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枚運載火箭“羅老號”原定11月29日16時從全羅南道高興郡羅老宇航中心發射升空,但距離預定發射時間不到16分鐘,出現問題,發射被迫中斷。韓教育科學技術部官員表示:“檢查二級火箭過程中發現異常。”
這已經是“羅老號”第三次發射受挫。2009年8月25日,韓國首次發射“羅老號”,火箭點火雖然成功,但是整流罩分離異常,沒能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2010年6月10日,“羅老號”再次嘗試發射,但在升空兩分多鐘之后,就與地面失去聯系,隨后爆炸墜毀。
“羅老”為啥老不行?韓國火箭開發底子薄,所謂自主研發的“羅老號”多級火箭,其中只有二級火箭是采用韓國自主開發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其他的還得俄羅斯大力幫襯。根據韓俄于2006年達成的《宇宙技術保護協定》,俄方只為韓方“羅老號”火箭提供一級火箭的實體,至于內部工藝技術不在合作之列,即使發射中出現事故,俄羅斯也有權將韓國排除在相關調查工作之外,以防泄密。
一位韓國專家抱怨說,俄羅斯其實是拿“羅老號”當試驗田,結果埋下了“定時炸彈”。因為俄羅斯提供的一級火箭本質是處于開發階段的運載火箭,“按照常識,一款新式火箭邁向實用,至少要進行3—4次火箭燃料試驗和實際飛行試驗”,而該火箭尚未通過燃料和零部件可靠性測試。換句話說,俄羅斯利用與韓國合作的機會,試驗了自己的最新太空技術,即便是失敗,俄羅斯也能獲得經驗教訓。
2004年,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同俄羅斯赫魯尼切夫航天中心簽署協定,韓方向俄方提供2億美元,供其研發一級液體火箭,韓方則自主研發二級固體燃料火箭,兩級火箭共同集成為“羅老號”衛星運載火箭。為保證試驗,在證明俄方有過錯的情況下,俄羅斯有義務向韓國提供最多3枚一級火箭,以備發射補試。據俄羅斯“航空港”網站披露,俄羅斯如果一次發射成功,可凈掙1.2億美元,如果第二次發射成功,基本沒有錢賺,如果第三次發射成功,俄羅斯要倒貼數千萬美元,韓國媒體普遍擔心,已經心猿意馬的俄羅斯會最終敷衍“羅老號”開發計劃。
韓國的當務之急是盡快自主研發相關技術,不能落在朝鮮的后面。朝鮮沒有像韓國那樣選擇俄羅斯這一“老師級合作伙伴”,而是選擇了“同學級伙伴”伊朗。俄羅斯導彈專家萊加列夫指出,朝伊太空火箭技術合作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伊朗向朝鮮提供資金,雙方共享技術成果,同時伊朗利用其相對遼闊的國土,幫助朝鮮驗證遠程火箭的技術,解決了朝鮮航天事業的先天不足。
朝鮮的“銀河—2號”和伊朗的“使者—2號”火箭均使用了同一套技術規范,當2009年2月2日伊朗準備發射“使者—2號”火箭前,朝鮮就派出技術專家組來到伊朗,幫助完善火箭的控制裝置和遙控系統,并確認朝鮮協助生產的兩級液體燃料段完好,最終保證了發射成功。
在兩個月后的4月5日,朝鮮用“銀河—2號”運載火箭搭載“光明星—2號”衛星發射前,伊朗也投桃報李,派出專家組,將之前“使者—2號”火箭發射的技術訣竅和注意細節進行傳授,使朝鮮方面的發射如期進行。對于這次的發射效果,朝鮮方面宣布成功,美國軍方則說,朝鮮當天發射的“導彈”未能進入軌道,發射物各節全部墜海。
由于朝鮮已先于韓國發射火箭,韓國當然不甘人后,急起追趕,有報道分析認為,韓國似乎有些欲速則不達。前兩次發射失敗后,俄方技術小組都很快宣布排除故障,希望盡快再次發射。有人質疑俄方是出于經濟因素考慮,急于完成發射,趕緊擺脫“羅老號”項目。據悉,參與“羅老號”的150多名俄方工程師飽受高強度工作折磨,又因費用負擔等方面的問題希望越快發射越好,完事后可回國休養,此前曾有一名俄方人員因“羅老號”發射工作壓力大而企圖自殺。