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產殲—15艦載機成功完成起飛和著艦訓練,讓無數軍迷激動萬分,因為這意味著,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在形成戰斗力方面邁出關鍵一步。
11月23日首次試飛時,一架編號為“552”的黃色戰機經檢查后進入起飛區域,在艦上地勤飛行助理的引導下,飛行員將油門推至加力狀態,淡藍色的尾焰呼呼作響,甲板微微顫抖。只聽“砰”的一聲,止動輪擋釋放,飛機全速沖向艦艏滑躍甲板,沿著地勤飛行助理們指示的方向呼嘯而起……
過了不久,殲—15返回,準確地降落到航艦上面。飛行員為戴明盟。飛機在著艦的瞬間,殲—15機尾的尾鉤伸出,成功地鉤住了航母上的攔阻索。這便是中國自行研制的殲—15艦載機在航母上漂亮的“起降首秀”,引起國際輿論的熱評。
殲—15的成功為何值得如此關注?在軍事領域,航母的軍事與戰略價值,只有通過艦載機作戰效能的發揮才可以體現出來。而艦載機在航母上起降,被認為是航母形成戰斗力的標志。這一起一落,意味深長,不同凡響。
目前,全球航母艦載機有3種起飛方式:彈射起飛、滑躍起飛、垂直起飛。我國殲—15首飛時采用的是滑躍起飛方式。
彈射起飛又分為蒸汽彈射起飛和電磁彈射起飛。蒸汽彈射起飛是使用一個平的甲板作為飛機跑道,起飛時一個蒸汽驅動的彈射裝置帶動飛機在幾秒鐘內達到起飛速度。電磁彈射器是下一代航母艦載機彈射裝置,對艦上輔助系統要求不高。不過,首艘使用電磁彈射器的美國海軍“福特號”航母預計在2015年才會服役。
相比之下,殲—15使用的滑躍起飛要在航母甲板前端有一個斜板“跳臺”幫助飛機起飛,即把甲板的前頭部分做成斜坡上翹,艦載機以尚未達到起飛的速度滑跑后,沿著上翹的斜坡沖出甲板,形成斜拋運動,在剛脫離母艦的一段(一般為幾十米)距離內繼續在空中加速以達到起飛速度。
滑躍起飛的優點第一是簡單可靠,只用一塊簡單的斜板就可以讓艦載機的起飛距離大幅縮短;第二對艦載機結構沒有特別要求,可以直接從空軍飛機發展,大大降低了研發成本。
垂直起飛顧名思義就是飛機不需要滑跑就可以起飛和著陸的技術,最大的優點是快速反應。缺點是燃料消耗驚人,影響了戰機遠航能力。
殲—15著艦也很有技術含量。航母上的攔阻索用于在兩三秒內將艦載機高速攔停,艦上一般配備3或4套。攔阻索不僅要直接承受艦載機尾鉤的沖擊力和阻攔力,又要具備較高的連續工作性能,對硬度和韌性的要求極高。殲—15最終被“遼寧艦”上的第二道攔阻索攔住。俄羅斯專家卡申指出,以往攔阻索被認為只有美國、英國和俄羅斯能生產,而且技術高度保密,“遼寧艦”上的攔阻索顯然是中國人自行制成的,這意味著中國軍事工業取得了巨大成功。
據美國《防務新聞》在一篇題為“紅星照耀太平洋”的文章中稱,隸屬中航工業的沈陽飛機制造公司2009年10月完成了殲—15重型艦載戰機的開發。這款飛機外形據說與俄航母上起降的蘇—33艦載機相似。但在今年11月24日的殲—15起降航母作業中,中國官方用事實否定了這一說法。
以色列的《防務動態》雜志此前曾預測,殲—15可裝備空對空導彈和空射反艦導彈,近防炮每分鐘可發射8000枚炮彈,如果在加油機的保障下,作戰半徑可達600公里。如果掛裝“霹靂—12”型空對空導彈,航母編隊的防空火力打擊范圍有望進一步延伸到700公里。
美國海軍部資深中國問題分析員丹尼爾·科斯特切卡認為,中國軍備建設從來講究“寧可人等裝備,不讓裝備等人”。中國從昔日“老師”俄羅斯那里汲取了航母發展的教訓——飛行員培訓的速度不能慢于艦載機開發的速度,因而早已提前著手進行高素質飛行員的培訓。在他看來,中國海軍未來能否建立起完善而有效的培訓體系——不僅是對飛行員的培訓,還包括對飛行管理人員的培訓,這些將成為中國航母事業成敗的關鍵,“或許你能馬上看出武器的好壞,但有關武器使用者的素質高低卻需要漫長的時間來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