少次了,反正,連故宮看門人都認(rèn)識他。在準(zhǔn)備資料時,閻崇年對自己有個要求:“凡是我講過的東西,必須實地考察,必要時要帶卷尺親自測量。”有專家告訴他說,三希堂大小約5平方米,結(jié)果他親自量了一下,東西長2.1米,南北長2.28米,合起來大約是4.8平方米,其中有一半還是炕。乾隆皇帝常常在此寫字,他就又去量了乾隆皇帝用的“大班臺”,長70厘米、寬31厘米、高38厘米。閻崇年感慨萬千,“這可是天下最大的老板和最小的‘大班臺’啊。”“書上得來的和自己親自感受到的是不一樣的。”
就在《大故宮》播出前一天,閻崇年突然想起有個不妥之處,夜里3點醒來就再也沒睡著,電視臺一上班他就把電話打過去,爭取在播出前將錯誤改掉。他對記者不斷重復(fù)自己準(zhǔn)備材料時如何“忐忑不安,如履薄冰”,“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明清600余年,幾乎所有重要的大事都與故宮有關(guān),出錯了,個人的面子是小事,誤導(dǎo)了觀眾就不好了。”
心中的“故宮”情結(jié)
78歲的閻崇年,已經(jīng)是第四次登上《百家講壇》。能成為這個平臺上第一位紅遍全國的學(xué)者,閻崇年說“純屬偶然”。
2004年,《百家講壇》準(zhǔn)備做一個“開壇”題目《清十二帝疑案》。按計劃,打算請12位學(xué)者分別來講清朝的12位皇帝。曾任北京社會科學(xué)院滿學(xué)研究所所長的閻崇年被邀請做第一講,關(guān)于清太祖努爾哈赤。沒想到,第一次錄播的效果非常好,央視方面喜出望外,干脆讓閻崇年一氣兒講了下去,皇太極、順治、康熙……12位皇帝講完了,《百家講壇》又力邀閻崇年講了《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歷史的興衰榮辱,人物的跌宕命運,在他的口中充滿懸念與細(xì)節(jié),鮮活而生動。
但之前這三部廣受追捧的講座,都是歷史學(xué)的范疇,單純講述人物的生命軌跡。這次的《大故宮》則不同,它的特點就是“大”,方方面面,林林總總,包羅萬象——中國皇城文化、帝王文化、宮廷文化,皇子、妃嬪、大臣的日常生活與政治生活,無所不包。閻崇年還首次將頤和園、圓明園、避暑山莊、沈陽故宮、南京故宮、臺北故宮等納入故宮體系,并以此為脈絡(luò),透徹解析綿延千百年的封建皇家族系、機制構(gòu)架、社會人文、文化淵源,既有歷史學(xué)、建筑學(xué)、文物學(xué)、文獻學(xué)、檔案學(xué)的內(nèi)容,也有藝術(shù)學(xué)、園林學(xué)、規(guī)劃學(xué)的范疇。
“為什么要從歷史學(xué)的角度跳出來,做這么宏大、包羅萬象的東西?”記者問道。閻崇年的答案只有4個字:“故宮情結(jié)。”“故宮我不知進出過多少次,早年時還曾在城墻上走過兩圈,它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圣殿”,“皇帝時代已不再,但對故宮我們還要有敬畏之心、贊頌之心、驕傲之心,因為它是整個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是我們共同的文化遺產(chǎn)。”
閻崇年告訴記者,世界上現(xiàn)存的古老宮殿中,巴黎的盧浮宮和凡爾賽宮給世人留下了華麗的風(fēng)采。但是,盧浮宮與故宮相比,僅以建筑面積來說,不到故宮的1/4。凡爾賽宮,被稱作夏宮,相當(dāng)于清代北京的暢春園、頤和園和圓明園。但是,凡爾賽宮的建筑面積,尚不及頤和園建筑面積的1/10。有人稱克里姆林宮為歐洲最大的皇宮,但尚不及故宮面積的1/2。“要是把故宮放在世界背景下考量,更讓中國人感到自豪驕傲。”
嫌上網(wǎng)浪費時間
采訪時,有電話打進來,是跟他要《大故宮》的書。他邊表示抱歉邊笑著說,自己雖然是國內(nèi)較早的電腦使用者,可使用手機卻大大落后,直到2008年才擁有手機。閻崇年說,他用拼音發(fā)短信的速度很快。
早在上世紀(jì)80年代,閻崇年就擁有并使用電腦了。當(dāng)時,作為訪問學(xué)者的他,去了美國不少名牌大學(xué)。回國時,就用了一個大件指標(biāo)買回一臺電腦。而那時回國人員的大件指標(biāo),通常被用在買電視、冰箱之類的生活用品上。
剛開始使用電腦時,老出問題,閻崇年也鬧過不少笑話。有次深夜,花了好幾天時間寫的稿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偏偏失手按錯了鍵,幾天心血蕩然無存。結(jié)果他一氣之下跑到街上,待氣消了回家,已是夜里2點。
閻崇年喜歡電腦,平均3年換一臺新機子。但他不上網(wǎng),嫌浪費時間。他也曾上網(wǎng)看新聞,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幾個小時就沒有了。
他平時沒什么業(yè)余愛好,也基本上不鍛煉,一副好身板是隨了母親的基因。“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連節(jié)假日都在看書、做課題。除夕晚上大家都在看春晚,他看他的書。”夫人“揭發(fā)”:“今年除夕的上午,還把《大故宮》的責(zé)編叫到家里來跟人家討論,人家出版社那時候早放假了。”
在閻崇年看來,《大故宮》的電視播出與書籍出版,是眾多師長、朋友共同智慧的結(jié)晶,自己僅是一個代表符號。
“我有自知之明。故宮內(nèi)外,專家濟濟。古建,我不如古建專家;器物,我不如器物專家;書畫,我不如書畫專家;文獻,我不如文獻專家;宮史,我不如宮廷史專家。但是,借用《百家講壇》這個平臺,全面講述《大故宮》,傳承與弘揚中華文明這一精粹,總得有人做吧!重要的是,我身后有包括故宮博物院兩任院長在內(nèi)的學(xué)術(shù)團隊支持,幫我解難。就好比‘千人糕’的故事:做一塊蛋糕要有面粉、雞蛋、糖、油等,這就需要有人種了麥子再磨成面,要有人養(yǎng)雞,要有人種甘蔗再榨成糖,還要有人把所有東西揉到一起……而我只是那個把糕端到大家面前的人。”
編輯:王晶晶 美編:王迪偲 編審:張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