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美國人,“中國通”庫恩在20多年中一直以獨特的視角觀察中國,并力圖在太平洋上架起一座中美友誼的橋梁。他見過不少中國領導人,真正接觸后他發現,“這些領導人是很好溝通的,也是很好的聆聽者”。
“到了中國就興奮”
1989年,時任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宋健想在中國做“星火計劃”。他知道自己的好友、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喬治·科內斯基博士是位有名的科技園創立者,還是科技創新中心的推動者,便向他提出個要求,希望能推薦幾位專家提供一些科技咨詢,幫助中國發展科學事業。喬治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學生庫恩。
于是,應宋健的邀請,庫恩第一次來到中國。他清楚地記得,當時住的是釣魚臺國賓館,“作為國家科委邀請的客人,接待規格非常高”。
首次中國之行,庫恩只參加了一次高科技產品商品化會議,并在會議上做了一場關于高科技發展的主題報告。一年后,庫恩再次應中國國家科委的邀請來到中國,為海南島的發展戰略提供建議。
此后,庫恩百余次來到中國,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科技部、原國家體改委、原國家經貿委、原國有資產管理局等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系,為有關部門的資產重組、國際發展戰略,以及相關政策制定等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和建議。多年后,他曾這樣描述自己“鐘情”于中國的原因:“中國人熱切地想改變自身命運、提升精神生活和經濟生活的單純激情,像磁鐵般深深地吸引著我。”
庫恩不知疲倦地奔波于中華大地上,從首都到邊疆,從工廠到農村,從機關到學校……有朋友形容他:“到了中國就興奮,哪怕是和看大門的聊上幾句,他也愿意。在內蒙古,他和牧民相處時就像與合作多年的大老板一樣親密。”他自己卻說:“中國變化太快了。我每次去都好像到了一個新的中國。我要盡快把這些記錄下來,寫出來,讓所有美國人都知道,還要把美國市場經濟的一些經驗和先進技術盡可能多地介紹給我的中國朋友。”
3000萬字的“大工程”
1998年,庫恩出資150萬美元,與中央電視臺合作制作了大型專題片《來自中國的聲音》,全方位反映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其中有成果,也有面臨的問題和挑戰。2000年9月,該片在美國全國公共電視網357個電視臺同時播出,引起極大反響,觀眾來信像雪片一樣飄來。許多人對他們看到的中國非常驚訝:“怎么中國人現在也西裝革履、打領帶,而且和美國人穿得一樣高檔?他們穿的不都是灰色服裝或中山裝嗎?”“那些企業家,電話、手機同時接,和美國沒什么區別,他們是不是你們雇來的演員在表演?”“有些地方怎么那么發達,是不是在美國拍的?”“企業破產,工人下崗,他們怎么敢隨便發牢騷,那里不是沒有言論自由嗎?”該片因為用事實極大地修正了許多美國人對中國認識的偏差,被美國《華盛頓郵報》稱為“最為生動介紹中國社會變化的節目”。
巧合的是,就在節目播出前不久,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接受了美國著名電視新聞雜志節目《60分鐘》主持人華萊士的采訪,講述了自己接任總書記時面對的各種壓力,以及他的生活和經歷。很多西方國家首腦對華萊士的犀利提問都有幾分畏懼,江澤民卻鎮定自若、侃侃而談。節目在美國播出時,庫恩和朋友守在電視機前。看著看著,他突然意識到,節目中對江澤民的部分評價很不公正,而自己也許可以通過客觀描寫江澤民的一生,向世界展現20世紀中國的真實變遷。
這樣浩大的工程,要做起來是很難的。幸而,庫恩獲得了宋健的全力支持。在宋健的引薦下,他與一些政府機構建立起了聯系,從一些專家學者那里拿到權威的歷史資料,并輾轉與一些重要人物展開了對話。上海市前市長汪道涵、江澤民的妹妹江澤慧、江澤民大學時期最好的朋友汪惠炯等人,都接受了他的采訪,并向他講述了江澤民不同時期的故事。庫恩告訴每一個采訪對象自己的采訪意圖,然后滿懷激情地與他們聊天,再從龐雜的素材中挑選自己需要的故事……
