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友情深厚庫恩談中共新領導人五大任務
黨的十八大的召開,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美國著名國際投資銀行家、企業戰略家羅伯特·勞倫斯·庫恩博士,不僅關注十八大,還通過美聯社、路透社等知名媒體,向世界介紹十八大與中共新領導人。
20多年來,庫恩一直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保持高度關注,用獨特的視角解讀中國,并致力于向全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十八大之后,庫恩又有了新的關注點:對中共新一代領導集體面臨的任務進行解讀。
庫恩一直關注中國。他認為,中國在世界上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在經濟領域,10年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約占全世界的4%,如今則占到了全世界的約1/10。這確實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除了經濟,無論是中國的政治、外交,還是你能想到的任何其他方面,中國現在都是世界的中心。中國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到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和工作。
最近,庫恩目光的焦點是中共十八大后中國的發展。不久前,他主持的5集系列專題紀錄片《中國面臨的挑戰》在上海首播,并計劃在2013年由美國公共電視臺播放。他還先后在《中國日報》、中央電視臺及新華社的對外平臺上接受采訪,對中共高層的更替情況發表評論;并通過《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國際先驅論壇報》、《洛杉磯時報》、《新聞周刊》、美聯社、路透社等美英媒體,介紹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闡述十八大將給中國帶來的變化。11月27日,庫恩接受環球人物雜志記者的專訪,講述了他對中國未來發展的看法。
任務一:逐步解決人民“四大擔憂”
來往中國多年,庫恩很了解中國的民情,知道中國的熱門話題是“幸福”。他引用孔子的話說,一個完美的社會,應該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而中國民眾的“四大擔憂”:教育、住房、醫療和社會保障,卻阻礙著一些人幸福的實現。
環球人物雜志:您曾說,農民工建設城市,并希望教育能改變他們孩子的命運。但即使那些成功的農民工家庭,他們的孩子也無法超越當前社會的結構性障礙。
庫恩:是的。教育的不公平嚴重破壞了成功機會人人均等的社會規則。農民工建設了這些城市,他們希望教育能夠改變他們孩子的命運。但是,即使是那些成功的農民工家庭,他們的孩子也無法超越社會的這種結構性的障礙。他們可能會夢想著上大學,但是他們不能。根據現行政策,農民工的子女僅僅能順利接受小學到初中的義務教育,但是如果他們在要升高中的時候回到老家,他們幾乎不可能通過競爭異常激烈的高考,只能選擇職業學校。這意味著他們的職業很可能將同自己的父母一樣——建筑工人、酒店服務員、保姆、廚師。
我曾參觀過上海的一家農民工子弟學校,那里的孩子的確比在農村老家過得更好,但當他們長大后,意識到自己跟身邊的上海本地市民并不一樣時,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今天,生活在城市的農民工子弟和留守兒童,稱得上是中國的一個“民族心痛”。
環球人物雜志:溫家寶總理承諾教育投資將增長到占GDP的4%,您視之為“對中國未來的一個重大承諾”。
庫恩:是的,但解決教育問題不僅僅靠錢。比如,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學生大都形成了遵從權威的習慣,學生挑戰老師是不可想象的。中國在海外留學的理工科學生考試成績很好,但在做實驗方面差了不少。要改變教育領域的方方面面不足,中國的教育改革者,應該考慮如何讓大學招生更少地依賴考試,如何讓學生接受的教育更加個性化。這涉及對傳統教育體系的改造,培養學生更高的創造能力和社會能力,并用新媒體技術來彌補不同社會階層間的巨大不平衡。
環球人物雜志:在住房領域,您注意到了中國政府所面臨的一個難題:如何控制房價,但是又不傷害房地產市場。
庫恩:高房價問題非常嚴重,讓年輕人怨聲載道。中國尤其應該關注住房領域的“夾心層”,這些人的收入水平沒有低到申請保障房的標準,也沒有高到足以自己購房。他們很難解決住房問題。
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的方式,住房市場也不例外。但在現階段的中國,政府必須扮演重要的角色。保障房的建設就是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它基本上是一個錢的問題,要靠政府統籌。
環球人物雜志:那么醫療保健呢?您曾提到,在上海仁濟醫院,很多病人候診要等幾個小時。
庫恩:仁濟醫院的病人承載量是一天2000人,但現在每天接待8500人。中國的醫療體系就像這家醫院一樣,不堪重負。其中原因在于,中國的醫療保障體系正經歷計劃向市場的轉型,這個過程中哪怕出現微小的偏差,也會造成病人不滿意,醫生不滿意,社會不滿意,集中表現在出現了不少“黃牛”倒號、給醫生送“紅包”等不正常現象。
當然,中國醫保體制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一些農村地區極度缺乏醫療服務,醫療水平落后。不過,過去3年中,基本醫療保險已覆蓋13億人,占中國人口的95%,農村合作醫療體制也能夠為農民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環球人物雜志:四大擔憂的最后一個,是社會保障和養老,這個問題您怎么看?
庫恩:中國人不喜歡多花錢,更愿意把錢存起來,因為他們擔心退休后的生計。我在上海看到,市中心養老院大多人滿為患,這正說明了這種擔心。養老問題和教育、醫療、住房等問題一樣,需要政府的支持。不過,公眾的要求和預期,常常要超過政府的財力所及。所以,公眾也需要耐心和理解。
任務二:必須改變經濟模式
在庫恩看來,中國民眾當前的生活水平更高、在各方面享受更大的自由,整個社會也更具活力、更加包容。但中國能否在世界經濟動蕩不已、資源相對有限、社會分化有所擴大的背景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新一屆領導人面臨的一個挑戰。庫恩表示,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的經濟模式必須改變。那種依賴廉價勞動力、低成本制造業以及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
環球人物雜志:您在一篇文章中說,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有很多企業,開始都是出口導向型,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海外市場,不少企業不得不倒閉。這是否說明了企業轉入新經濟模式的迫切性?
庫恩:當然,只有轉變了經濟模式,才能盡快地提高利潤,才能讓經濟主體從依賴低工資員工的低利潤率企業,轉變為高利潤率企業——它們能夠向員工支付較高的工資。低利潤率企業只是簡單地裝配廉價產品,而高利潤率企業則能夠通過技術、品牌、客戶服務等賺取較高的利潤。我曾舉過浙江新秀箱包公司的例子,這家企業開始一直在為一家國際品牌生產低成本箱包,利潤很少,工人工資也很低。后來,他們加強創意設計,推出自主品牌,使利潤率從此前的20%至30%上升到70%至80%,工人工資隨之翻了一番。
環球人物雜志:您曾經提到過,中國的中小企業創造了大約60%的國內生產總值、50%的稅收和80%的城鎮就業,但不少政策的主要受益者依然是國有企業。尤其是在融資方面,中小企業只得到了15%的銀行貸款。
庫恩:中國的金融改革需要繼續推進。大銀行不貸款給中小企業,這發出的是不正確的信號。當然,中國的中小企業正在用互助式的地方融資解決實際問題。比如溫州甌海恒隆小額貸款公司,已為小微型的農企提供了40多億元的貸款。它可以根據市場設定貸款利率,最高時曾是銀行貸款利率的3倍。今年,中國國務院還設立了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讓小額貸款公司合法化。
環球人物雜志:在建立新的經濟模式、培育高利潤率企業的過程中,除了企業界,其他社會各界能做點什么?
庫恩:雖然在企業經營中沒有什么是輕而易舉的,但運作低利潤率企業比較簡單,而要創造高利潤則充滿了風險。中國的整個文化應該支持這些創業者,讓那些充滿創新意識的企業家得到公開的贊揚,成為人們效仿的對象。社會應該將企業家視為與官員社會地位相同的人。
政府領導人則要了解高利潤率企業的高風險性,去鼓勵、帶動在整個中國開展創新,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領域。經濟的轉型從來不是簡單和容易的事,每一個企業都要循序漸進,這個過程中,失敗率很高,必須要能接受失敗。
任務三:建設一個創新國家
庫恩將能否鼓勵創新列為中國領導人的第三個任務。在他看來,中國的領導人呼吁“自主創新”,然而,從一個以生產流水線為代表的制造型國家轉型為以創新為驅動的創意型國家,道路注定非常漫長。
環球人物雜志:其實中國人并不缺乏發明創造的能力。您的文章中也提到,2011年,中國共申請163萬件專利,包括52.6萬件發明專利,名列世界第一。
庫恩:但專利的商業化應用仍然是個難題。我去過深圳的大芬油畫村,2000多名美術師在油畫生產流水線上批量生產仿梵高、畢加索等偉大畫家的作品,這里的復制油畫占了全球油畫市場的60%。然而,當金融危機來襲,海外訂單驟降,許多工廠破產。畫家們不得不轉向國內市場,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完成了從“復制者”向“原創者”的轉型,而這種轉型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當然,我也向人們不斷講述黃巖的故事:這位31歲的專利經理管理著2000項專利,包括LED面光源以及低成本的3D打印機技術。他先確定市場需求,然后根據需求尋找專利,而不是拿著專利找市場。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創新要想成功,知識產權必須得到保護和執行。知識產權可能是中國成為創新國家面臨的最大、最棘手的障礙。以前,只有外國企業譴責侵犯知識產權,而現在中國的企業也加入了這一行列之中。
環球人物雜志:美國有發達的新科技,也有大量活躍的創新企業,中國能從美國學到什么?
庫恩:還是前面說過的話,企業家必須被允許失敗。創業失敗不應成為企業家的事業終點,也不應令其蒙羞。當我運作我的公司時,我總是告訴我的員工:“如果你的想法都是好想法,就說明你的想法不夠多!”