庫恩坦言,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自己與江澤民僅僅在公開場合見過3次面。“1993年,江澤民對古巴進行國事訪問,住在古巴國賓館,當時,我也在那里。我站在走廊上,而他正好也走了出來。那是我們的第一次見面。”2000年9月,江澤民赴紐約參加聯合國千禧年首腦峰會,他在一次招待會上第二次見到江澤民。3年后,庫恩又在北京聽了江澤民關于幾個重要問題的講話。盡管沒采訪到江澤民本人,庫恩卻并不覺得有什么遺憾。在他看來,這本書只是傳記而非自傳,沒必要非采訪到本人。
為了完成這本書,庫恩總是隨身帶著手提電腦,一有空就開始寫作,從周一到周五,他常常工作至凌晨。每當他在吃完飯后一頭鉆進書房,妻子總會調侃他“又去見江澤民了”。整整4年,3次重寫,5次編輯,庫恩光資料就搜集了3000萬字,第一稿70萬字……
2005年,一本47萬字的《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出版。首批印刷的20萬冊,僅10多天就銷售一空。為新書做巡回推廣時,由于簽名數量太多,庫恩的手肘甚至有些勞損,“影響了打網球”。
走訪中國40多個城市
《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的成功,讓庫恩有了進一步探尋中國整體形象的想法。他于是帶著助手,開始走訪中國40多個城市,進行深入的、大規模的調查研究。
就是在這次調研過程中,2005年2月26日,庫恩在浙江西子賓館見到了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習近平向庫恩介紹了浙江的經濟、歷史和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并感謝庫恩多年來從自己獨到的角度研究中國、向世界介紹中國,在中美兩國之間搭起了文化的橋梁。
次年3月,庫恩再次來到浙江,這一次,他的目的是了解“浙江模式”。雖然是不期而至,但習近平仍擠出時間與他見面。習近平說,自己之所以要這么做,是要“表示我們對庫恩先生關注中國、客觀介紹中國的感激之意”。
庫恩回憶說,習近平在那次談話中強調了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句老話,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你一個月不來,半年不來,中國就會有很大的變化。’他又補充說,‘但如果結合中國悠久的歷史來分析,又不會驚訝于它變化之快,因為我們經歷了幾千年才走到這一步。無論我們怎么看待這一速度,中國的發展變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推動的。’”
讓庫恩印象最深的是,在談及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向世界介紹中國時,習近平提出,中國的情況無法用簡單的一句話來描述,或用單一的方法來概括,并借用中國古代寓言“盲人摸象”來說明這個問題。“他把中國富裕的東部沿海比作大象的腿,而將中國廣袤的西部比作大象寬闊的后背,認為‘象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必須全面地了解,要避免犯盲人摸象的錯誤’。”對庫恩來說,這樣的比喻是新穎而有用的,這個說法,他到現在還記得。
接連的調研,讓庫恩對中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2007年12月9日,時任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在與庫恩的一次會談中提議,如果由他來寫一部關于中國改革30年的書,一定很有意義。庫恩知道,這次又說到他心坎上了。
庫恩列出了一份龐大的采訪名單,每次采訪前,他會向被采訪對象提供三四十個問題的采訪提綱,后者通常會選擇其中的二三十個作答。采訪結束后,庫恩再根據采訪錄音進行整理,并對其中提及的年份、數字和事實進行核實。
在與100余位省部級官員、企業領袖和專家學者溝通交流,并采訪了諸多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后,庫恩用5個月時間完成了80萬字的初稿。“我的家人說,整整一年,他們只能看到我的后腦勺。”
2008年12月,《中國30年》中文版在中國發行。第二年,為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該書英文版在全球出版發行。截至目前,這本書是唯一由外國人詳細描述中國改革開放30年進程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