任務四:讓政府更加透明、負責
從庫恩第一次來中國至今已有20多年,對中國政治的觀察相當深入。他曾表示:“中國人民今天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國人在物質產品和個人自由方面都達到了歷史最高點。但是,人們怎么才能參與到社會治理的進程中?如何讓政府更加透明、負責?如何讓中國社會更加民主?這是中共新領導人面臨的挑戰之一。”
環球人物雜志:正如您注意到的,如今的中國人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他們也不愿回到一個封閉的社會。微博已經成為人們獲取新聞的主要渠道以及發表觀點的主要平臺,新媒體是否可以幫助官方更好地了解社會和民眾?
庫恩:新媒體是有力的,其發展趨勢無法逆轉。中國領導人沒有選擇,必定要跟隨民意。對中國來說,要保持共產黨領導的體制,新媒體是民眾參與政府治理的有效途徑。正是有了微博,中國人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權利,他們開始要求更多的開明與事實,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尋求正義的力量和途徑。現在,微博已經成為一種公共監督的全新形式。曾發生的郭美美事件影響了中國的慈善機構形象,溫州動車事故也引發了鐵道部的改革。當數百萬的微博使用者都聚焦同一個話題,就形成了一個極具影響力的群體。政府必須對此高度重視。
我還給不少人講述過高中教師秦嶺的感人故事。秦嶺的父親身患癌癥,被多家醫院拒收。他在網上給時任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寫了一封公開信,列舉了上海醫院面臨的很多問題。數千人轉發了這封信。當晚,俞正聲就在網上回了公開信,表示要在對癌癥晚期病人的制度關懷上有所改進。很快,上海就增強了醫療力量,為病危病人增設床位,肺癌等大病都列入醫保范圍內。
環球人物雜志:您很強調透明度,甚至認為“沒有什么比透明更重要”。一位中共的高級領導也對您說過,透明是“黨內民主”的關鍵。
庫恩:我曾經引述全國政協委員蔣洪教授的話:“公民一定要知道政府是如何花錢的。”92個中央部委和事業單位在網上公開開支情況,就是一大進步。透明讓民眾知道得更多,讓官員謹言慎行,它在中國政治改革路線圖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無論一些官員是否喜歡,民眾都會加強新媒體監督政府的力量,而政府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政府治理,是保持人民信心的關鍵。
環球人物雜志:但也有人擔心微博會傳播虛假信息,或者被人利用。
庫恩:這就是自由的代價,解決這一擔憂的方法是將更多的信息公開,現在已沒有回頭路。畢竟,微博為中國提供了創造一個開放、公平、公正社會的機會。
任務五:建立高水平的道德體系
庫恩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也有過專門的研究,他知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中國人的價值觀一直以儒家道德為主,但“文革”期間,中國傳統的人文主義與忠孝美德遭到了破壞。此后中國開始發展獎勵個人自主性的市場經濟,而集體主義精神似乎也在漸漸喪失。
環球人物雜志:您在一些文章中,對中國人的信仰和價值觀談得比較多,為什么?
庫恩:我在與一些中國朋友聊天時,他們都對中國的轉型表示自豪,但也經常自問“我們的信仰是什么?”、“我們的價值觀是什么?”2011年,廣東佛山女童小悅悅車禍死亡等事件的發生,加劇了人們對信仰和價值觀問題的擔憂。
從某種意義上說,國家領導人也許不必操心人民信仰什么。在中國,經典的共產主義曾經試圖取代傳統的中國文化,成為全民的信仰。后來,市場經濟又改變了這一點,造成了一些人信仰上的空白。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擔心,在生活和工作中缺乏傳統道德,會令社會變得非常地粗鄙。
環球人物雜志:記得您講過一位中國商人的故事,他先是整天忙著賺錢,后來健康出了問題,反思以后決定不再追求財富,要當慈善家,幫助1萬名貧困兒童。無私精神是一種信仰嗎?
庫恩:在中國,無私幫助他人的人被稱作雷鋒。雷鋒的意義在于他體現著個人品德,告訴人們應該樂于助人,同情弱者,遵守道德準則。而現在中國領導人面臨的這方面挑戰,是如何在一個市場經濟環境下,建立水平較高的道德體系。
環球人物雜志:但現在很多人信仰宗教。
庫恩:把雷鋒作為信仰,與把孔子或者佛作為信仰之間有什么區別嗎?事實上,對很多中國人來說,宗教信仰本身就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人們更多地關注不同宗教之間的共同特征,而不是教義的差別。只要一種信仰讓人們去行善,那就是一個好的信仰。中國從未受到宗教力量的統治,雖然中國也有過頻繁而血腥的戰爭,但沒有一次是宗教戰爭。
環球人物雜志:對于一個多元社會,人們究竟應該信仰什么?
庫恩:這個問題我也一直在思考。在人們的精神領域,中國傳統文化的角色是什么?各種宗教又要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在美國,大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并相信愛國主義。但是,對于美國政治理念的信仰從未達到對宗教的信仰程度。
中國人如何樹立自己的信仰,對我來說依舊是個問題。雖然很多人會給出自己的答案,但是沒有哪個是最令人信服的。這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本文參考了張正富翻譯的庫恩文章,特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